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商开发

2015-01-25文/常

北极光 2015年9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情商语感

文/常 海 乔 聪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商开发

文/常 海 乔 聪

由于大学语文教学中忽略了情商的开发,或者说,旧的教学的僵硬模式给了学生某种感性误导,以至造成大学语文教学枯燥呆板、机械冷漠的不良现状。这不能不说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缺陷或失误。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们面对着的是两个充满诗意和生命的世界——人类的文明世界(学生)和人类的精神宝库(文学)。他们要做的是:在人的最纯真最能吸纳情感的年龄段,用文学作品中崇高的优美的情感浸润童心,提升其精神层次,优化其文化素质,丰富其情感世界。因此,我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实际上承担着造就一支不但能够益智,而且能够导情的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在智商重于情商的教学天平上,我们要增加情商的砝码,这样才能使失衡的教学天平回归于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

一、感受作品,在审美体验中涵育丰富的情感

萨特在《为何写作》中说:“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一种吁求。写作就是向读者提出吁求,要他把我通过语言所作的启示化为客观的存在。”这段话告诉我们,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应该就像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关系。因此一个合格的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知音”,即:必须有丰富细腻的情感与相应的审美水平,能准确理解、敏锐捕捉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这种敏锐感受并有效反馈他人情绪的能力是情商的一部分。但大学生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受某种时尚的影响,他们的阅读面狭窄,作文肤浅,体悟、联想能力差。实习中反映出来的是分析理解教材能力差,机械照搬教参,缺少独到的发现。如《张海迪和她的姝姝》一课,写张海迪院子里的花应有尽有,但却不许摘一朵,她说:“花摘下来很快就会枯萎的,多可惜呀!”对这句话,学生看不到张海迪作为残疾人对自然美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只是理解为她爱护绿化。这种普遍存在的情感迟钝、贫乏与粗疏,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体验,是开发情商的一个有效方法。文学的审美特征决定,文学是以“感染”或“诱惑”的方式被接受的。在教学中,为了让教材发挥最大的情感效果,就要求我们摈弃那种表层的解释、机械操作、单向灌输的做法,遵循审美心理的规律去设计教案,实施教学。即:

在审美初始阶段,教师应关注审美注意的培养与审美期望的呵护,注重导课艺术;在审美感知阶段,要运用提问质疑、情景描述、音响效果烘托与美术空间展示等技巧,来开启学生情感世界,撞击其动情结构,催发其联想和想象,使冰冷的铅字迅速还原为融有主体审美情绪的活生生的画面。到了审美认识阶段,则要引导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层,去体验把握作品的底蕴,并通过朗读、演讲、讲座写作等形式,让审美激情宣泄出来,达到主客体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

如《祝福》一课,要让祥林嫂成为我的邻居、我的亲戚,成为一个令人提及唏嘘不已的名字。当我们真正了解她的故事,我们善良的心灵才会对她的悲剧感到震撼,这种震撼比抽象地讲解封建礼教“吃人”的道理要深刻的多,持久得多,它甚至能引导一个人善与美的一辈子的追求。正如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达到的。”由此可见,审美体验的魅力就在于使人的整个心灵深刻触动,在体验的过程中,个体积淀的经验被激活,从而产生长久的生命力。文学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它给我们的心灵提供着丰富的精神滋养。反复的审美体验活动,会使心灵变得丰富、细腻、优雅,这种经过人类文化涵育的文明心态,伸展出诗意和灵性,能敏锐地感受和接收来自自身以及他人的感情信号,面对生活感喟,这样的心态就是高情商的标志。对于面对着童心世界和文学世界的师范生来说,这种高情商的心态太重要了。

二、品味语言,在语感把握中应答作家的心灵

敏锐地捕捉情感信息理解他人的感情,并对此作出迅速反映,这种情感智商反映在语文能力上,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感觉。

语言为何?日本学生滨田正秀说:“语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词,半是精神和情感的代名词,它是介于事物同精神之间的一种媒介体。”如“风”,作为事物代名词的含义是单纯明确的:“跟地面大致平行的空气流动”。而在“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昨夜春风凋碧树”,“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些诗句中,“风”就被赋于了浓厚的情绪色彩,成为情感寄托渲泄的替代物。从以上例子来看,语言在传递客观内容包含的主观感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是借助语言媒介来表情达意的。阅读时,只有破译了语言信息码之后,才能把握其内在的意蕴。同时,由于汉语语言的组合千变万化,可随上下文的语气、逻辑、环境灵活运用,需要读者突破汉语法则的限制,去品味寻常语言层次后面的特殊含义。所以,汉语语言在为主体意识的驰骋提供了充分余地的同时,也向人们的语感能力发出了挑战。只有敏锐的语感,才能与作家作心灵的交流与应答。

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引发联想

语感的特征之一是它的扩展性,词的语感意义与概念意义不同,可因人的不同文化、不同经验而产生变化。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去体味文中的“言外之意”。如《大明湖》一课,“一声渔唱”四个字,粗看起来,不过是山水之间的过渡句,但细细回味,刘鄂是用最节俭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灵动的图画。教师应引导学生置身其境,让遐思飞扬。唱歌的是谁?是青春俏丽的渔姑,还是饱经风霜的渔翁?他们在做什么?一叶扁舟,飘游湖上,或摇橹,或荡浆,或撒网。船上或许有鲜活的鱼儿蹦跳,稚气的孩子欢呼……山水的静谧,渔歌的清爽,带人进入健康清新的美学境界。这种审美联想即是语感的培养,也是情智的启迪,使学生尝试到创造的乐趣。

2.设置语境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句子具有显性信息和潜性信息。句子的潜性信息的两个主要来源是句子的上下文(小语境)。教学中,应该将言语放置于作者营造的特殊语境中,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情感等心理功能,潜心体察言语的深层含义。如《雷雨》里,鲁侍萍问周朴园:“老爷”“没事了”一句,如果依据上下文的小语境,就能体味到侍萍30年积压的种种复杂情感。《药》的开头句: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体验,是开发情商的一个有效方法。文学的审美特征决定,文学是以“感染”或“诱惑”的方式被接受的。在教学中,为了让教材发挥最大的情感效果,就要求我们摈弃那种表层的解释、机械操作、单向灌输的做法,遵循审美心理的规律去设计教案,实施教学。

大学;语文;情商;开发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从语义的角度看,它仅仅交代了华老栓买药的时间,但将它放置于时代背景——大语境中去理解,含义就十分深刻。它形象地展示了华夏两家悲剧的根源及背景——一个被“夜游的东西”统治着的昏睡的中国。像这样的句子都需要引导学生咀嚼回味。

3.激发个性

语感不是单纯的语义判断过程,而是一具充满个性情感的体验过程。由于个人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性格等等的不同,对语言的感觉也不就有了个人差异。根据语感的个人差异进行教学,可以发挥教学主体的语感潜能,激活其创新思维。但教师要把握好个人差异与语境限定的辩证关系。

语言品味是一种深层的审美接受,它追求的不是对象的外表、色彩、情态所构成的形式美,而是对作品那醇厚的情愫所蕴含的深层意味的洞照和开掘,因此,语言感觉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灵感觉。以审美体验为特征的语文教学,重在心态的涵养与精神素质的提升,它从“感觉语言”始到生成“语言感觉”终,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情商的开发是非常有效的。

三、创设情境,在潜移默化中习得造情的技巧

大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教学客体(文学作品)与教学主体(学生)联接的中介。它既要接收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还要洞察、探测来自学生的情绪信号,并对此作出迅速反映,从而将两者的情感调整到最合适的距离,创设出和谐愉悦的教学境界。实践表明,大学生间的情绪越和谐,学习效率就越高。教学成功之时,也往往是情商辉煌展现的一刻。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准确地传授知识,而且应该艺术地设计教学方案,大胆地展示情感魅力,使自己的课成为学生值得临摹的帖子,从而使他们在校时就对语文课有个感性的认识——大学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上,好课原来是令人经久难忘的!

1.忘我精神作先导

饱满的教学激情来自于全心的投入,全心投入的基础是忘我的精神。“忘我”就是教师进课堂前清理作为凡夫俗子的烦思杂念,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就好象把一双泥靴留在过道里;“忘我”就是要有洒脱的气质,去除多余的顾忌和矜持进入作品规定的情景,扮演恰当的角色;“忘我”就是克服功利心态,唯学生为上,唯教学为上。“忘我”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对语文教学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忘我”的激情是建筑在热爱事业的基础上的。

2.切磋技艺寻规律

与一般院校不同的是,在师范学院师生关系就是同行关系,因此,教师要保持民主的态度,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互相切磋,传授技艺,提高教学水平。毕业班学生为分配所困扰,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如讲“寻根文学思潮”时就碰到了问题。接到信号后,教师趁势介绍“儒”“道”思想的积极性,讲苏轼,吟《赤壁赋》得出的结论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学生情绪迅速纳入教学主航道,而且对老师,对课堂表现出特别的留恋。课后我们将它总结为“诱导法”。这种特殊的评课和说课,具有教法课所没有的具体性和生动性。几年的日积月累,将使他们积累教学情绪调动的经验。

3.相关知识当铺垫

情感协调能力表面看来是个人气质和语言问题,实际上又同一个人的学识修养相联系。只有博采众长、广纳百家,才会有妙语连珠、趣味横生。教学中结合课文随机补充美学、哲学、文化学等相关知识,充盈师范生的内在精神,有助于他们在教学情绪的交往中灵感顿生,挥洒自如。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致力于情感渲染、情感体验,开发学生的情商,无疑是语文教学特有的性质。这不单能从教学形式上消除传统语文教学形式化的枯燥,而且能从教学本质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他们今后站在讲台上时,能用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凝聚而成的文学名作引导更年青的一代,为我们民族的全面素质的提升尽到语文教学应有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情商开发,其价值难以估量,值得我们去苦心探究,终生追求!

常海(1964— ),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乔聪(1993— ),女,山东东营人,沈阳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2014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转型背景下教师专业自觉性的研究与实践——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项目批准号:UPRP20140884.

沈阳大学)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情商语感
你过得不好,是因为“假情商”太高
低情商的6个原因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没有表达,哪来的情商?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