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动物规模养殖场的消毒技术
2015-01-25王贵升尹斐斐张华杰
王贵升尹斐斐张华杰
(1.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2.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山东济南 250022; 3.威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威海 264200)
毛皮动物规模养殖场的消毒技术
王贵升1,2尹斐斐3张华杰3
(1.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2.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山东济南 250022; 3.威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威海 264200)
动物养殖实践证明,环境卫生控制是疫病防控的根本。消毒是动物养殖过程中无害化的处理过程,做好环境控制和生物安全控制的重要措施,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还是疫苗免疫和药物防治缺陷的补充。通过消毒工作减轻外界病原对养殖场的压力,保证毛皮动物健康成长,减少疫病危害的机会。本文介绍了消毒种类、养殖场消毒设施、消毒方法、技术要求、常用消毒剂、消毒制度、消毒效果检查及消毒记录等内容。力求提高毛皮动物养殖场生物安全控制和公共卫生安全防护。
毛皮动物 养殖 消毒
1 消毒种类
预防消毒[1]。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棚舍、动物体和相关工作人员等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消毒。一般要求1~3天进行一次。
随时消毒。发生疫病期间,为消灭患病毛皮动物排出的病原体,对患病毛皮动物的棚舍、粪便、分泌物及污染的用具等进行的多次、反复消毒。
终末消毒。空舍后进行的彻底消毒。消毒对象包括患病毛皮动物、可疑患病动物及动物尸体所污染的棚舍、场地、土壤、水、饲养用具、运输工具、仓库、患病毛皮动物用品、粪便、人员防护装备等。
2 消毒方法与设施
2.1 物理消毒法
包括刷洗、清扫、日晒、干燥、高温等。各种方法的说明如下:
清扫。日常每天对棚舍和养殖场地进行清扫。发生疫情时,及时清扫疫区;
紫外线消毒。用于消毒间、更衣室的空气消毒及工作服、鞋帽等物体表面的消毒。紫外灯的高度为2.2 m。
火焰消毒。用于棚舍、产箱、笼具、保育舍、地面、墙面等经常接触并可耐高温的地方的消毒。在再次启用或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后进行。
2.2 化学消毒法
包括喷雾、浸泡、熏蒸等。各种方法的说明如下:
喷雾消毒。用于舍内消毒、带毛皮动物消毒、外环境消毒、车辆消毒等;
浸泡消毒。用于器具、洗手、工作服、胶靴等的消毒;
熏蒸消毒。用于密闭式空棚舍、皮张及污染物表面的消毒。
2.3 生物热消毒
用于粪便消毒,包括堆粪法、发酵池法、掩埋法、焚烧法等。各种方法的说明如下:
2.3.1 堆粪法
在远离人、畜居住的地方,避开水源,选择一堆粪场。在地面挖一浅长形沟或一圆形坑,沟的深度一般是20~25 cm,沟的长短或坑的大小视被消毒粪便量的多少设定。先将健康动物粪便或麦秸、谷草或稻草等堆至约25cm做底层,上面堆欲消毒的粪便,高达1.0~1.5 m,在粪便表面覆盖10~20 cm厚的健康动物粪便,最外层抹上10cm厚的草泥封表面。冬季不短于3个月,夏季不短于3周后,即可做肥;
2.3.2 发酵池法
地点选择同堆肥法。发酵池的大小、形状依据粪便的多少设定。土质地下水位低时,池底和边缘可以不砌砖或抹水泥,否则需要砌砖或抹水泥。粪池建好后,底层放一些干粪,再将欲消毒的粪便、垃圾、垫草倒入池内,快满时,在粪的表面再盖上一层泥土封好。一般经过1~3个月,即可出池。适于规模大的养殖场;
2.3.3 掩埋法
将漂白粉或生石灰拌入粪便,比例为1:5,深埋地下2 m左右。适于烈性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少量粪便的处理。
2.3.4 焚烧法
少量带致病性芽孢的粪便可直接与垃圾、垫草和柴草混合焚烧。适于带致病性芽孢粪便的销毁。
2.4 常用消毒设施
2.4.1 大型消毒池
一般在养殖场场区入口处设置大型消毒池。[2]采用防渗硬质水泥结构,宽度与大门宽度基本等同,长度为8 m~15 m,深度不少于10 cm。
2.4.2 消毒更衣室
一般设在养殖场入口处。对进入养殖场的人员进行消毒。一般开两门,一侧通向生活管理区,一侧通向生产区。安装紫外线灯管、室内设有更衣柜、洗手池(盆),地面有消毒垫、更衣换鞋及专门淋浴等设施。地面设有消毒池,用于人员鞋底消毒。池底垫入弹性的塑料地毯或草垫,并加入消毒剂,保持水位,每天更换,消毒剂3~4个月更换一次。
2.4.3 棚(圈)舍入口消毒池和消毒洗手盆
消毒池深度一般不少于10cm,注满消毒液或铺设消毒垫。每天更换,消毒剂3~4个月更换一次。
2.4.4 病死毛皮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
可设置焚尸炉或建设病死毛皮动物无害化生物处理车间。根据本场的处理方式和农业部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设置。
3 技术要求
3.1 疫点消毒
消毒范围和对象。以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为依据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
消毒持续时间。以传染病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监测结果为依据确定消毒的持续时间。
消毒方法的选择。以消毒剂的性能、消毒对象、病原体种类为依据选择消毒方法。尽量避免破坏消毒对象的使用价值和造成环境的污染。
疑似传染病疫源地的消毒。可按疑似的该类传染病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或按下一条进行处理。
不明传染病疫源地的消毒。应根据流行病学特征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采取最严格的消毒方法进行处理。[3]
其他传染病控制措施配合。搞好传染源的管理,疫区的封锁、隔离,杀蝇、防蝇,灭鼠、防鼠,灭蚤,搞好饮用水、污水、食品的消毒及卫生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易感动物的保护。
人员用具要求。消毒工作完毕,对消毒人员穿着的工作服、胶靴等进行喷洒消毒后脱下。将衣物污染面向内卷在一起,集中消毒。所用消毒工具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擦洗消毒。
3.2 消毒人员的要求
应尽量采用物理法消毒。在用化学法消毒时应尽量选择对相应致病微生物杀灭作用良好,对人、毛皮动物安全,对物品损害轻微,对环境影响小的消毒剂;消毒过程中,不得吸烟、饮食。注意自我保护,既要防止或减少受到消毒因子的伤害又要避免受到微生物感染;消毒过程中,不得随便走出消毒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内。
3.3 消毒制度
3.3.1 日常卫生
每天坚持清扫粪污、保持圈舍地面清洁卫生。尽量做到毛皮动物、粪分离,保证舍内清洁干燥,适时通风换气。保持饲槽、水槽、用具干净。
3.3.2 环境消毒
消毒池的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大门口、生产区入口处的消毒池每周更换1~2次消毒液。棚舍入口处的消毒池、垫的消毒液每天更换1次。可选用碱类消毒剂、氧化剂类消毒剂轮换使用。场区道路、棚舍周围环境经常清扫,保持场区清洁卫生。可用10 %漂白粉或0.5 %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每2~3周喷洒消毒1次。排污沟、下水道出口、污水池定期清除通顺干净,并用高压水枪冲洗,每1~2周至少用漂白粉消毒一次。尸体剖检室或剖检场所、运送尸体的车辆及所经道路使用后立即用2 %~3 %氢氧化钠溶液消毒。
3.3.3 地面、土壤消毒
患病毛皮动物停留过的圈舍、运动场地面等被一般病原体污染的,清除的粪便、垃圾和铲除的表土按粪便消毒处理,地面进行消毒。含致病性芽孢杆菌的粪便、垃圾、铲除的表土按1:1的比例与漂白粉混合后深埋。土地面被污染,用消毒液喷洒。地面撒布漂白粉,用量为5kg/m2。水泥地面被一般性的病原体污染,用消毒药品喷洒;被致病性芽孢污染,用10 %苛性钠溶液喷洒。被大面积污染的土壤、运动场地面,可用犁、镐等翻地,同时撒布漂白粉,一般病原体时用量为0.5 kg/m2,致病性芽孢杆菌用量为5 kg/m2,混土后,加水湿润压平。
3.3.4 毛皮动物舍消毒
新建毛皮动物舍的消毒,清扫干净、自上而下喷雾消毒。饲喂用具清洗消毒。消毒药可选用碱类、酸类或季铵盐类。转群或出栏后毛皮动物舍的消毒,每个生产阶段坚持“全进全出”。每批毛皮动物出栏或转舍、调出后,要彻底将毛皮动物舍清扫干净,然后喷洒或熏蒸消毒。空舍2周后,可转入新毛皮动物。
3.3.5 用具消毒
定期对绞肉器具、烹料器具、饲槽、水盆、饲料车、料桶等器具进行消毒。可用浸泡消毒或熏蒸消毒等方法。
3.3.6 运输车辆消毒
进出养殖场的运输车辆,车厢内外进行全面的高压喷雾消毒。外来购毛皮动物车辆一律禁止入场,装毛皮动物前后严格消毒。进入生产区的饲料车每周彻底消毒1次。
3.3.7 毛皮动物消毒
春夏季每周毛皮动物消毒2次,秋冬季和换季期间每周毛皮动物消毒1次。可用0.1 %~0.2 %过氧乙酸溶液或0.1 %次氯酸钠溶液喷雾消毒毛皮动物体表,舍内设施、墙壁和地面。
3.3.8 隔离
新引进的毛皮动物必须隔离观察30d后,方可入群。发现患病毛皮动物,需隔离治疗,放在养殖场下风向50m左右处,经治疗痊愈后30d,方可入群。
3.3.9 粪便和病死毛皮动物的无害化处理
病死毛皮动物的无害化处理间应设在养殖场下风向50m以外处。可采用深埋、焚烧、生物发酵等方法。
3.3.10 饮用水消毒
饮用水标准应达到GB 5749要求。供水系统需保持清洁。将供水系统中剩余的水排空,尽可能清除水箱、水管内的污物及藻类。
3.3.11 毛皮产品的消毒
福尔马林熏蒸法,将皮毛放到室内并摊开,禁闭门窗,室内温度不低于15 ℃。消毒12 h后打开门窗,使充分通风换气数日,彻底消除气味。如急需房舍,可用氨的蒸汽将甲醛的蒸汽中和,便可在短时间内除掉气味。
浸泡法,用盐酸食盐水溶液在25 ℃~30 ℃条件下,浸泡40h;或用2 %福尔马林溶液浸泡10 h。浸泡法多用于消毒被病原污染的皮张。
环氧乙烷消毒法。将皮毛放置在密闭的消毒库或特制的聚氯乙烯密闭装置内,码成垛,高度控制在2 m之内,保持适当的跺间距。按照400~700g/m3的用量导入环氧乙烷,熏蒸24 h~48 h。消毒结束后,打开封口,通风1 h。适用于批量对被病原污染的皮张和普通皮张的消毒。
3.4 人员控制
厂内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须经洗澡、更换生产区工作服、专用胶鞋,并经过消毒通道方可进入;兽医技术人员,在出入舍或串舍时必须进行鞋底消毒、洗手消毒、相关注射器、提药盒等器具消毒;离岗时将工作服、工作靴留在更衣室,不准带出场外,并及时消毒;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若必须进生产区时,经批准后按消毒程序严格消毒后按程序进入。
3.5 消毒效果的检查
清洁度的检查。检查毛皮动物舍等场所地面、墙壁、设备清洁度,必须做到干净、卫生、无死角。
消毒剂使用正确性的检查。要求选用的消毒剂高效、低毒,浓度和用量必须适宜。
消毒对象的细菌学检查。消毒后的地面、墙壁和设备,随机划区数块,一般是每块10 cm×10 cm,用无菌棉拭子擦拭数次,将棉拭子置于生理盐水或中和剂中浸泡5~10 min,送实验室检测菌落总数,评定消毒效果。
粪便无害化处理效果检查。根据使用处理方法选择检查方法,常用的有测温法和病原菌检测。测温法:适于发酵法处理方法。一般当粪便生物发酵达60℃~70 ℃时,经过1~2d,可以杀死大部分病原体,如巴氏杆菌、沙门氏菌、布鲁氏菌等;病原菌检测:按照常规方法检查,要求病原菌检出量为0。粪大肠菌群的培养温度为44 ℃。
3.6 消毒记录
做好消毒记录,内容包括消毒日期、消毒场所、消毒剂名称、生产厂家、批号、消毒浓度、消毒方法、消毒人员签字等内容,记录保存2年以上。
[1] 苗旭,冯霞霞.畜禽养殖场消毒技术[J].畜牧兽医杂志,2014,(2):94-96.
[2] 宋晓明,林鑫,周保琨.毛皮动物主要传染病及其防控[J].山东畜牧兽医,2015,(4):64-65.
[3] 张朝武.疫源地消毒(二)[J].现代预防医学,2006,(3):651-654.
[4] 金建强.养猪场的预防消毒程序[J].现代农业科技,2013,(8):270-272.
[5] 史迎秋.水貂养殖及产品初加工技术规程的研究与制定[D].东北林业大学,2010.
山东省毛皮动物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项目(SDAIT-18-011-05)
王贵升(1974-),女,汉,高级兽医师,博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