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牛产后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

2015-01-26冯建丽

中国乳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产犊牛舍乳房

文∕冯建丽

(新疆第八师石河子市畜牧兽医站)

奶牛产犊后,身体处于能量负平衡和低血钙的状态,容易出现乳房炎、乳房恶性水肿、乳热症(产后瘫痪)、酮血病、酸中毒、瘤胃积食、胎衣不下、真胃移位、真胃积食、真胃炎、奶牛产后综合症等疾病。轻则花费巨大的治疗费用,重则无法治愈,甚至淘汰奶牛。因此,若想使牛群健康、高产,合理的饲养管理和以预防为主的医疗保健规程至关重要,尤其要重视奶牛的围产期饲养管理,关注TMR制作效果,精粗比例,日粮中钙磷含量等,这些对于围产期奶牛的疾病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奶牛产后环境控制及各项指标的监控

1.1 奶牛产后环境控制的监控

新产牛舍要求干净、舒适、通风,新产牛舍应该是整个牛场中舒适度最高、配置合理、饲养密度最低的牛舍。夏季有防暑降温设备和运动场遮阳设施,冬季注重防风的同时还要考虑充足的采光和定时通风。

新产奶牛一定要由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兽医负责护理,兽医需要具备及时发现问题和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坚持做到每天上午对新产牛只进行体温监测,同时对异常牛只进行重点监护,从而使牛场损失降到最低。另外,每天下午对新产牛外阴及后驱进行消毒,对牛舍内、运动场、槽道进行全面消毒,以预防其它病菌的感染。

1.2 奶牛产后各项指标的监控

奶牛产犊后,需要对奶牛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具体如下:①奶牛产后1~10 天体温监测;②产后5、8、10 天奶牛阴道分泌物监测;③产后8~10 天,进行尿酮的监测;④每天观察奶牛的采食行为、精神状态、乳房状况、肷部充盈度、步态等;⑤挤奶后1~2 h的上床率及反刍率。

1.3 护理监控程序

每天挤奶前,由专职兽医对新产牛群进行检查,具体操作如下:①从新产牛后驱开始,检查乳房充盈度,充盈度差的奶牛用蜡笔在后肢部做好标记,以便随后进行全身检查;②观察奶牛产后恶露分泌情况,判断感染程度;粪便排泄情况;瘤胃的充盈度情况;肢蹄损伤度情况,并做好标记;③观察奶牛的采食行为、精神状态,并做好标记;④体温>39.5℃、出现恶露恶臭、乳房炎及其它炎症的奶牛需要进行抗生素注射,注射时需要配合非甾体抗炎药,根据疾病严重程度给予静脉补液或灌服补液;⑤对检测尿酮弱阳性的奶牛,每日口服300~500 mL丙二醇,连服3 天;对检测尿酮呈阳性的奶牛,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1000 mL,氢化可的松5 支(10 mL/支),并同时给新产牛灌服产后汤30 kg(丙二醇300 mL,红糖500 g,酵母20 g,益母草膏500 g,食盐30 g,温度 20~30℃),以防继发变位。这样能迅速补充能量,填充腹腔的空虚,减少四胃疾病的发生。治疗过程中若检测尿酮变为弱阳性,可停止治疗。

2 奶牛产后的护理措施

2.1 奶牛分娩时的管理措施

奶牛应在封闭的产房内分娩,分娩后立即用薄棉被覆盖奶牛,防止其受凉发生应激,同时用聚维酮碘消毒液对奶牛的外阴进行清洗和消毒。尽快清理地面的羊水和污物,对产房环境进行喷雾消毒。

2.2 产犊后2 h 内的饲养管理

产犊后2 h内应对奶牛进行补液、消炎和止血。具体方法:一次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 mL和宫炎洁50 mL,一次肌肉注射安络血50 mL。

2.3 产犊后第1~10 天的饲养管理

每天给予奶牛一次营养粥,连饮5 天。营养粥配方:麸皮0.5 kg、红糖0.5 kg、催衣排露散1 剂,用10~15 kg的开水冲开后凉温后服用。在第6天喂服气血宝(补中益气散)和壮骨止汗散各1 剂,连续服用3~5 天。

2.4 精饲料与粗饲料

产犊后5 天内,要少补喂精饲料;5 天后,根据奶牛产奶量的不断上升逐步增加精料饲喂量,但每天不得超过0.5 kg,要多饲喂优质粗饲料,如羊草、苜蓿干草等。

2.5 初乳的管理

奶牛产后挤初乳以“少挤、勤挤”为原则。第1天每次挤0.5~1 kg,每天挤5~6 次。第2天每次挤1~3 kg,每天挤4~5 次。以此类推,到第6天时才可挤净初乳。

2.6 乳房炎的管理

发现奶牛乳房出现恶性水肿时需要及时治疗,否则极易引发奶牛乳房炎。治疗方法:用乳房消炎散肿消,每头牛每天1 次,每次1 袋(250 g)拌入料中,3~5 天为1个疗程。也可采用食用醋兑开水热敷或者硫酸镁兑开水热敷奶牛乳房。

2.7 子宫炎的管理

奶牛产犊后10 天,如发现奶牛有子宫内膜炎,并伴有恶露不尽的症状,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益母清宫液150~250 mL灌注子宫,每天1 次,配合喂服宫净安250 g,每天1 次,一般连续使用3~5 天即可痊愈。

3 奶牛产后的饲养管理

新产牛的管理是牛场管理的重点,也是牛场盈利的关键。良好的新产牛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新产牛干物质的采食量,缩短奶牛能量负平衡的持续期,并且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从而降低新产奶牛的淘汰率,提高产奶量。

具体操作如下:①新产奶牛中,头胎牛和经产牛应分群饲养,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如圈舍面积可养100 头奶牛,建议只饲养80头;②确保牛舍环境干净卫生,牛床垫草充足干净,足够的空间以及松软的运动场地,可以提高新产奶牛的舒适度;③必须给新产牛提供全场最优质的饲料原料,每天3 次提供充足、优质和新鲜的TMR日粮,增加推料次数,确保奶牛自由采食,提高干物质采食量;④保证充足和清洁的饮水,并定期对食槽和水槽进行刷洗和消毒;⑤降低各种应激的发生,夏季防暑降温,冬季保温换气,减少不必要的转群;⑥要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保证新产牛合理的体况评分,产犊时理想评分应在3.0~3.5,产犊4 周后应保持在2.75左右;⑦做好生产数据管理工作,针对新产牛建立监控表和数据统计表,主要统计指标包括:分娩日期,分娩情况(助产、双胎、死胎、早产等非正常分娩),胎衣不下,乳房充盈度,体温,食欲,精神状态,产后瘫痪,乳房炎,真胃变胃,尿酮,恶露,蹄病等,以及20 天产奶量、病牛治疗和处理方案、死亡或淘汰原因。

4 奶牛产后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新产奶牛处于不同程度的能量负平衡及低血钙状态,平滑肌收缩无力,容易引起子宫感染。另外,胎衣不下、子宫炎、产褥热、酮病、真胃移位等疾病为产后奶牛的多发病,其主要是由于产犊应激、采食量下降,奶牛产犊前后生理变化大,以及缺乏精细的产后护理和疾病预防工作引起的,因此及时的疾病预防工作对产后奶牛体况恢复尤为重要。

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具体措施如下:①在新产奶牛产犊后,应立即灌服40 L温水(添加微生态制剂、矿物质、丙二醇等),并肌注ADE、缩宫素;②针对“高风险”(双胎、助产死胎、产道伤、胎衣不下、低血钙症等)的奶牛采用非甾体药物福新安、头孢噻呋钠以及VB1肌肉注射,另外口服钙制剂或静脉给予糖、钙、VC制剂;③对“高风险”奶牛子宫内合理投放长效土霉素,4~5 天重复1 次,重复3 次即可,另外肌注6 mg PG4;④患有产褥热的奶牛,应给予足量的钙;⑤患有酮病的奶牛应补充足量的糖,并口服丙二醇400~500 mL,配合健胃药和产后常规灌服,以防止真胃变位;⑥要对真胃变位的奶牛及时手术。

5 小结

总之,通过以上各项疾病预防和饲养管理措施,为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实现了奶牛场产后奶牛的及时检查,疾病的尽早发现;通过采取治疗措施,提高了奶牛场疾病的治愈率,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奶牛的健康,帮助奶牛场管理者和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饲养成本。

猜你喜欢

产犊牛舍乳房
牛红眼病如何预防
关爱乳房健康 从认识乳痛做起
母乳喂养需要清洁乳房吗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母牛产犊后瘫痪该咋治
发酵床牛舍与散放式牛舍对荷斯坦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中国荷斯坦牛青年初产年龄和成年母牛产犊间隔遗传参数估计
潮湿环境对肉牛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非遗传因素对西门塔尔母牛繁殖性状的影响
家庭小规模肉牛舍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