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中新增城镇居民主观幸福感塑造
2015-01-25闫晓娜方玉凤张丽黄飞吴树运王健
闫晓娜,方玉凤,张丽,黄飞,吴树运,王健
城镇化建设中新增城镇居民主观幸福感塑造
闫晓娜,方玉凤,张丽,黄飞,吴树运,王健
城镇化建设不仅是人、财、物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革。目前,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缓慢、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新增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提出在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注重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的塑造,努力创造出真正让居民感到幸福的城镇。
城镇化;主观幸福感;城镇居民;农民工
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中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截止到2012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57%,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发展阶段。“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上升的过程。它既包括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资金、产业等向城镇聚集并不断发展;也包括城镇反哺农村,增强城市产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现代化,使农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都逐渐融入城市,达到农民城市化。也就是说,城镇化的内核就是城乡资源、要素和生活方式的融合过程[1]。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的质量不高问题逐渐突显出来,人口城镇化困难[2]、城市病突出[3-4]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息息相关。如何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居民主观幸福感塑造,提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是实现“以人为本”、“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
1 主观幸福感主要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是用于衡量个体生活质量一个重要的综合心理指标,反映人的价值和目标的实现程度,涉及个人生活意义的追求,反映了超越生理的快乐和瞬息情绪,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观[5]。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构成。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判断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方面。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健康因素、自我效能感因素、应对方式等。对新增城镇居民而言,其主观幸福感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
1.1 工作环境与教育状况
工作作为我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是满足精神追求和社会交往需要的基础,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中尤为重要。黄永明等[6]在其研究中指出,居民的工作环境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工作满意度在决定我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外溢效用[7]。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较高的教育程度是受访者感到幸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罗楚亮[8]综合相关研究认为,教育可能通过影响一个人的经济地位、工作状况、增加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进而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赵新宇等[9]通过研究发现,教育与公众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收入对公众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绝对收入的效果明显弱于相对收入。
1.2 自然环境与居住条件
人类的幸福除了受自身物质和精神状态的影响外,还受到外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严重制约。外在环境的变化会通过空气、水、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影响公众的健康,也会通过文化活动、公共服务体制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调节人们的生活情绪,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且有研究表明,住房环境、住房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3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都能影响居民的住房满意度,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能够通过住房满意度显著影响居民的主观幸福感[10]。
1.3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社会有必要通过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的社会保障,确保社会成员幸福的生活。张金霞[11]在其研究中提出,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是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必经途径之一,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基础和前提。孙凤[12]通过研究表明,社会保障对生活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人们对社会保障满意度不高,相应的幸福感就会降低,表明社会保障对民众幸福感有重要的影响。亓寿伟[13]在其研究中发现,医疗保险则对老年人过去生活幸福的评价有显著的影响。不健全的社会保障无疑会增加居民的不确定性,加大人们生活的风险,对居民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1.4 文化环境
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文化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不同文化的个体在诸如生活满意度、情感体验、社会取向、价值观、判断准则等方面存在差异。而文化冲突会导致正常价值观的形成受阻。价值观乃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价值观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件的主观感受会不同,其情绪体验亦有区别,会使主观幸福感受到影响[14]。此外,文化环境对个体的人格塑造、自我效能感塑造及适宜应对方式的建立都有一定影响。这些因素又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体验,进而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2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人口城镇化进程缓慢,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建设正在不断完善,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权利都是依附于户籍制度而存在的,诸如就业权、教育权、居住权、社会参与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和公共设施与福利服务权等[15]。人口城镇化无法得到良好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户口无法转为城镇户口,无法享受以上权利。我国城镇化的主体是在城镇长期务工就业的外来农民工。在城市,存在农民工就业机会不均等、参加社会保险及医疗保险的比例低、不被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子女教育平等权缺失等不公平现象。截至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报显示,2.5亿农民工参保者不足1/5;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民工城镇自有住房拥有率仅为0.7%。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计算,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6%。
2.2 城市污染严重,人居环境较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而旧式城镇化盲目扩张,“大跃进”式的发展带来的问题凸显。据一项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660多座中等以上城市中,总体生态化程度不理想的城市已经超过了600座。更令人担忧是,有许多城镇已经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这些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城镇,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口过于密集、交通拥堵严重、空气和水体遭到污染、噪音超标、设施基本功能缺失、资源消耗系数较大、可循环系数偏低,从而导致宜居水平较差。
2.3 居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城乡文化融合困难
一个国家的农村城镇化不仅仅是城乡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推动城乡社会结构的转换升级,实现城乡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一体化。新增城镇居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新事物及新环境的认识与适应能力各异。尤其是原来务农的中老年人,其文化水平较低,再就业困难。其次,农村城镇化后,农村居民体验到城市生活繁华的同时,也为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困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在新建城镇中产生矛盾、发生冲突,使居民处于不安定的文化环境之中。
3 做好城镇化建设,塑造居民主观幸福感
城镇化的目的不是做到土地城镇化,其根本是实现农民城市化和现代化,让农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等都真正融入到城市中,让农民真正享受到舒适的城市生活,感受到城市生活的幸福所在。目前,我们需要制定更完善的改革措施来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
3.1改革户籍制度,完善配套社会保障制度
塑造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首先就是要保证他们拥有基本的权利,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要以改革户籍制度为突破口,放宽户籍准入限制,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创业,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规划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
3.2 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实现规范城镇化
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塑造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城乡统筹规划、加强生态建设必不可少。首先,促进城乡环境统筹规划和整治,着眼城乡生态系统源头保护和综合治理。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分区的分类管理,实现城市环境管理与农村生态建设良性互保互促,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监管。其次,不仅要实现城镇建设走生态化、绿色化道路,同时也要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都要走绿色化道路。保证城镇化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农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9]。
3.3 提升文化水平,加强特色城镇文化建设
在提升文化水平方面,需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作用,组织各种培训学习活动,对居民进行再教育。一方面,可着力培训其就业技能;另一方面,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在文化建设方面,促进农村和城镇文化融合,解决文化冲突带来的精神冲突,增强居民归属感,提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首先,要突出城乡风貌特色,大力推进城镇文化建设,提高城镇文化软实力,建设居民的精神家园;其次,加快构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大力推进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增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再者,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文化产品制造业等重点产业,突出城镇文化特色,打造城镇固有品牌,提升城镇的文化品位;同时,要注重城镇和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民间艺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镇村落文化内涵,彰显民俗文化的魅力。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未来我国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由此可见,城镇化建设不仅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更重要的是做到以人为本,让人们能够过上健康幸福、充满希望的生活。因此,在建设城镇化时,注重关注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塑造,将有助于使更多居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幸福的生活。
[1]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
[2]胡宝荣.论户籍制度与人的城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146-150.
[3]王格芳.我国快速城镇化中的“城市病”及其防治[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5):76-79.
[4]戴庆锋.城市病防控:我国中小城市城镇化无法回避的议题[J].中国名城,2013(11):19-24.
[5]李幼穗,吉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76.
[6]黄永明,何凌云.城市化、环境污染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3 (12):82-93.
[7]黎蓉,金江.工作满意度、年龄与主观幸福感——基于武汉市城镇居民的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0-94.
[8]罗楚亮.教育、收入与主观幸福感[J].理工高教研究,2006(1):1-5.
[9]赵新宇,范欣.教育影响幸福吗?——基于中国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68-76.
[10]韩璨璨.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环境、住房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11]张金霞.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提升农民幸福感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1.
[12]孙凤.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J].统计研究,2007(2):27-32.
[13]亓寿伟.转型期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计量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14]陈淑娟,周爱保.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3):214-217.
[15]林金忠.户籍制度变迁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29-33.
Shape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Present Urban Residents in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YAN Xiaona,FANG Yufeng,WANG Jian,et al.Health Management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Shandong University,Jinan,250012,China
Urbanization is not only the transfer of people,money and objects,but also is a revolution of lifestyle. So far,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a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fluence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present urban residents.For example,population urbanization develops slowly,and the environment where people live is very poor.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identify and solve problems actively in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to focus on shaping resi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in order to create the cities which would make people feel happy.
Urbanization;Subjective well-being;Urban residents;Rural migrant workers
R395.6
ADOI:10.3969/j.issn.1673-5625.2015.02.012
2014-05-08)(本文编辑 王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2YJAZH139);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IFW121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156)
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250012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