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与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比较
2015-01-25徐子文
徐子文
(铁岭市中心医院循环内科,辽宁 铁岭 112000)
静脉溶栓与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比较
徐子文
(铁岭市中心医院循环内科,辽宁 铁岭 112000)
目的观察及比较静脉溶栓与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静脉溶栓治疗组)28例和B组(PCI治疗组)28例,然后将两组患者的再通率、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的心功能相关指标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结果B组的再通率高于A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治疗后的心功能相关指标均好于A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静脉溶栓与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差异较为明显,PCI在效果评估的各个方面中更具优势,因此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静脉溶栓;与PCI;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
受多种因素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严重危害到广大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早期相关血管的再通,尽量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是治疗本病的关键[1]。静脉溶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常用且效果受肯定程度较高的治疗方式。笔者就静脉溶栓与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进行观察及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静脉溶栓治疗组)28例和B组(PCI治疗组)28例。A组的28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59.9±6.3)岁,发病时间0.5~3.5 h,平均(2.4±0.6)h,梗死部位:前间壁及前壁20例,其他部位8例。B组的28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60.0±6.1)岁,发病时间0.5~3.7 h,平均(2.5 ±0.5)h,梗死部位:前间壁及前壁19例,其他部位9例。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发病时间及梗死部位构成等数据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组患者以静脉溶栓的方式进行治疗,患者入院后即以阿司匹林嚼服,同时以波立维口服,另以尿激酶静推及快速静脉滴注,再以肝素及rt-PA应用。B组患者则以PCI的方式进行治疗,进行常规术前准备后,以造影明确梗死血管部位,然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治疗,均由经验丰富者进行操作治疗。然后将两组患者的再通率、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的心功能相关指标(血清BNP、CK及LVEF)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共涉及两大类数据,其分别为计量资料(年龄、发病时间及心功能指标)及计数资料(男女比例、梗死部位构成、再通率及住院时间构成),其分别以软件包SAS5.0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处理方式为t检验及卡方检验,且以P<0.05表示比较的数据间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及住院时间比较:A组的28例患者治疗后再通者20例,再通率为71.43%,B组的28例患者治疗后再通者27例,再通率为96.43%。A组的28例患者中住院时间<2周者5例,占17.86%,2~3周者13例,占46.43%,>3周者10例,占35.71%;B组的28例患者中住院时间<2周者11例,占39.29%,2~3周者12例,占42.86%,>3周者5例,占17.86%。B组的再通率高于A组,住院时间<2周者比例高于A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A组28例患者的血清BNP、CK及LVEF水平分别为(61.54±5.62)pg/mL、(165.35± 10.28)U/L及(30.14±3.23)%,B组28例患者的血清BNP、CK及LVEF水平分别为(61.56±5.58)pg/mL、(166.01±10.19)U/L及(30.10±3.26)%。A组与B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BNP、CK及LVEF等心功能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治疗后A组28例患者的血清BNP、CK及LVEF水平分别为(30.64 ±4.21)pg/mL、(23.57±3.26)U/L及(51.02±5.21)%,B组28例患者的血清BNP、CK及LVEF水平分别为(21.07±3.56)pg/mL、(16.08±2.67)U/L及(56.18±5.45)%。B组治疗后的心功能相关指标均好于A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要求较高,其需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以尽量减小对机体的危害。而临床中评估治疗效果的指标不仅包括相关血管的再通率,对于心功能的改善也是治疗的重要评估方面。而血清BNP、CK及LVEF均是有效评估心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2-3]。另外,临床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静脉溶栓和PCI术均是应用率较高且受肯定程度较高的治疗方法,对于二者的比较性研究也并不少见。本文中我们就静脉溶栓与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进行观察及比较,结果显示,PCI在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通率方面效果好于静脉溶栓,同时患者的住院时间也明显更短,且治疗后的心功能相关指标也明显更好,说明其对于患者的综合应用效果更具优势。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静脉溶栓与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差异较为明显,PCI在效果评估的各个方面中更具优势,因此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1]盛宇峰,周勇,钱雪松,等.溶栓后时间优化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4(6): 766-771.
[2]马彩艳,童鸿,李小玲,等.直接PCI联合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醛固酮水平和左心室重构的影响[J].心电与循环,2014,33(3):200-202.
[3]穆怀彬,卢峰,庞占泉,等.重组脑利钠肽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术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4, 34(7): 622-625.
R542.2+2
B
1671-8194(2015)01-00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