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品场母猪合理的胎次结构与淘汰

2015-01-25陈榮达

猪业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后备猪场母猪

陈榮达

(江西绿环牧业集团,江西 樟树 331200)

商品场母猪合理的胎次结构与淘汰

陈榮达

(江西绿环牧业集团,江西 樟树 331200)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发展,生产母猪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母猪会出现主动淘汰或被动淘汰的情况。现代养猪场呈金字塔状多层次的关系很明显,有进行育种繁育的育种场、有进行纯种扩繁的纯种扩繁场、有进行杂交扩繁的杂交扩繁场以及进行商品猪生产的商品场。各个级别猪场母猪由于生产目的不同,合理的胎次结构也不尽相同,本文仅对商品场母猪淘汰与胎次关系进行分析。

1 合理动态的母猪胎次结构分布

现代养猪业的发展,让我们清晰地知道常见外来品种母猪的产仔性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只要我们满足现代母猪的营养、管理的要求,母猪在高产与高效益上都能够持续相当长时间,理想的胎次(P)结构应该是胎次更长(8胎以上),各胎次母猪占比更低(从19%至4%)。越来越多资料显示理想的胎次结构呈卧狮型,中间也就是说背部呈越平越高越长的形状越理想。[1]参照温氏冼文标的报告,具体比例分别是:P1占15% 、P2占 13.5% 、P3 占13%、P4占 12.5%、P5占12%、P6占11.5%、P7 占11% 、P8占7%、 P9及以上占4.5%。很明显,这个比例结构应该是动态的,随着技术发展、养殖环境的改善,理想的母猪胎次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2 一、二胎母猪淘汰与胎次之间的关系分析

2.1 一、二胎母猪淘汰比例

一胎理想淘汰比例为10%,二胎为3.7%。现在国内一胎母猪的淘汰比例一般超过15%,一胎母猪淘汰率过高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后备母猪更新量增加,相应的引种或场内繁殖后备母猪成本增加;影响猪场病原微生物的不稳定;给母猪非生产天数带来显著增加;生产管理人员会浪费更多精力在后备母猪管理上;会明显影响猪场生产母猪整体的胎次结构。

2.2 造成一胎母猪淘汰的原因分析

当一胎母猪淘汰率超过10%时,结合养猪生产记录来分析直接淘汰原因,一胎母猪淘汰最多的是因为肢蹄问题,其次是断奶后繁殖障碍问题。笔者最近一直在关注JL公司法系一胎母猪的生产情况,一胎断奶后再配种的比例只有50%,根据现场记录分析具体原因有:1)后备母猪未达到合理成熟年龄就参与配种,配种日龄、体重不达标、背膘值小身体储备不足;2)天气炎热不适宜法系种猪环境要求;3)引进的法系猪几大病毒病全是双阴性,隔离驯化时间太短;4)这批后备母猪配种后妊娠阶段的饲喂能量及其他营养要素达不到法系妊娠母猪的要求;5)引进之后的饲养管理、营养水平影响了后备母猪的生长发育。

当一、二胎母猪淘汰数量与理想淘汰比例相差偏低时,会造成低胎次母猪偏多,影响猪场整体生产水平。因此我们在后备母猪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我们要采取主动淘汰的方式,按照淘汰标准淘汰不符合再生产要求的母猪。

2.3 加强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降低一胎母猪淘汰率

解决一胎母猪的淘汰率高的办法,主要从解决一胎母猪的肢蹄问题和繁殖障碍问题入手。后备母猪选留培育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后备母猪选留做到产房、保育、生长、测定几个阶段都按照相应的种猪选留标准来进行,关注健康状况、体型外貌特征、生殖系统发育、育种值指数等。二是后备母猪培育过程中营养和饲喂量调整,按照后备母猪生长发育要求适时增加必要免疫和生殖营养元素,包括钙、磷、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生物素等。三是按照后备母猪将来繁殖后代的要求,依据体脂的储存、骨骼的发育需要分几个阶段饲喂,包括生长期、培育期、诱情期和适配期。我们培育后备母猪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安全地让后备母猪进入生产群、确保后备母猪的生产性能发挥到最佳水平并保持大多数后备母猪能达到高生产性能的3~5胎。

3 高胎次母猪淘汰分析

淘汰母猪,要建立母猪淘汰标准,建议9胎以上全部淘汰,7胎淘汰率为36%,8胎淘汰率为35.7%,7~8胎淘汰在70%~80%以上是正常的。很明显当P7 占11% ,7胎淘汰率为36%,P8占比是:11%×(1-36%)=7%;当P8 占7%,8胎淘汰率为35.7%;P9及以上占比才是:7%×(1-35.7%)=4.5%;因此两者淘汰率合计需要达到70%以上。毕竟有部分学者和养殖企业认为高胎次母猪繁殖性能较差,奶水不好,易导致哺乳期死亡率高;6胎以后不仅产活仔数逐步下降,并且后代产生的畸形数与死胎数逐步提高。母猪的胎次越高,母猪产程延长的可能性越大。我们需要对高胎次母猪及时淘汰调整,不然就会出现高胎次母猪占比超标,过量占用栏舍资源,后备母猪补充进不来,等高胎次母猪量超出太多需要一次性淘汰大量高胎次母猪时,后备母猪又补充过大,就很容易走进“低胎次→高胎次→低胎次→高胎次” 的不正常循环中去。因此,想要保持母猪群最佳胎次分布,达到母猪最佳生产力,就必须施行高胎次母猪的主动淘汰,只要出现9胎的就一律淘汰,7、8胎的根据相关淘汰标准,通过猪场数据管理软件建立预警机制,严格执行淘汰。

4 中间胎次母猪淘汰分析

中间胎次淘汰占比标准为3胎3.9%,4胎4%,5胎4.2%,6胎4.4%。合计为淘汰率16.5%,因此可以看出中间胎次母猪淘汰率低,2~6胎特别是3~5胎是一个猪场母猪群体的中坚力量,繁殖性能处于最佳时期,我们需要尽量发挥出这部分母猪的最大生产潜力。但不是每头母猪都是最好的,需要淘汰时我们可以按照大家自己制定的淘汰标准来执行,淘汰标准需要考虑疾病、配种、繁殖等因素。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同时在应用母猪生产力指数(SPI)来指导母猪的淘汰,对于处于全群最低10%的母猪可以直接列入淘汰对象。中间胎次淘汰标准不是固定不变,始终在这个水平的,不是说低于这个占比标准就不好,我个人认为中间胎次淘汰率低于合理范围是有助于保持一个高水平的繁殖性能,有助于减少后备母猪的更新量,有助于稳定猪场病原微生物,有助于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5 国内、国外相关情况对比

国内广东温氏的经验是,为确保合理胎次结构先制定清晰的淘汰标准,再分析现有胎次结构与标准胎次结构的差异,结合淘汰标准制订好周、月、季度淘汰计划。依据更新率及后备母猪利用率,制订合理的引种计划,同时结合本场的规模,实行月度和季度引种。但国内更多企业还是停留在被动淘汰上,等到母猪不具有再繁殖的能力才淘汰,更有企业在淘汰时限上做得很不到位,突出表现在母猪确定符合淘汰标准了,但由于淘汰审批程序要拖几周才真正淘汰出场,很不应该的增加了母猪非生产天数。而且国内淘汰更新母猪很容易受到生猪市场行情影响。

美国金宝公司繁殖生理学家Mark Wilson博士提到,美国母猪场每年理想淘汰率大约在42%~45% 之间,6胎以上一般会淘汰,尽量提高后备母猪存栏的比例,生产性能比较高的一般是2~6胎次的母猪;在仔猪死亡率上的表现,经产母猪低于初产母猪,这在经济效益影响上非常大;同时经产母猪后代胴体重也是高于初产母猪,所以提高母猪的使用年限,可以减少来自初产母猪的窝产数量。另外淘汰母猪时,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禁止淘汰母猪肉供人食用,转为工业用途,脂肪用来做肥皂或一些工业化油脂。

6 实际操作经验总结

实际养猪生产管理中,首先,我们需要随时关注母猪群的胎次结构,以周为单位记录母猪胎次结构,每周计算一次或通过猪场管理相关软件导出母猪胎次结构,结合母猪繁殖性能指标分析猪繁殖性能与胎次之间的关系,适时调整猪群周、月、季度淘汰计划,快速作出淘汰母猪的反应。其次,我们在做猪场淘汰死亡报表设计时,必须把淘汰原因、淘汰胎次、繁殖情况等纳入其中,特别是淘汰原因要记录清楚准确(可以说没有几个猪场能够清楚地记录淘汰原因),这样有利于分析生产中出现的疾病等问题。第三,淘汰标准制定好不是用来看的,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下去。很多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母猪得病或不能再配种,到了不得已才来淘汰。我们的淘汰标准需要根据现场生产数据分析繁殖性能等来制定,实施主动淘汰,只有这样生产性能才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分析了某公司3个不同猪场,胎次结构最优化的,生产性能也是最好的。第四,如果母猪淘汰后,没有后备母猪进行补充,这一淘汰过程就不能称为一个良性的淘汰,而是一个会带来损失的被动淘汰。第五,一胎母猪采食量不足、断奶掉膘过大及生殖营养缺乏是导致“二胎综合征”的直接原因,而根源在于从后备母猪培育、配种、限饲期、哺乳期等营养、管理不到位所致,是以往“全价饲料不会缺乏营养”固化思维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7 结论

母猪应及时按淘汰标准淘汰不合格的,及时储备、补充优秀的后备母猪,有利于保持猪场猪群合理动态的胎次结构;有利于稳定猪场病原微生物;有利于缩短母猪群非生产天数;有利于充分利用猪场栏舍设备;有利于降低猪场生产成本。

[1] John Godd.周绪斌,张佳,潘雪男译 .现代养猪生产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100.

2015-10-08)

猜你喜欢

后备猪场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