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产后瘫痪的防治技术
2015-01-25李可军
汤 煊 李可军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畜牧兽医站,江苏常州 213161)
奶牛产后瘫痪的防治技术
汤 煊 李可军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畜牧兽医站,江苏常州 213161)
了解奶牛产后瘫的防治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临诊及时采取治疗方案,对于预控此病效果显著。文章在致病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症状的介绍,提出了防治此病的技术要点,以供参考和借鉴。
奶牛 乳房炎 防控
奶牛产后瘫痪是奶牛产后突然发生的代谢疾病,又被称之为乳热症、产后风。以体内钙质大量流失、知觉丧失、四肢瘫痪为特征。此病常见发育良好、5~9岁,第3~6胎的高产奶牛。分析病因,与精料添加过量、钙磷比例失衡、生产过程中不当操作有关。
1 病因分析
奶牛产后瘫痪与日常管理不善关系密切。
1.1 精料添加过量
蛋白饲喂过多,导致大量钙离子流向乳房,随着泌乳量的增加,血钙流失严重,可诱发此病。
1.2 钙磷比例失衡
研究资料显示,奶牛体内钙磷比例失衡,达到1.67:1的临界值时,即可出现产后瘫症状。
1.3 其他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助产不当,子宫大出血,体内钙磷流失严重,可导致瘫痪卧地不起;生产之后,奶牛产道破损,出血量大可诱发此病;奶牛产后,营养不良、消化系统障碍等等,都可诱发此病。
2 临床症状
2.1 典型症状
典型临床症状分为前驱阶段、偃卧阶段、昏迷阶段。
前驱阶段:表现兴奋不安,紧张乱动,对刺激敏感,采食、排尿及排粪停止,头和四肢震颤。
偃卧阶段:由前驱阶段很快转入,表现四肢发僵,共济失调,站立困难,终于卧倒。卧地后,头颈常稍呈“S”状弯曲,或头后转并贵于肩胛骨上呈“脑卧式”姿势,鼻镜干燥,末梢皮肤撅冷,体温降低至正常以下,眼神迟钝及凝视,嗜睡,病觉反射渐次降低,肛门反射消失并松弛,胃肠蠕动消失、颈部痉挛而四肢弛缓,心音减弱,脉搏微弱,呼吸深而缓慢,体温降低(35℃~26℃)。
昏迷阶段:最后病牛处于高度软弱和抑制状态,仰卧于地,脉搏微弱,触不应手,脉搏微弱而增数,达120次/min,压迫颈静脉不易膨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易继发瘤胃鼓气。若不及时治疗,常可致死。
2.2 非典型症状
轻症病牛较常见,症状不明显。主要特征:头颈不自然,自头部至鬓甲轻度的“S”状弯曲。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各种应激减弱,体温正常。
3 治疗
治疗原则:减少钙流失、增加血钙含量,同时,采取辅助治疗措施,康复效果较好。
3.1 乳房送风
送风的目的在于受压乳腺,减少乳房泌乳,进而控制血钙流失量。治疗前,消毒乳房、乳头,清除乳房内残留乳汁,注射浓度为1%的碘化钾溶液。取导气管经乳头插入乳房,借助鼓气机向内缓缓送风,待到乳房开始鼓起、皮肤紧张,敲之有鼓响音后,将导气管拔出,用胶带将乳头封死。期间有乳腺炎出现,立即注射抗生素药物治疗。
3.2 补钙疗法
静脉补钙,也是治愈此病的有效手段,用量2.2 g/kg体重·次。
4 预防措施
第1,日常加强奶牛管理,可减少奶牛产后瘫的发病概率。
第2,严格控制精料添加。根据奶牛生长需求,每天添加5kg的预混精料,基本上可满足其生产需求。同时,需补充适量的优质干草,确保其日常生产需求。
第3,合理搭配各营养元素添加比例。处于预防此病发生考虑,饲喂日粮中,必须要保证钙含量在137 g,磷含量在85 g,有效比例维持在1.67:1。同时,注意添喂酸性饲料、硫离子、氯离子等等,有效预控此病发生。
第4,适量微量元素预防。有研究证实:奶牛分娩前1周时间内,每天有目的地补充维生素D2 000~3 000万IU,可有效减少此病的发生率。有些技术人员取钙磷适量混合葡萄糖酸钙溶液,预防的浓度为10%,一次静脉注射,预防作用明显。建议在奶牛分娩前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对于预控产后瘫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Balogh O,Kovacs K,Kulcsar M,et al.Alul polymorphism of the bovine growth hormone(GH)gene,resumption of ovarian cyclicity,milk production and loss of body condition at the onset of lactation in dairy cows.Theriogenology .2009
[2] 郁建生,杨冰.复方草珊瑚注射液治疗猪风湿痹症及生产瘫痪[J].贵州畜牧兽医.2001,(3):23.
[3] 李明,李守义,孙宇,等.乳牛生产瘫痪的诊断及防治[J].河南农
业科学.2003,(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