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鲵主要传染病病原研究进展

2015-01-26樊汶樵孙志芳姜玉松李晓英孙翰昌徐敬明

中国兽医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大鲵水气细菌性

樊汶樵,孙志芳,杨 帆,姜玉松,李晓英,孙翰昌,徐敬明

(重庆文理学院林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珍稀濒危水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重庆 永川402168)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名“娃娃 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个体最大的两栖动物,也是我国珍稀名贵特产,已被列入CITES 公约附录I 中[1]。自20 世纪80 年代后,由于环境人为破坏、过度捕捞等原因,大鲵栖息地范围严重缩小,自然资源数量急剧减少[2]。随着中国大鲵人工繁育技术的发展,其养殖规模逐渐扩大,2006年中国大鲵的繁殖数量超过20 万尾,专业养殖中国大鲵的单位已超过500 家。由于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和生活环境的人为改变,大鲵的病害日益增多;感染中国大鲵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了细菌病、病毒病、寄生虫病以及其他一些疾病,给生产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大鲵人工养殖业的发展。本文旨在介绍中国大鲵常见传染病病原的研究现状,对进一步的预防与控制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1 病毒性病原

目前报道的感染中国大鲵的病毒只有一种;尽管命名上尚未统一,有中国大鲵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virus,CGSV),大鲵虹彩病毒(Andrias davidianus iridovirus,ADIV),中国大鲵虹彩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GSIV)和大鲵蛙病毒(Andrias davidianus ranavirus,ADRV)等提法,所指的都是蛙病毒科的虹彩病毒。

1.1 流行特征 从2009 年起,陆续出现了病毒性疾病暴发的报道。Geng 等[3]在甘肃与陕西、Dong等[4]在陕西、四川和河南,江育林等[5]在陕西,Meng等[6]在湖北、湖南、四川、陕西和浙江等地均分离到了感染中国大鲵的病毒。感染该病毒后以皮肤出现白点、出血斑、溃疡, 四肢肿胀, 溃烂和头部肿胀为主要症状,死亡率极高。该病毒主要在肝、脾和肾中繁殖,在部分传代细胞系上也能很好的复制。针对蛙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设计引物测序后,发现该病毒MCP 基因与其他几种蛙病毒属成员的相似性至少在96%以上。

1.2 分子生物学特性 Wang 等[7]率先对感染中国大鲵的虹彩病毒进行了全基因序列的测定,发现该病毒全长为106 719个bp,G-C含量为55.04%,有101个ORF(开放阅读框)。从进化关系上来看,感染中国大鲵的虹彩病毒与蛙病毒属的蛙病毒3(FV3)相似性最高。Chen 等[8]发现了几个涉及病毒毒力及宿主感染性的关键基因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有明显变化的基因可能在削弱或改变宿主抗病力、增强病毒致病性以及跨种间传播中起关键作用。

1.3 生物学特性 Ma 等[9]探讨了中国大鲵虹彩病毒在鲤鱼上皮瘤细胞(EPC)上的超微结构变化。高正勇等[10]发现该病毒对热处理敏感,经酸、碱、氯仿、乙醚以及胰蛋白酶处理,病毒滴度(TCID)下降极大;冻融次数对病毒滴度的影响不显著。该病毒可在鲤鱼上皮瘤细胞系(Epithelioma papilloma eyprini,EPC)、斑点叉尾鮰肾脏细胞系(Channel catfish kidney,CCK)、虹鳟鱼性腺细胞系(Rainbow trout gonadal,RTG-2)等 细 胞 中 增殖。孙建滨等[11]证实了该病毒经终浓度为0.1%的β-丙内酯(BPL)40 ℃灭活处理72 h 后可达到完全灭活的效果。

1.4 诊断方法 周勇等[12]针对中国大鲵病毒MCP基因率先建立了TaqMan 实时荧光定量PCR 方法。随着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的发展,Zhang 等[13]和Meng 等[14]都建立了基于LAMP 技术的中国大鲵虹彩病毒检测方法,该方法在提取病毒核酸后仅需在63 ℃下作用60 min 即可观察结果,利用该方法可以检测100 个拷贝的DNA 样品,肉眼即可判定结果。

由上述研究可知,目前报道的感染中国大鲵的病毒仅有虹彩病毒一种,针对该病毒的基本特性方面的研究已经逐渐铺开。但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研究鲜有报道;作为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关键,特异性疫苗的研制和应用尚需很长的时间去完成;对患病中国大鲵的治疗也应该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2 细菌性病原

中国大鲵的细菌性疾病鲜见国外报道,但是国内学者一直在广泛研究。从目前情况来看,感染中国大鲵的细菌大多来自气单胞菌属,以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为甚。

2.1 嗜水气单胞菌 孟彦等[15]最早从浙江某养殖场患“腹水病”的中国大鲵腹水和肠道分离并鉴定了嗜水气单胞菌。钟蕾等[16]在湖南患病中国大鲵的体表病灶和体内器官中分离到细菌,通过人工感染、细菌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确定了引起大鲵发病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徐景峨等从皮肤溃烂、口腔黏膜弥漫性出血以及肝脏肿大为临床病理特征的贵州某养殖场分离鉴定了一株致病力极强的嗜水气单胞菌;针对该菌的灭活乳化疫苗免疫保护试验表明,免疫后的平均保护率达83.33%[17]。

2.2 其他单胞菌 王旭等[18]在患“腐皮病”的中国大鲵上分离到一株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该菌对供试大鲵、斑点叉尾鮰和小鼠均有较强的致病作用。随后对该菌自然感染中国大鲵的肌肉、肝、肾、肺、肠道等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该菌能使中国大鲵的组织器官出现严重的病理变化而导致死亡[19]。王玉等和杨星等分别分离鉴定了致病的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和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shigelloides)。杜宗君等还曾在四川患病中国大鲵肝、肾中分离到一株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2.3 其他致病菌 吴中明等分离鉴定了一株引起中国大鲵足部溃烂的迟钝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该菌对中国大鲵可能是一种机会致病菌,病菌感染大鲵需要合适的入侵途径和数量,感染后细菌分布于皮下、血液、肝、脾、胃等器官。高正勇等[20]分离到一株导致中国大鲵死亡的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该致病菌对健康鲫鱼也有致病性,表明感染中国大鲵的致病菌往往能够垮种间传播。

根据前期关于中国大鲵细菌性疾病的研究,可以发现细菌性疾病在养殖中国大鲵的各个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大多伴随体表溃烂和部分内脏器官出血、坏死。气单胞菌科的细菌是感染中国大鲵并导致发病的最重要原因,该类细菌的致病性主要是由于气胞溶素所致,感染后容易导致体表溃烂、内脏器官特别是消化器官出血、坏死。在细菌性疾病分离鉴定的相关报道中大多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以便于临床治疗药物的筛选,对于该类疾病的控制有一定作用;特异性疫苗的研制仍是防控细菌性疾病的重点。

3 寄生虫病原

近年来关于感染中国大鲵的寄生虫疾病报道相对较少。陈云祥和蒲德成等分别报道了毛细线虫感染中国大鲵的病例;Li 等[21]则从湖北野生中国大鲵上分离到2 种纤毛原虫。

4 传染性病原的混合感染

由于中国大鲵生活的环境复杂,养殖条件参差不齐,感染中国大鲵的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于喆等[22]对贵州发生“细菌性感染综合征”病鲵的组织器官进行细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嗜水气单胞菌、布拉克枸橼酸杆菌(Citrobacter braakii)和洛菲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等3 种细菌是主要致病菌。余波等[23]在患“细菌性败血症”的中国大鲵体内分离到了致病的嗜水气单胞菌、弗式柠檬酸杆菌和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loumnare);还在贵州省诊断出了一例虹彩病毒和嗜水气单胞菌的混合感染,该病例以大鲵体表和四肢多处溃烂、内脏器官出现充血、出血为特征[25]。谢辉等[24]对感染中国大鲵的“水霉病”进行研究,发现该病大多为车轮虫病继发感染水霉菌所致。

5 结语与展望

中国大鲵是由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脊椎动物过渡的类群;感染中国大鲵的病原往往会在其他物种中进行传播[20]。所以,这类病原的感染进程、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目前已有不少关于中国大鲵传染性疾病的报道,但是与其他动物相比,针对其病原体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不足;传染性病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还比较粗浅,而如何利用特异性疫苗遏制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发病后的对症治疗还需要继续探索。

目前已有的报道中,中国大鲵传染性疾病的混合感染既有不同致病细菌的参与,也有细菌与寄生虫、真菌、病毒的共同作用;我们在临床诊断中一定要注意对症状的观察,实验室分离病原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病原进行测试,以期更加准确的确定病原,减少误诊对中国大鲵养殖带来的危害。

[1] 章克家,王小明,吴巍,等.大鲵保护生物学及其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02,10(3):291-297.

[2] Wang X M,Zhang K J,Wang Z H,et al.The decline of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 davidianus and implication for its conservation[J].Oryx,2004,38(2):197-202.

[3] Geng,Y Wang K Y,Zhou Z Y,et al.First Report of a Ranavirus Associated wit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Farmed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s(Andrias davidianus)[J].J Comp Path,2011,145,95-102.

[4] Dong W Z,Zhang X M,Yang C M,et al.Iridovirus Infection in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s,China,2010[J] .Emerg Infect Dis,2011,17(12):2388-2389.

[5] 江育林,张旻,景宏丽,等.患病中国大鲵中分离到一株虹彩病毒及其特性的研究[J].病毒学报,2011,27(3):274-281.

[6] Meng Y,Ma J,Jiang N,et al.Patholog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findings from mortality of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Andrias davidianus)[J].Arch Virol,2014,159(6):1403-1412.

[7] Wang N,Zhang M,Zhang L F,et al.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a Ranavirus Isolated from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Andrias davidianus)[J].Genome Announc,2014,2(1):e01032-13.

[8] Chen Z Y,Gui J F,Gao X C,et al.Genome architecture changes and major gene variations of Andrias davidianus ranavirus(ADRV)[J].Vet Res,2013,44:101.

[9] Ma J,Zeng L,Zhou Y,et al.Ultrastructural Morphogenesis of an Amphibian Iridovirus Isolated from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Andrias davidianus) [J].J Comp Path,2014,150(2-3):325-331.

猜你喜欢

大鲵水气细菌性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海上边水气藏利用试井资料确定水侵状况研究
特低渗透油藏CO2 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水气交替注采参数优化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北京动物园大鲵展示环境丰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