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仔猪成活率及断奶体重的技术措施
2015-01-25王金宝梁丽珍
王金宝 梁丽珍
(山西省阳泉市农业委员会,山西阳泉 045000)
提高仔猪成活率及断奶体重的技术措施
王金宝 梁丽珍
(山西省阳泉市农业委员会,山西阳泉 045000)
仔猪成活率的高低和断奶体重的大小都直接影响母猪的年生产力和肥猪出栏的时间,对加速猪群周转,提高养猪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母猪饲养管理和仔猪培育两个方面阐述了提高仔猪成活率及断奶体重的技术措施,以期对养猪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成活率 断奶体重 技术措施
在猪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仔猪阶段是猪生长发育最快、饲料利用率最高的阶段,同时,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时期。生产实践中,时常出现仔猪断奶后掉膘、腹泻等疾病引起的仔猪负增重或死亡。
仔猪的初生重与成活率密切相关。在正常护理的情况下,初生重小于1.0 kg的仔猪在哺乳期的死亡率达到40%,初生重在1.3~1.5 kg死亡率仅为5%~8%左右。而断奶体重与育肥速度密切相关。实践表明同窝仔猪断奶体重相差0.5 kg,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肥育结束时体重就会相差5 kg。因此,从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入手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从提高仔猪的断奶体重入手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1 母猪的饲养管理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使其产出体重大且健康的仔猪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及断奶体重的重要环节。
1.1 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确保仔猪的初生重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主要是妊娠后期(怀孕80~114 d)的饲养管理。仔猪初生体重60% ~70%来自于妊娠后期(临产前30~40 d)的快速增长。因此,母猪妊娠后期的饲养将直接影响胎儿的大小。同时,随着母猪腹围的逐渐增大,消化系统受到挤压,每次采食量将减少,需要增加饲喂次数,以满足营养需要量。在生产实践中,产前1个月在饲料中加5%~8%的油脂,提高日粮的能量水平,可提高初乳与常乳的乳脂率,增加胎儿体内的能量贮存,有利于提高仔猪初生重和成活率。妊娠后期的喂料量为2.5~3.5kg/d·头。
1.2 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确保母猪的泌乳力
哺乳母猪的泌乳量直接影响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体重,仔猪28 d断奶时,母乳对断奶体重的影响高达90%,而母乳在很大程度上受母猪日进食营养总量的影响。母猪泌乳期间的饲粮需要量包括母猪的维持需要量和泌乳需要量,因此,泌乳母猪的饲喂量取决于母猪的体重、体况、所哺育的仔猪数以及哺乳期间可以接受的体重大小。因体重不同,母猪的维持需要量为1.5~2.0 kg标准饲粮,按每哺育1头仔猪需0.4 kg的标准饲粮计,这样一头哺育10头仔猪的泌乳母猪,每日需采食6.0~7.0 kg的标准饲粮。在实际生产中达不到这一采食量,便会造成母猪泌乳期体重减重过大,进而影响下一胎的繁殖成绩,增加断奶后母猪的淘汰率,同时也影响了仔猪的生长速度。为了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和断奶体重而又不使母猪体重减重过大,可在饲料中加5%~8%的油脂来提高饲料的能量水平,以弥补标准采食量的不足。实际生产中,刚分娩母猪的采食量较少,2~3d后逐渐增加,一般产后2~3周才会达到最高采食量。而母猪越早达到最高采食量,泌乳期的采食量越高,泌乳量也就越多,仔猪生长速度也就越快。因此在喂食过程中应注意人为促使其饮水、进食,每日可饲喂2~3次,直到泌乳第7d母猪体况恢复后让其自由采食。
1.3 产前母猪的免疫,确保母仔健康
原则上,怀孕母猪不应该再进行免疫,但可根据当地疫情和本场实际情况,给母猪进行选择性免疫和驱虫,这样能使母猪产生本场易感病的抗体,对仔猪产生较强的保护作用。在产前5周和产前2周给母猪选择性接种大肠杆菌苗、支原体、传染性胃肠炎、巴氏杆菌、猪丹毒、猪链球菌、轮状病毒等疫苗。产前7~10 d驱虫。
2 强化仔猪培育,确保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
2.1 创建良好的环境
仔猪生长在清洁、卫生、干燥、温暖的环境中,尽量减少应激,防止仔猪发生腹泻病。
2.2 早吃初乳
尽可能让仔猪在生后1 h内吃到初乳,及早地获得能量和抗体,以增强仔猪的抗寒能力和抗病能力。
2.3 人工固定奶头对仔猪培育十分重要
仔猪出生的头两天,每次吃乳时将体质弱小的仔猪固定在前面的乳头上,体质强壮的固定在后面的乳头上,体质中等的固定在中间的乳头上。
2.4 及时开食补料
在7日龄开始训练仔猪吃食,最好用仔猪专用全价颗粒饲料,每天饲喂3~4次。
2.5 科学断奶
断奶时间一般在28日龄,早的 21日龄。可以将仔猪在断奶前3~5 d与母猪每天隔离2次,每次3 h,饲喂优质断奶饲料,让仔猪采食饲料与母乳交替进行,逐渐断奶。同时减少母猪的饲喂量,减少奶水,增加仔猪采食机会。断奶期间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原圈培育。断奶后赶走母猪,让仔猪在原来环境继续饲养至少一周,周转合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待两周,实践证明,此方法可以提高断奶仔猪日增重30%以上。(2)断奶后不要立即更换成育成料,利用一周进行逐步过渡,第 1天饲喂6/7的乳猪颗粒料,饲喂1/7的育成料,然后每天逐渐增加育成料减少乳猪料,饲喂次数也要逐渐向2~3次过渡。(3)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仔猪断奶综合征的发生。断奶当日给仔猪注射头孢等抗生素,预防肠道细菌感染,同时,使用电解多维、小苏打和葡萄糖饮水,减少应激,减少腹泻发生。如仔猪发生腹泻,口服补液盐和注射抗生素同时进行,预防脱水和激发感染。环境温度是影响断奶仔猪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实践证明,断奶后仔猪所处的小环境温度控制在25℃~32℃之间,可提高仔猪40%的采食量,可大大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3 仔猪的保健
3.1 补铁补硒
首补在2~3日龄,14~20日龄时第2次注射。
3.2 免疫
根据本场疫病实际发生情况,当地疫病流行特点,母源抗体水平,疾病流行的季节性,不同疫苗之间的干扰等因素,制定适合本场的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使仔猪在建康采食的过程中,获得更高更强的免疫抗体。
3.3 预防仔猪腹泻
对仔猪危害最大的是腹泻病,各个年龄段的仔猪都可能发生,但是,主要发生在以下3个年龄群:产后1~3日龄的仔猪,7~14日龄的仔猪以及刚断奶的仔猪。一旦发生将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仔猪断奶体重的提高。仔猪腹泻最常见的传染性病原是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和一些球虫等寄生虫。非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仔猪消化机能不全、日粮抗原过敏、营养因子缺乏、应激因素等。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预防。重点是预防仔猪下痢,按要求在仔猪饲料中添加防止仔猪腹泻的药物,预防仔猪腹泻的发生。
总之,若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与断奶体重,不仅要加强妊娠母猪、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更要加强对仔猪的培育,只要技术措施到位,就一定能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与断奶体重,增加养猪经济效益。
[1] 杨立国.动物繁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56-276.
王金宝,男,高级畜牧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和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梁丽珍,女,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