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及其综合防控措施
2015-01-25徐旭涛
徐旭涛
(山东省昌邑市龙池镇畜牧兽医管理站,山东昌邑 261304)
猪传染性胃肠炎及其综合防控措施
徐旭涛
(山东省昌邑市龙池镇畜牧兽医管理站,山东昌邑 261304)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和失水为特征。各种年龄都可发病,10日龄以内仔猪的病死率很高,可达100%。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很低,成年猪几乎不发生死亡。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原体
病原属于冠状病毒,不耐热,加热56℃45 min死亡,65℃10 min死亡。对光线敏感,在阳光下曝晒6h即被灭活,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失效。对乙醚、氯仿及去氧胆酸钠敏感。
2 流行病学
猪传染性胃肠炎仅引起猪发病,其他动物即使口服病毒也不发病,但能从口服病毒动物的粪便中分离到有繁殖力的病毒;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传染源,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气体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用具等,并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给易感染猪。新疫区的发病猪多数是由于引进带毒猪,或通过人及其他动物为媒介而传播的,初次发病时,猪群呈爆发性,1~2周内乳猪死亡率很高,种猪和母猪呈良性经过,并产生一定的免疫力,猪传染性胃肠炎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深秋、冬季和早春发病率较高,夏季少发。
3 临床症状
3.1 哺乳仔猪
潜伏期短,特别是2周龄内的仔猪潜伏期一般为1~2 d,半数左右有短暂的体温升高(40.2℃~40.6℃);呈急性水样腹泻(有的先呕吐),粪便呈淡黄、黄白色等,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和泡沫,腥臭,但不见有血液;迅速出现脱水、消瘦等;严重口渴,常爬到母猪食槽内急切饮水;随着病情恶化,病猪极度衰弱,步态不稳,常被母猪压死;治愈仔猪生长缓慢,成为僵猪。
3.2 成年猪
潜伏期多为2~7 d。随着猪日龄的增长,猪对该病的抵抗力不断增强,猪个体的表现也有很大差异:有的食后不久就发生呕吐,多数开始即出现水样腹泻,一般持续4~5 d,短者2~3 d;粪便呈灰褐色,混有泡沫状黏液和大量未消化的食物;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正常或偏低;口渴、脱水、显著消瘦;腹泻一旦停止,不再复发,很少死亡;有的症状比较轻微,仅减食而无腹泻现象或仅拉软粪而已;哺乳母猪患病后泌乳减少或完全无乳;孕猪很少流产,一般经过3~7d恢复,很少发生死亡。
4 病理变化
病死猪尸体肮脏、消瘦、脱水。剖检可见皮下组织干燥,胃内充满酸臭的凝乳块或空虚;小肠壁变薄、松弛、扩张、半透明,小肠内可见白色或黄绿色肠液以及未消化的凝乳块;胃肠黏膜不同程度地充血,有时可见胃憩室膈侧黏膜出血。取病变肠段置水中,用放大镜检查可见绒毛明显萎缩。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学综合诊断。注意与大肠杆菌病、轮状病毒病、流行性腹泻等相区分。大肠杆菌病主要指仔猪黄、白痢,轮状病毒病主要发生在2月龄的仔猪,流行性腹泻在发病时间上比传染性胃肠炎要早。还可通过血清学、组织学显微镜观察等加以区分。
6 防治措施
(1)为防止该病的传入,应不从有病的地区购进猪只,尤其是冬春该病高发季节要特别注意,对所有新购进的猪要进行隔离饲养观察。一旦发生本病,要立即严密消毒和隔离病猪。对临产母猪应放在消毒过的猪圈内分娩。
(2)平常注意猪舍环境消毒和饲养管理,搞好猪舍环境卫生,注意防寒保暖。但要防止猪舍潮湿闷热,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抗病力。规模养猪场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可有效地预防此病的发生。
(3)做好防疫注射工作。对于规模养猪场和老疫区,要用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进行预防免疫。免疫妊娠母猪于产前20~30d注射2ml,主动免疫初生仔猪注射0.5ml,10~50kg体重猪注射1ml,50kg体重以上的注射2ml,免疫期均为6个月。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对症疗法可以减轻失水、酸中毒和防止并发细菌感染。对失水过多的病猪,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林格氏液。加强护理,做好防寒保温,最好在饮水中加有电解质和营养成分,停止哺乳或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