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颤的现状与研究概括
2015-01-25张斌
张斌
综 述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颤的现状与研究概括
张斌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健康越加关注, 近年来, 由于心房颤动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不断增加, 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心房颤动的治疗中, 通常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但是会出现不良反应, 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并探讨其研究进展。
抗心律失常药物;心房颤动;现状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心房颤动分为两种, 一种是阵发性心房颤动, 另外一种是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 每一种疾病类型的患者临床表现症状都不相同。若是心房颤动患者不及时进行治疗, 则会诱发并发症, 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在心房颤动的治疗中, 选用的是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类型众多,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是关键。
1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颤现状分析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两类, 一类是控制心率药物, 另外一类是转律药物, 其中转律药物又有两类, 即Ⅰ类药物与Ⅲ类药物。Ⅰ类药物比较常用的是奎尼丁与普罗帕酮, 奎尼丁治疗房颤, 主要是起到延长传导的作用, 避免心房颤动出现复发现象。但是, 使用该药物治疗, 会出现尖端扭转性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症状, 严重时还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 使用该类药物进行治疗时, 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 对于Q-T间期延长的患者, 奎尼丁禁止使用[1]。而普罗帕酮属于一种钠通道阻断剂, 将其用于心房颤动治疗中,可减慢传动, 对心房颤动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并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但是, 此类药物对于急性心肌缺血等患者并不适用, 主要原因是该类药物抑制心肌, 服用之后加重患者病情, 甚至导致死亡。
Ⅲ类药物的种类比较多, 索他洛尔、胺碘酮、依布利特等, 都属于Ⅲ类药物。索他洛尔在治疗心房颤动中, 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并改善心房颤动的转律, 一般情况下, 此类药物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多为气道痉挛、尖端扭转性室速等,患者服用此药物之后, 医务人员需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严密观察, 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 立马采取对症措施进行治疗。碘胺酮是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率高达50%以上, 但是, 碘胺酮存在一个缺点, 就是不良反应众多, 很多患者因为使用碘胺酮之后产生不良反应而停止使用, 碘胺酮会产生肺间质纤维化、尖端扭转性室速等不良反应, 并且对甲状腺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很少有患者可以坚持使用此药物进行治疗[2]。依布利特是一种新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在临床中使用的范围并不广, 其作用是通过延长Q-T的时间来改善病情, 在静脉浓度较低的环境下依布利特将内向钠电流激活, 达到转复心房颤动的作用。使用依布利特治疗, 有效率达到40%左右, 但是, 此药物依然存在弊端。患者服用之后, 可能会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等并发症, 患者使用药物之后若是出现心律失常现象, 在药物服用40 min之后就立即出现, 医务人员对服用此药物的患者要严密观察其病情。依布利特治疗心房颤动时, 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 与安慰剂治疗相比较, 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率较低。另外, 在治疗心房颤动上, 临床上还使用到一种新型的药物——Tedsamil。Tedsamil具有两大功效, 一个是可有效抑制心肌缺血, 另外一个是抑制心律失常, 该药物在多通道阻滞剂的范畴内, 对心室、心房等动作电位, 具有延长的作用。已有相关研究表明, Tedsamil在治疗心绞痛上也有理想的临床效果, 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上,其效果还有待研究。
控制心室率药物, 目前临床上多使用三种控制心室率药物, 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以及Ca2+通道阻滞剂。临床通常使用β受体阻滞剂预防心肌梗死, 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上,也常使用到此类药物, 临床将其运用于永久性心房颤动治疗中, 通常还联合洋地黄类进行治疗, 洋地黄类具有正性肌力、减慢心率的作用, 心力衰竭治疗中首选此类药物, 但是, 患者若是体温异常、感染等, 采用此药物治疗, 效果并不理想[3]。Ca2+通道阻滞剂能有效改善运动耐量, 一般使用的Ca2+通道阻滞剂为地尔硫卓、维拉帕米这两种药物。当患者处于运动状态时, 心室率会明显加快, 临床症状明显, 服用Ca2+通道阻滞剂后, 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2 展望
心房颤动的致病因素众多, 在临床治疗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其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每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都具有其缺点, 患者服用之后产生不良反应,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病情康复。在心房颤动的治疗中,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对症下药, 每一种患者的病情都不相同, 对症药物治疗, 主要是通过药物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避免患者出现血栓等症状。对症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依然具有局限性, 现如今, 我国医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心房颤动治疗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要求治疗心房颤动药物不但临床疗效理想, 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4]。
Vernakalant有希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心房颤动药物,该药物虽然还处于试验阶段, 但是, 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 Vernakalant具有显著的Ito阻滞作用, 在患者心率加快的时候, 此药物的Ito阻滞作用会随之加强, 缓解患者的病情。在电生理实验研究中, 可知Vernakalant可影响到心室的传导性,将其减慢;患者服用之后, 不具有副作用, 在动物实验中显示, Vernakalant可转复房颤, 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5]。目前,对于心房颤动的治疗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现如今的药物治疗, 还未达到人们的期望, 不良反应较多, 给治疗造成很大的困难。药物治疗是将来治疗心房颤动主要的方法, 药物治疗的目的不但要对心室率进行良好的控制, 还要对窦性心律进行维持, 现如今所使用的药物都未达到这一目的, 在研究新型药物研究中, 需要面临的问题众多, Ⅲ类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临床治疗心房颤动所使用的药物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治疗心房颤动药物的研究, 任重道远, 结合患者的病情,研究出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药物才是治疗心房颤动的理想药物。
[1]钟敬泉.心脏颤动的进展(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2,3(31):46-50.
[2]刘俊, 方丕华, 侯煜, 等.恢复窦性心律有助于提高和保证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效果的研究.中国循环杂志,2010,17(24):127-128.
[3]董建增, 刘兴增, 马长生, 等.导管消融治疗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的临床评价.中国循环杂志,2013,20(15):255-257.
[4]张澍.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新进展.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1,26(8):177-178.
[5]康德英, 王家良, 洪旗, 等.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常用分析评价方法.中国临床康复,2010,17(14):157-15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157
2014-09-28]
430063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天兴乡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