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因论治的认识
2015-01-25马冠军
马冠军
(河南省尉氏县第三人民医院,河南尉氏 475500)
关于审因论治的认识
马冠军
(河南省尉氏县第三人民医院,河南尉氏 475500)
病因是疾病的启动因素,审因论治在临床诊疗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诊疗模式,故忽视、无视审因论治都是不可取的。从省视、充实病因学说的内涵做起,逐病逐候审求病因,将每一病候的病因具体化,是提高审因论治水平的关键所在。
审因论治;病因;病因学说;诊疗模式
审因论治就是审察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针对病因制定治疗方案的诊疗模式,在临床诊疗体系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但遗憾的是,半个世纪以来,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特色而备受重视,辨证论治的概念、意义、作用一再被过度涵括,审因论治被逐渐淡化[1]。甚至统编中医学教材中审因论治的内容涉及极少,各种版本中医辞典中审因论治词条皆阙如。这是亟须引起中医学界重视的问题。
1 古典医籍未忽视审因论治
《素问·徵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何病能中。”《素问·至真要大论》也说:“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出:“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即认为黄家的病因为湿,并制定了“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祛湿之法,至今仍广泛运用于临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科凡例》曰:“凡治病,必须识因,不知起因,病源无目。”《脉因证治·小引》云:“先求诸脉,而因而证而治,四者井然,讵容废一。”《症因脉治·原序》提出:“先辨其症,次明其因,再切其脉,据症、据因、据脉用治。庶节节可证,而法不谬施。”《兰台轨范·自序》言:“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之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中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凡病之因不同,而治各别者尽然,则一病治法多端矣。”
可见,古典医籍中不仅没有忽视审因论治,还有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脉因证治》《症因脉治》等书直接以“因”命名,体现出先贤对审因论治的重视。我们不仅不能淡化审因论治,更需要继续传承与发扬。
2 临床实践不能无视审因论治
临床上,无论多么简单或复杂的病证,其产生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病证是不存在的。病证与病因虽然有割裂不开的关系,但其基本内涵还是有区别的,况且还有一因多病、一病多因、一因多证、一证多因等在理论和临床上复杂情况的存在,用病机或证候来完全涵括病因显然是牵强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即用辨病论治或辨证论治来完全涵括或者代替审因论治也是不可能的,临床上不能无视审因论治存在的必然性。
事实上,每位中医师临床上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审因论治。如血虚证可由思虑过度、劳倦内伤、脾胃素虚、久病失养或失血过多诸种原因引起,仅就失血而言,也有咯血、吐血、便血、月经过多等不同原因,不会有哪位中医只依据证候不考虑病因而进行处方用药[2]。如湿热证的治疗,理当湿与热同等对待,叶天士却说“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为什么祛湿为先,为什么是湿祛则热孤,不是热去而湿孤。对于这些困惑的问题,《谦斋医学讲稿·种种退热治法》给出了答案:“湿热证清热不难,化湿较难;如不先化湿很难使热清解。为此,对一般湿热证,我主张在清化的治则上侧重化湿……清化是一种原因疗法。”“原因疗法”岂不正是审因论治吗?
医学的发展现在还不是终点,绝大多数病证的病因是模糊的、不明确的,是隐蔽的、不是浅显的,是复合的、不是单一的。因此,更需要重视审因论治的探索和研究,而不能成为无视审因论治的理由。
3 审因论治亟须省视病因学说
辨病论治针对的是具体的病机,辨证论治针对的是具体的证候[3]。审因论治区别于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在于其针对的是具体病因。审因论治之“因”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为指导治疗用药提供的依据之一,没有“具体的病因”就无从谈起审因论治。然而,统编教材对病因学说定义为“是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4],辞典定义为“指研究病因的分类及各种病因的性质、致病特点、致病途径的理论”[5]。教材、辞典对病因学说的定义,显然仅道出了病因学说内涵中的基础病因学部分,忽略了审“因”论治所需要的具体病因即临床病因学部分。病因学说概念的导向作用,具体病因的探讨缺少,审因论治的理念在淡化。故强化审因论治,亟须省视和充实病因学说的内涵构建,以减少病因理论上的空泛性、模糊性,突出在临床上的实用性、准确性和特异性。以临床为基础,以古典医籍为依托,以现代科技为指导,针对每一具体病证进行病因学研讨,当为病因内涵构建之要务。如张志峰[6]研究指出,《诸病源候论》突破了对病因的笼统认识,逐病逐候审求病因,将每一病候的病因具体化,在当今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结语
审因论治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一样,都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诊疗模式。提高临床疗效和完善中医诊疗理论,不仅需要强化审因论治的思维,还有很多需要落实到每个细节的具体工作等待我们去努力。
[1]马冠军.辨证论治并非“全能”[N].中国中医药报,2012-11-15(3).
[2]马冠军.四维一体才是中医完整的辨治体系[N].中国中医药报,2010-11-03(4).
[3]董少群,马冠军.病机与证候探赜[J].中医学报,2013,10: 1489-1491.
[4]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16.
[5]李经纬,等.中医大辞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69.
[6]张志峰.《诸病源候论》病因学成就探析[J].中医杂志,2011,52(10):1723-1725.
R228
A
1006-3250(2015)06-0637-01
2015-03-08
马冠军(1964-),男,河南尉氏人,主任医师,医学本科,从事肝胆、脾胃病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