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勋超主任中医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2015-01-25喻建兵指导彭勋超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7期
关键词:颊车经气松解术

喻建兵 指导 彭勋超

(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重庆 402160)

·专家经验·

彭勋超主任中医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喻建兵 指导 彭勋超

(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重庆 402160)

周围性面瘫 针灸 彭勋超

彭勋超主任中医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永川区名中医,主任中医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刀名家,重庆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以针灸、针刀为主治疗各类疑难杂症。彭勋超教授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临床、科研颇丰,临症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作为其学术继承人,有幸亲聆其教诲,受益匪浅,现将彭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诊治经验

1.1 明确诊断,辨证施治 面瘫,中医称为“歪嘴风”“口眼歪斜”,西医则称为“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等。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多为风寒引起患侧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所致,亦有因病毒感染引起非化脓性炎症所致者。彭师指出,面瘫病是针灸科最常见的病证之一,病因病机复杂,临床上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重视对疾病的诊断。对一些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上患者,要求进行CT检查,以排除中风先兆,而对于一些面部麻木的患者,给予神经肌电图检查,以了解神经受损程度,进而采取针对性治疗,避免耽误病情。

彭师依据面瘫的病因病机,将面瘫分为风寒袭络证、热毒伤络证和气血两亏证3型,对每型采取不同治疗。对风寒袭络证者,采用祛风散寒、疏经活络之法治之,取风池、合谷,用烧山火法,使其出汗,不留针,地仓透颊车、四白透晴明、下关、阳白,用平补平泻法;证属热毒伤络者在上述主穴的基础上加大椎、曲池,以清热解毒邪热;证属气血两亏者加足三里、脾俞、胃俞等,以健脾益气补血治之。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通过治疗,都可以达到缓解症状,恢复功能的目的。

1.2 分经论治与分期论治相结合 彭师指出,面瘫治疗应以疏通面部的经气为主,取穴应着于手足阳明、少阳经。穴位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迎香、口禾髎、合谷;足少阳胆经阳白;足太阳膀胱经攒竹;手少阳三焦经丝竹空、翳风;手太阳小肠经颧髎;足阳明胃经下关、颊车、地仓;足厥阴肝经太冲;经外奇穴鱼腰、太阳、牵正。

彭师将面瘫分为3期:早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早期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 min,重用灸法,选穴以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持续20~30 min。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有痰加丰隆、风池仍点刺。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而对后遗症期,主张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

1.3 疏穴简针,气至病所 彭师治疗面瘫,临证选穴少而精,崇尚华佗“针灸不过数处”,不主张“以多为胜”,而强调针刺得气,因为经脉本身存有经气,而针刺经脉上的穴位,即调动了经脉上的经气,推动经气向患者的患病部位走行,从而达到气至病所,同时也达到了治疗疾病的目的。如其以翳风穴为主穴治疗面瘫,当翳风穴处剧烈疼痛时,采取向咽喉方向进针,深刺用泻法,达到气至病所,翳风穴有酸麻胀感,扩散到患侧面部,以散面部壅滞,使之通畅,使面部经筋、经气、筋肉,迅速得到恢复。随着翳风穴压痛减轻,患者皱眉、眼闭合、额纹随之恢复正常。彭师诊治一面瘫患者,症见耳部乳突处疼痛难忍,几乎落泪,慕名求治于彭师,彭师仅在耳部翳风穴处针刺,行强刺激,患者瞬间疼痛消失,后连续针灸10余次而愈。

同时彭师临证中擅长应用灸法,《内经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面瘫患者,多由风寒袭络所致,寒邪凝滞面部经脉,使血液循环受阻,而通过隔物灸或温针灸法等治疗,可以使“气至病所”,促进患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使面部肌肉筋脉得以温煦濡养,亦可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功能恢复,使受压的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改善面神经的营养,促进纤维再生,从而使面神经功能尽快恢复。彭师在治疗面瘫的灸法,不局限于一种,或用温针灸,或用隔物灸,或雀啄灸等。选穴以头面部的太阳、下关、翳风、阳白、鱼腰、承泣、四百、地仓、颊车等为主,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达到温通经络,通络止痉的目的。

1.4 针药结合,相得益彰 针灸中药,虽有外治、内治之分,但针药同源,治亦同理。因此,针药并用,内外同治,可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效,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药”。彭师认为,对于面瘫患者,针灸虽能调整和激发机体功能,但因其只是一种外在刺激,并不能提高物质基础,特别是顽固性面瘫,久病多虚,因患者不能坚持适当频率的针灸治疗而影响疗效,可以采取适当减少针灸治疗次数,而间歇期间配合中药治疗,可助针灸疗效的发挥。如对风寒袭络者,彭师常在针灸的同时,给予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对风热袭络者,给予大秦艽汤加减,以疏风清热,活血通络;对风痰阻络者,给予牵正散加减,以祛风化痰,通络止痉;对气虚血瘀证患者,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痉。针药相结合,可以缩短面瘫治疗时间,针对患者病情的变化,通过中药的加减运用,可以对症治疗,取得意想不当的疗效。如对一些病毒性感染引起的面瘫患者,除依据中医经络理论,辨证施治给予针灸、中药等治疗外,还按照现代医学思维,对炎症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而对面瘫引起的半边头部或面部剧烈疼痛患者,给予甘露醇+地地塞米松,以消除炎性水肿;对面部神经麻木者,给予穴位注射维生素B12治疗,以营养神经、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1.5 经穴透刺,其效倍增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彭师认为,透刺具有一针多穴,沟通多经气血之功效,不仅能够治疗本经穴疾病,同时能治疗多经疾病,向患侧透刺,可向患侧输送正气,以助恢复。临床上常取地仓透颊车、地仓透下关、地仓透四白、合谷透后溪。若眼睑闭合障碍严重加攒竹透睛明、阳白透鱼腰等。其治疗机理与解剖学关系密切,如地仓透颊车,透刺针针体与面神经下颊支、下颌缘支、面动脉、下唇动脉、腮腺和以口角轴为中心的肌肉密切相关,透穴有助于恢复局部协同肌、拮抗肌的相互联系,重建口角轴正常的三维运动,有助于面部功能的恢复。

1.6 患病日久,针刀治疗 面瘫患者常因面神经功能恢复不全,导致面部瘫痪肌肉萎缩、面肌痉挛或连带运动障碍等面神经麻痹后遗症,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动,以致经气阻滞而发病。根据针刀医学原理,彭师认为此病从微观上看亦属软组织在外因作用下,产生粘连、挛缩和瘢痕等病理变化,致使人体生物力学内在的动态平衡失调所致。在临床治疗中笔者发现,周围性面瘫与颈椎寰枢椎移位有关。按针刀医学原理诊断,对患者进行颈椎和面部闭合性针刀治疗,并辅以正脊、中药治疗,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奇特疗效,针刀治疗上主要行寰枕关节囊松解术、寰枢后关节囊松解术、寰椎横突松解术、乳突松解术及颊车穴、听宫穴、太阳穴、地仓穴的针刀松解术,每获良效。

2 验案举隅

2.1 病例1 患某,男性,45岁,初诊2013年11月20日,患者诉19日晚,自觉右侧面部发木,口角向左侧稍有歪斜,右侧额纹减少,右眼闭合不全,鼓腮漏气,耳后翳风穴压痛明显,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辨证:风寒袭络,经络受阻,治则:祛风活络,疏通经气,选穴:主穴翳风,配穴:颊车、地仓、风池、合谷、阳白等。方义:主穴翳风,祛风通络,疏散壅滞,颊车、地仓、阳白疏通面部经气,舒筋活络,风池有疏散风邪之效,合谷为治头面专穴,效果显著。患者因急性起病,病情持续进展,因耳后翳风穴压痛明显,次日复诊,患者右眼已不能闭合,口角流涎,翳风穴处痛甚,右侧面部麻木,经治疗5次后,右眼闭合好转,耳后痛点减轻,经半月治疗,患者面部表情恢复正常,翳风穴处疼痛消失,恢复正常工作,随访1年,未有异常。

2.2 病例2 患某,女性,60岁,2014年7月10日来诊。患者2013年冬因外出乘车时吹风受寒,次日晨起漱口时发现左眼睑不能闭合,左侧抬头纹及鼻唇沟消失,嘴角向右侧歪斜,鼓腮左侧漏气,流口水。在当地一门诊接受针灸治疗,并口服营养神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经治半年余未见明显好转,后前往某院求治,期间曾行面神经阻滞术,症状未得到彻底改善。来时症见:左侧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左侧面部麻木。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彭师依据针刀医学原理,考虑顽固性面瘫,给予小针刀治疗,行寰枢后关节囊松解术,寰椎横突松解术,乳突松解术,翳风穴面神经干触激术,颊车穴、听宫穴、太阳穴、地仓穴的针刀松解术,同时配合中药口服,经过6次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针刀医学原理指出“大凡疾病都有阴阳失调,经络之气不畅”。针刀能使“经气顿畅,凝滞顿流,达到调节阴阳、疏通经络的作用”。针刀治疗面瘫,在临床上很少应用,彭师对疾病治疗进行大胆尝试,将针刀应用于面瘫治疗中,突破并发展了传统的针刺疗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R249.8

A

1004-745X(2015)07-1182-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7.019

2015-02-04)

重庆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

猜你喜欢

颊车经气松解术
通里穴治疗“支膈”症理论探析*
WALANT技术在腱鞘松解术中的应用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人体经脉养生律
常按5穴护牙齿
浅论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规律
常按7穴不掉牙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挛缩性瘢痕松解术联合自制负压引流装置的应用探讨
小穴位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