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遗书膏摩古医方探析

2015-01-25史正刚刘喜平段永强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医方白芷遗书

史正刚 刘喜平 张 炜 段永强

1.甘肃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3.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膏摩为古代常用的药摩(膏摩、粉摩、汤摩、酒摩等)方法之一,即以药物配制的药膏为介质,将膏药涂于体表的治疗部位上,再施以推拿按摩等手法,以发挥推拿按摩和药物的综合治疗作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敦煌遗书中载有许多膏摩类医方,配方严谨,制备用法独特。研究敦煌膏摩古医方,不但有重要的史料意义,对于中药新产品的研发亦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1 膏摩医方的源流

在浩瀚的古医方里,膏摩方剂数量相对较少。现存最早的古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药摩或膏摩的记载,主要用以治疗皮肤瘙痒和冻疮等皮肤病,但用药并不清楚,《黄帝内经》有膏摩治疗面瘫的方法,但没有给予准确的命名。《金匮要略》则明确提出“膏摩”一词,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可见,当时膏摩已与针灸、导引等法并列,用于预防保健。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载有“头风摩散”,但方药简单,只有附子和盐。

晋唐以降,膏摩医方才得以滥觞,但流传至今的方剂并不多见。敦煌遗书中的医学内容大多以手抄本的形式传抄了隋唐及隋唐以前传世的或民间单方验方[1],其中收载了许多膏摩医方,代表方剂如S·1467 膏摩方(“S”编号,即Sir Auel Stein 编号之缩写。该编号是英国伦敦博物院图书馆所藏斯坦因氏(Sir Aurel Seejn)窃取的敦煌遗书。下同)、P·3287 摩风膏(“P”编号,即Pellot Chinois Toven-hovang 编号之缩写。该编号是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伯希和(Paur Pellot)窃取的敦煌遗书。下同)、P·2565白芷膏、P·3731 芮草膏、P·3731 神明白膏、P·3201 摩膏方、P·3731 犀角膏等。这些方剂大多为古佚经方,未曾见于古代医方文献,补缺了古代医方史料的不足。

2 敦煌膏摩医方的组方用药

由于早期膏摩的作用和主治都较单一,药物组成也比较简单,药味较少。秦汉以后,膏摩疗法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所用的药物日趋广泛,如《备急千金要方》中美容类篇膏摩方剂就涉及到药物160 多种,主要以植物药为多[2]。敦煌遗书中的膏摩类医方的药物配伍,总体以辛散温通,气味芳香的药物为主,同时配伍活血通脉、滋阴润燥类的药物为基本组方结构。

2.1 辛温为主 在药物配伍方面,敦煌膏摩医方总体以辛散温通为主,这类药物首先选择了汉晋时期习用的乌头、天雄、附子、细辛之类的药物。此外也特别注重茵芋、莽草、踯躅、巴豆之类峻烈药物的使用,这些药物作用猛烈,大多有一定的毒性,但外用则无不良反应,有很好的温经散寒作用,现代研究表明[3],这类药物能扩张皮肤血管,使身体表面及末梢的血管血流畅通。

2.2 活血通脉 活血通脉是膏摩的主要作用之一,因此,这类药物的配伍是敦煌膏摩方的重要配伍法则之一,如丹参、大黄、川芎、桂心等,这类活血通脉药物的配伍与辛温之品形成协同作用,符合“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是温经活血的典型运用。

2.3 滋阴润燥 在膏摩方剂中配伍这类药物,不但能制约辛温燥烈药物伤津耗液的弊端,同时这类药物质润多脂,又有利于在施术过程中起到润滑皮肤,防止皮肤损伤的意义。敦煌膏摩方中常配伍当归、生地、芍药、松脂、杏仁等药物,如白芷膏、芮草膏、神明白膏、犀角膏等方剂都是这种配伍方法。

3 敦煌膏摩方的制备用法

3.1 制备特色 敦煌遗书中的膏摩类医方的制备应用,特色鲜明。这类方剂在制膏前大多要用一些溶媒对药物浸泡处理,且煎煮时在药物投置顺序、火候的大小、煎煮时间等方面都有讲究。如P·3287 摩风膏“七物切,以三年酢(醋)于铜器中浸一宿,以(已)成。消猪膏四升,用苇薪煎,三上三下,去滓,置新瓦瓮子中,盖好头,勿令尘炲入。”又如P·3201 摩膏方“上切,用苦酒二升,腌药一宿,明晓内生麻油五升,微火煮之,九上九下,候白芷色微变即成,酒去滓”。

其溶媒的选用主要以醋(苦酒)为主,以散瘀止血、消肿解毒、杀虫。如P·3287 摩风膏“以三年酢(醋)于铜器中浸一宿”;P·3731 神明白膏、P·3731 芮草膏“以醋溲渍一宿,”P·3201 摩膏方“上切,用苦酒二升,腌药一宿”,此处苦酒即醋。此外,还有选用清酒、药汁者,如P·2565 白芷膏“上切,以清酒淹渍一宿”。P·3731 犀角膏“上切,以地黄汁溲渍一宿”。这些以醋、清酒对药物浸泡处理,可缓和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峻烈之性,增强药效,矫臭矫味,扩大药物的作用范围,也有利于提纯药物,降低刺激性。

3.2 用法操作

3.2.1 药摩五心法 即将药物在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五心之处摩擦,如敦煌膏摩方即用“以药摩五心上”来施术。如S·14622 《治病药名文书》治头中二十种病,头眩,发秃落,面中风以膏摩方。蜀椒三两半、半夏一两半(洗)、桂心一两半、茵子、茵草一两半、芦茹一两半、附子一两半、细辛一两半、干姜一两捣筛,以生猪肪脂一十两合捣,令肪消尽药成,沐令头净,以药摩五心上,日二,即愈”,此为用猪脂熬膏外治头中二十种病。

3.2.2 向火灸摩法 是让患者靠近火源,利用热力在患处摩擦药膏,在热力的作用下,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又能通经活络。向火灸摩最早见于《刘涓子鬼遗方》。《千金方》中有许多膏摩方剂就是运用这种操作方法,如P·3287 摩风膏:“摩风膏方。去一切风……七物切,以三年酢(醋)于铜器中浸一宿,以(已)成。消猪膏四升,用苇薪煎,三上三下,去滓,置新瓦瓮子中,盖好头,勿令尘炲入。少少取,向火灸痛处,摩之。日三度,疾愈,止摩。禁如初法。”该方不但保留了古代特殊的膏摩手法,更重要的是对于考证王叔和《脉经》“摩治风膏”之佚方提供了重要线索[4]。

3.2.3 摩病位上法 这种操作方法是不借助任何辅助方法,直接在患病部位以膏药摩擦施术。摩病位上法在敦煌遗书膏摩医方中占有较大比例,如敦煌遗书P·3731 芮草膏:“主诸风毒脚气,恶肿疼痛,隐疹,恶疮,挛急不随皆主之方……上切,以醋溲渍一宿,以酥煎三上三下,绞去滓,病处以手摩涂三数百遍近,大摩之佳。”又如P·2565白芷膏“疗百病大风恶疮,诸肿毒瘘,疮癣,皆主之方……上切,以清酒淹溲一宿,用猪脂于微火上煎之,九上九下,绞去滓。以摩病上,如前芮草等膏法。”此外,如P·3731 神明白膏的“有疾以摩敷之。”P·3201 摩膏方的“用摩脚心及胫,立已。”P·3731 犀角膏的“有病处以膏摩涂三数百遍,良。”都是这种方法的运用。

4 敦煌膏摩方的开发前景

膏摩临床应用历史悠久,但现在中医临床鲜有见者。但膏摩以其便捷、高效的优点,仍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如骨伤科中腰椎骨质增生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网球肘、腱鞘炎、风湿病、跌打损伤或陈年宿伤,以及妇女乳房、健美运动员的肌肉保健按摩等均具有广阔前景。敦煌膏摩古方提供了重要的方剂资源及思路与方法,期待与现代制药技术结合,研制出新型的现代膏摩制剂,如张士卿等对敦煌遗书中的膏摩类医方“神明白膏”进行了实验及临床研究,该研究以P·3731 神明白膏为基础,确立了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病的处方,该方以白芷、川椒、前胡、当归、川芎为主,以与皮肤分泌物相似,渗透性较好的羊毛脂代替原方中的猪脂,同时配合凡士林制备成软膏,符合现代医学认为对本病外用药疗法以保水分免于丢失为目的的思想。研究表明,该软膏具有抗炎、止痒作用,对用药部位皮肤无刺激性、过敏反应,局部用药未见毒副作用,对治疗及缓解老年性皮肤瘙痒病取得了较好疗效[5]。总之,敦煌膏摩古医方的研究与开发运用,将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1]刘喜平.敦煌遗书中的中医方剂学成就[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 (3):75-76.

[2]周志锦,陈鹏,黄选美.中药膏摩疗法的药物配伍[J].中医杂志,2008,49 (12):1142-1143.

[3]李未韡.论温里药的活血化瘀作用[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11):695.

[4]刘喜平.敦煌遗书《亡名氏脉经》佚方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 (4):362-365.

[5]张士卿,夏智波,朱学艺,等,敦煌古方神明白膏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病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 (1):86-88.

猜你喜欢

医方白芷遗书
经典名方中白芷的本草考证△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潦草的遗书
教授的暗示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
漫画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的体内外HPLC图谱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