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蕴含的大学生人格修养理论

2015-01-25杨朝辉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人格理想传统

杨朝辉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基础科学学院,山东东营257000)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国家也越来越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力求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来提高青年人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青年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完善,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年人格发展中的传承和运用,能够使现代人格塑造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并且具有较为深刻的内涵,特别是对高校大学生的人格培育工作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人格发展的辩证影响

在传统文化约定俗成的理解中,将人格的内涵规定为个人的品格和素质,以及个体的价值和尊严、责任的统一。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蔡元培率先使用了“人格”一词,他认为:“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1]人格概念应该包括两层核心含义:以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马克思讲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大学生人格的发展虽然是时代精神和现代文明的反映,但它植根和孕育在人类生存方式和历史文化环境的母腹之中。在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道德的多种形态汇集在同一时空领域。因此,大学生人格的发展虽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生成了不同于以往的素质和品质,但不可避免会有传统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的烙印。

纵观历史,文化与人格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社会积淀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格修养标准和人格范性,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当今社会成员的伦理道德、民族心态和风俗习惯,同样影响着青年一代人格的形态和变革趋向。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在农业社会中,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关系为基础,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占有方式的不平等情况下,形成了贵贱有序、极为森严的阶级和等级制度,产生了一套“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纲常伦理。“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3]在这种以纲常伦理为价值取向的社会统治秩序中,服从和义务成为人格发展的导向。可以发现,传统伦理文化造就的人格特征其人生态度和人格倾向是趋于内敛和封闭的。

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看,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论也更多的充满着积极和精华的一面。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沉淀,不断升华凝练,意存高远、源远流长,充满了治国、修身、齐家、正心的大智慧和诸多哲理。这些精华内容,顺应时代发展,与时变迁、应物变化,一直保持着顽强和持久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文化的人格修养理论,成为人们坚守家园、维护正义、热爱民族和国家的灵魂与精神支柱。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中国传统人格观造就过一代代保家卫国、舍生取义、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英雄。他们正是从传统伦理思想中汲取了营养,以自己的人格实践丰满和浇灌了历史的文明之花。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当今的高校人格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或缺失、或敬而远之、或存而不用。文化之于人格正如水之于鱼,没有文化的国家和民族就是无水之鱼,无本之木,当代的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不可能不立足于自己的历史传统之上。在思想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更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但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是传统人格的复归,而是现代人类文明在此基础上的再生。当代大学生人格修养要结合现代文明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特征

传统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理想人格的塑造而达成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导向性的理想人格修养主要有四种。

以“圣人”或“贤人”为理想人格的儒家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注重道德的充实和情操的完美,是一种君子人格,而圣贤是需要不断提高人格修养才能达到的层次。通过把古人理想化的方法,孔孟等儒家代表赋予尧、舜、禹、汤等古人高于普通大众的诸多功绩、才能和人品。这些人身体力行地表现了儒家所崇尚的大道之行、克己复礼、安邦定国、天人合一的高尚德行,以此成为所有社会成员的楷模。儒家理想的圣贤人格把“仁”作为最核心的人的本性,并外在成“礼”,外化成行为准则对其进行社会制约。内外兼修,天人合一成为人格修养的目标。儒家形成理想人格的特定修养途径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等手段[4]。“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修身最后的达成目标,使人们在社会中尽伦尽职,人格修养才能够不断得到提炼和升华。

以“真人”或“神人”为理想人格的道家人格。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无为不争、少思寡欲、淡泊名利,来恢复人性的原始和质朴状态,把自己看作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正如老子认为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体现了道家自然朴素、身心合一的理想人格境界。道家在提倡自然心性的同时,也强调了人们的精神自由和意志独立。道家理想人格的修养方法有“坐忘”“心斋”等,在道家看来,泯灭物我和人我是人格修养的重要阶段,最终消除自我与外物、外界的矛盾。道家的返朴归真和自然无为,对当代一部分中国人,特别是一些文人墨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很多人以开朗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矛盾,不断提高自身人格修养。

以“强者”和“侠义”为理想人格的墨家人格。墨家的人格理论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其理想人格以“利天下为志”,强调互相帮助、互惠互利、义利并重,例如兼爱、贵义、忧患救世人格思想。墨家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其理想人格的修养方法,主张身体力行,实践救世,鼓励和提倡人们必须从命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利国利民的实践活动中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以“能法之士”“英雄”为理想人格的法家人格[5]。法家的理想人格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提出的。基于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深刻认识,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重视法、术、势,设计了一套理想型的政治性人格,即“英雄”。法家的理想人格是非常务实的,其理想的“英雄”人格修养的方法有“贵法”“重势”等 ,治世崇拜英雄,乱世呼唤英雄,其理想人格的特征鼓励了人们建功立业的激情。法家人格在古代社会也难能可贵的体现出一种符合现代社会标准的法理观念。其理想人格体现出务实、改革、创新的人格特质,为当代人的人格修养提供了启示。

三、基于传统文化的大学生人格修养标准

理想人格的典范和目标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人格建构[6]。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十分深刻地体现出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要求。基于上述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特征,大学生人格培育需要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彰显时代发展的特质,符合相应的人格修养标准。

(一)诚信为本

诚信是人格修养中最基础的部分。诚信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格观。例如在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老子在《老子·第八十一章》提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把诚信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童叟无欺”等关于诚信的数量众多的成语从侧面显示了信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言必信,行必果”也就是言行一致,是大学生人格中内在价值观与外在行为协调发展的表现。大学生人格修养要以诚立人,诚信为本。

(二)自强弘毅

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了民族人格的尊严和气节。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在历经五千年文明的磨砺、特别是经历了近代的落后和屈辱仍得以延续传承,并在现代奋起直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刻画。“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些都是对气节毅力的崇尚。自强弘毅是对理想和人格的坚持。大学生在人格修养中要志存高远又持之以恒,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进取,昂扬向上。

(三)仁爱友善

“仁爱”是儒家传统思想的精义,是不断提高人格修养、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内核。因为健康的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对于人性的信任,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良好的家庭、邻里等人际关系。如孟子所推广的以“仁爱”为“善端”,发挥“爱由亲始”至于“博爱”的家国情怀,将仁爱友善升华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最后形成人格修养中核心的价值取向——爱国之心。正如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言简意宏,将仁心推广于对人民、社会、国家的宏愿,其时代价值体现了当今社会所秉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学生要将自身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与社会、国家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人格修养的境界。

(四)养亲敬老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是大学生人格修养中必须恪守的伦理规范。孝道的核心价值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在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孝经》中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引导大学生在人格修养中,首先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尊重生命。其次,孝的内涵从“善事父母”的家庭责任和义务出发,开始由家庭伦理泛化到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形成多重的文化内涵,甚至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当今社会推崇的敬老、爱老、养老风气仍然在大学生人格修养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五)和谐创新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和谐为纽带,将人与人有序地联结起来,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如传统文化中,“人和气”“同群”“人能群”等等,体现了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统一。大学生通过和谐的人际交往,心胸开阔,宽容他人,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沟通关系。同时传统的人格观如“德贵日新”“苟日新,日日新”“君子和而不同”也要求个体提高进取心、创新性和竞争意识。大学生人格修养要不断突破自己,在人格修养中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树立自我效能感,顺应国家和社会创新创业的号召,不断接受挑战与竞争,挖掘自我潜能。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2卷[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16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3]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

[4]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265-266.

[5]贾成祥.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3-124.

[6]杨朝辉.当代大学生人格培育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

猜你喜欢

人格理想传统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