APP下载

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疫病流行的影响和野生动物疫病防控

2015-01-26赛日克居马地力

中国兽医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病原体宿主野生动物

赛日克·居马地力,安 宁

(1.新疆博乐市小营盘镇畜牧兽医站,新疆 博乐833400 ;2.新疆博州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 博乐 833400)

野生动物疫病的发生与传播流行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与病原体特性密切相关外,还与野生动物自身习性特点所具有的疫病传播作用以及动物所在的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人类活动是生命因素中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野生动物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流行。

1 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疫病流行的影响

1.1 环境改变与生物多样性丧失 多种人为和自然因素都可以造成生活环境改变,进而导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物种构成的改变,许多具有自然疾病控制作用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屏障作用减弱或消失,促使野生动物疫病的不断发生和传播流行。这些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儿个方面:

1.1.1 原始森林过度采伐、人工造林和草场改良使生活环境或景观单一化,导致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增加了野生动物中的疾病传播风险。不同种类的宿主在病原感染、增殖和传播方面其能力都有所不同,如果媒介生物可以依赖于多个种类的病原宿主,则高宿主物种丰富度可以减弱病原体的传播。

1.1.2 生活环境破碎化或丧失及其他人为因素使生物链遭到破坏。处于高层的捕食者数量下降导致被捕食者失去生物控制,小型被捕食动物由于数量过度增加而成为有害动物,并且成为主要的宿主动物和重要的传染源。

1.1.3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使同一生物群落中物种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原有对病原体宿主动物物种的竞争或抑制作用被削弱或丧失,增强了宿主动物病原体传播作用。

1.1.4 疫病本身是导致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疫病可以直接降低其宿主的生存力和繁殖力。在野生动物中最为显著和易于见到的疫病影响是在传染病流行暴发过程中出现宿主的大量死亡,甚至导致物种的灭绝。种群数量或物种的减少,都将对所在的生态系统平衡产生影响,从而使疾病暴发和传播的风险增加。

1.2 在公共卫生健康方面,野生动物携带的致病病原体,以蚊子和蝉为传播媒介,感染人类可以出现病毒(菌)血症。虫媒病原体宿主多为鸟类和啮齿动物。由其传播的人类虫媒病原体亦可将人类疫病病原体传至野生动物,导致野生动物新发疫病。

1.3 人类对树草景观的破坏和天敌动物的不断减少使鼠类的数量分布不断地增加和扩大,不仅导致鼠害泛滥成灾,也使鼠疫的防控变得更加困难。狐是草原景观类型的常在物种,狐既是狂犬病的易感动物,又是狂犬病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狐对狂犬病在各种野生动物中的发生和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

1.4 家养动物进入野生环境。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领地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家养动物进入野生环境,与野生动物分享空间和资源。使原有物种构成增加了新的成分,家养动物将所携带的病原体传播给野生动物。

2 野生动物疫病的防控

我国野生动物疫病呈现4 个特点:一是野生动物疫病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的危害凸显;二是野生动物疫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危害从未间断,是某些重大动物疫病疫源地;三是动物园、驯养繁殖场等圈养野生动物的疫情信息报告不多,但一些烈性传染病和某些人兽共患病对驯养动物及从业人员生命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四是野鸟高致病性禽流感在青藏高原呈季节性反复发生的特征较为明显。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控野生动物疫病。

2.1 科学控制野生动物种群密度 科学控制野生动物种群密度是控制疫病的一个有效的措施,种群大小的控制已被用于降低种群中感染动物和可疑动物个体的密度。把种群数量降低到病原体难以传播的密度阈值以下,病原体会自然消失。由于病原体为了自己的生存与繁殖,需要依附于特定的宿主,当宿主密度很低,不足以维持病原体的传播时,病原体便消失。欧洲国家控制獾肺结核、野猪猪瘟就是采用这种策略。但是,这种策略适用于种群数量多、密度大、且病原体为种群特异性的动物。因此,针对不同的动物,不同的疾病要了解其宿主病原体的相互关系,采取相对的措施。

2.2 防止野生动物与家养动物间疾病的传播 有学者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周边地区家养犬和猫的疫病调查表明,家养动物可能将病原体传染给野生动物,因此在野生动物栖息地放牧的地区,可采用围堵政策防止野生动物与家畜间疾病的传播。用篱笆、铁丝网栅栏、警戒线等把野生动物和家畜分开,能有效地防止二者的接触;其次,在对野生和家养动物共患病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家畜进行免疫,如对野生动物周边地区的家养犬、猫注射狂犬病疫苗、犬瘟热疫苗等,能有效地防止这些疾病的传播。

2.3 提高人类的动物保护意识,改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具有人与动物相互传播的特点,不仅可以从动物到人,还可以从人到动物。当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危及人类时,要杀死大量的染病鸡鸭;怀疑SARS的致病源是果子狸时,就有人提议要捕杀果子狸。动物疾病对人类的威胁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人类不随便捕杀动物,吃食野生动物,就会减少这种威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占,增加了野生动物与人类的接触,促进了疾病的传播。因此,当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应该坚决停止这种行为。

2.4 预防性疫苗接种 作为一种野生动物疾病控制策略已经实施了20 年,主要集中在狂犬病、结核病、布鲁菌病、巴氏杆菌病。为狂犬病和炭疽等传染病的疫苗研制与应用,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口服狂犬病疫苗,该疫苗接种计划在北美及北欧食肉动物中成功地进行了大范围实施。现今采用最广泛的方法是口服疫苗。这个方法要结合的3 个要素:有效的免疫原、合适的投送方式和物种特异性的饵料。

2.5 对移地动物进行检疫 由于移地动物可能会将病原体携带入新的环境,因此在放归或移地前对动物进行必要的体检以及病原体的检疫,包括普通的物理检测以及血、粪、尿等常规检验。在动物迁移之前,对野生动物来源地进行检疫,可避免由于长途运输过程中,潜在疾病的发生及动物的死亡所带来的损失,有效防止疫病的扩散与传播。由于移地动物的疫病作用是双方面的,因此还要对引入地进行检疫,动物长途运输和新环境造成的压力,可使某些潜在的疾病表现出来,通过引入地检疫对动物种群或个体的健康状况进一步进行评价,对防止疫病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6 积累标本,收集数据,丰富经验 野生动物疾病的控制策略视不同的动物、不同的疾病而异,收集各种动物的疾病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从森林、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发现野生动物尸体,或当地人或研究人员发现野生动物尸体或患病的动物,这只是动物病例的一种积累,是一种被动的动物监测方法。要对野生动物重要疾病的发生有更透彻的了解,用训练过的犬来寻找患病或死亡的动物,能提高对死亡和患病动物的发现率(一项研究表明,犬能发现92%的鸟的尸体,而人只能找到45%)。可以采用无线电遥感(测)和卫星追踪的技术对目标物种的生存或其他方面的情况进行积极主动的监测,这在白尾鹿动物性出血性疾病和臭鼬狂犬病的研究中非常有用。

2.7 建立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 由于野生动物疫病与人类生活和健康的重大关系,在目前重大疫病暴发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基于国民生命健康、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稳步发展角度,组织协调有关力量,开展野外野生动物的疫病监测预警和人工繁育拯救珍稀濒危动物的疫病控制工作,建立野生动物疫病监测和预警体系,尤其是野生动物中与流行性人兽共患病密切相关的监测与预警体系工作已迫在眉睫,很有必要。此项工作的开展,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畜牧业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同时对于保证野生动物种群的健康安全、搞好濒危野生动物易地保护工作以及促进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的健康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病原体宿主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保护野生动物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抓住自然宿主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