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造园要素分析
2015-01-24卓丽环
郭 杨,卓丽环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苏州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具备了深厚的造园基础和文化底蕴。正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公元前 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据记载,鼎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迄今为止,保存尚好的仍有数十处。拙政园是中国和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典范,它以其色调淡雅、古朴沉稳、钟灵毓秀集中体现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灵、秀、透”的特点[1]。山石、水体、建筑、植物、道路是造园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拙政园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精心设计和安排,融入主人的精神理想,形成物我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一、拙政园概述
明正德四年,公元 1509年,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退隐归乡,寻得苏州娄门与齐门之间的一块景色优美空地。虽有些空旷荒凉,但位于城中心,有环水而绕,有河相通,是绝佳的住宅之地。王献臣与文徵明交往密切,一个是看透官场黑暗而壮志未酬,一个是欲展雄翅却无力奋起[2],两人命运相同,十分投缘,王献臣委托文征明做设计,今存《拙政园图》、《拙政园记》和《拙政园咏》,可以看出拙政园最初的面貌和风格。王献臣倾其所有,文徵明尽心竭力,耗时 16年的一代名园就这样应运而生。拙政园是王献臣效仿古圣先贤退隐林泉而修建的颐养胜地[3],是无可奈何与自我解嘲复杂心态的反映,是寻求心灵慰藉和解脱的精神家园。
拙政园建成后不久,被其子王秉鹤豪赌中输给了徐泰时,此后,拙政园频繁易主,也陆续增加许多新的景点。东部曾归侍郎王心一,以田园风光为主,取名“归田园居”;中部归蒋棨,以池岛假山闻名,亦称“复园”;西部归张履谦,建筑大多建成于清代,又称“补园[4]”。 拙政园现有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
二、拙政园造园要素分析
拙政园是由建筑、山水和花木等要素组成的综合艺术品,它们之间相互依存,融为一体。“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是对这种融合关系形象的概括。
1.山石、水体
(1)山石
古人云:“山,骨于石,褥于林,灵于水”。拙政园中山体面积不大,仅在中部开阔水面叠有东、西两座土山(见图1)。东山较小,西山较大,山顶建亭,分隔水面,登顶赏景。拙政园中石材以太湖石为主,“缀云峰”其巅尤伟,如云状(见图 2),岿然独立,旁无支撑。“联壁峰”如掌如帆,两峰并峙道路两侧(见图3)。在拙政园花间置石,树石中置,白璧托衬,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组成一组山石花木图(见图4)。
图1 拙政园中部水体的东山、西山
图2 缀云峰
图3 联壁峰图
(2)水体
江南是水乡,苏州是水城,拙政园因水成园,到处可见水的意趣与生机。全园现有水面6亩,约占全园的3/5,中园水体占据1/3的面积。水的哲学意味,水的精神境界,水的清澈流淌是主人造园用水的直接原因。
拙政园水体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东部的一湾清流(见图5),使散落的景点联系起来,同时也用溪流引导游人前行;中部的碧水环山,用大面积水面作基地,建筑临水而建,扩大丰富空间(见图6)。西部的天光云影,增加造景的层次感(见图7)。水体源头体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流动和幽深感。
图5 东部一湾清流
图6 中部开阔水域
图7 西部层次丰富水体
2.建筑
建筑属硬质景观要素,它既是视点又是景点,控制视线,感受空间。园林建筑具有可居、可行、可游、可观等多种实用功能,上面和侧面的匾额、楹联、题刻等是主人精神世界的寄托。拙政园建筑形式多样,采用木框架结构,隐逸在山水林木之间,具有含蓄之美。
(1)厅堂
堂“取堂堂高显之意”,适宜建在开阔疏朗之地。“兰雪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堂名取意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诗句,象征主人潇洒如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远香堂”是中部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四面厅,面水而筑,面阔三间,高大宽敞(见图8)。堂北池内广植荷花,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之句名为“远香”,借喻园主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玉兰堂”是一处独立的幽静庭院(见图9),是会客与处理日常事务的主要场所。玉兰堂曾名“笔花堂”,“梦笔生花”也是文人对创作灵感的一种追寻。
图8 远香堂
图9 玉兰堂
(2)亭
亭是最常见的建筑物,是人们休息、停留的地方,拙政园中的亭子不仅具有意向性,突显造园意境,同时还对空间有极强的控制力。“天泉亭”, 因有一口终年不涸,水质甘甜的井而得名。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见图10)。“放眼亭”是东部的最高点。王心一借白居易“放眼望青山”来造就“临深使人志清,登高使人意远”的境界。“涵青亭”取名自唐代储光羲的“池草涵青色”。居于一隅,以白墙作底,是一主二从的组合式半亭,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见图11)。“嘉实亭”周围种植枇杷,取丘迟“芳叶已浩浩,嘉实复离离”诗句为名。亭内隶书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见图 12),寄蕴对大自然的热爱,亦寓对隐居山林清高生活的向往。“绣绮亭”位于中部水池边山巅,向北观望荷花及水中山岛,南看枇杷园,西边与远香堂互为对景,东向是海棠春坞等建筑。山下多植牡丹,阳春三月烂漫似锦,娇艳欲滴,正合杜甫“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荧”的诗意。“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四面均为月洞门,透过洞门形成框景(见图 13)。方亭背靠长廊,面对水池,旁边梧桐遮荫,翠竹生情。“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14个字表达出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动静结合的欣赏方式。“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待霜亭”分别以梅花、荷花和橘子来体现春、夏、秋的三季景象。荷风四面亭抱柱联为“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四季皆宜(见图14)。“宜两亭”是踞于假山上的六角形亭,是邻借的典范。白居易诗“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与谁同坐轩”依水而建,又称扇亭。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抒发园主超脱世俗、清高孤傲的“风雅”性情。扇形窗洞两旁对联:“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出自杜甫《后游》,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笠亭”恰如一顶箬帽,朴素无华。俨然一戴笠渔翁垂钓,悠然自得。扇亭、笠亭合二为一(见图 15),浑然一体,体现江南建筑的精致典雅。“塔影亭”为攒尖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宝塔。真亭假塔,虚实相连。
图10 天泉亭
图11 涵青亭
图12 嘉实亭
图13 梧竹幽居
图14 荷风四面亭
图15 扇亭、笠亭浑然一体
(3)榭
三面临水而为榭,榭常建在水边和花畔,近可观鱼、品评花木,远可极目眺望。“芙蓉榭”是东部以赏荷花而得名的建筑,它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见图16)。正面一池荷花,背面一堵高墙,开阔与封闭形成反差,烘托宁静气氛。
图16 芙蓉榭
(4)馆
“散寄之居”为馆,也指客舍。馆可居,也可读书、作画。馆的规模不及堂,但比堂更有情趣。“秫香馆”是东部主体建筑,单檐歇山结构,面阔五间,用作学堂或议事厅。“秫”为高粱,泛指稻谷,秫香指稻谷飘香。秋季园墙外农田飘来阵阵谷香,令人心醉。“玲珑馆”坐东朝西,卷棚歇山。因翠竹美石而得名,再现“月光穿竹翠玲珑”的意境,是幽净的闲居、读书之处。玲珑馆室内正中悬有“玉壶冰”横匾,用“清如玉壶冰”借喻主人的心境(见图17)。“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是鸳鸯式结构。北厅因池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供男主人夏天纳凉;南厅因窗前种植十八株曼陀罗花而得名,供女主人冬天取暖、待客用。卅六鸳鸯馆是张履谦听昆曲的地方,蓝色法兰玻璃给室内增添清凉之意(见图 18)。馆内顶棚采用弓形和弧形椽子,创造“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音响效果。
图17 玲珑馆
图18 卅六鸳鸯馆的法兰玻璃
(5)舫
舫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荡漾水中,身临其境。“香洲”是舫式结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似一只官船在荷花丛中徐徐而行。“香洲”集亭、台、楼、阁、榭五种建筑类型为一体(见图19),船头是台(荷花台),前舱是亭(四方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野航阁),阁上起楼(澄观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日散发弄扁舟”,借此体现园主悠然自在泛舟湖上的隐居生活。
图19 香州
(6)楼阁
楼阁是园林中的高层建筑,是对空间的整体把握。“见山楼”是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三面环水,两侧傍山,通过廊桥进入底层,上楼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登临可将中部美景尽收眼底。外形好似苍龙嬉水,见山楼是龙头,爬山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见图 20)。这里曾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留听阁”是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两面临池。赏池中荷花初、盛、残、败四时之景。取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诗意而名。“浮翠阁”是八角形双层建筑(见图21),立于西园假山之上,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似浮动于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
图20 见山楼
图21 浮翠阁
(7)廊
廊既是建筑,分割空间,组合景物,又是游览路线,形成连续的环游线路。拙政园波形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造型曲折有致,起伏自然,连接南北两岸景点,水廊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廊墙上形态各异的漏窗,似隔非隔,视线通透,丰富、装饰着单调枯燥的墙面。“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两端与曲廊相连。取宋代鲍昭《白云》“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诗意而命名。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见图22)。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以廊屋覆盖,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朱漆栏杆,倒影如虹。
图22 小飞虹
3.植物
拙政园以“林木绝胜”著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花木是人们寄寓文化信息的载体,常借花木自然属性比喻人的社会属性,表达人的理想品格和意志,体现“一花一草见精神”,并以此作为景点的主题或意境。
拙政园内有文徵明亲手所植紫藤,藤枝累挂,阳春三月,香花串串,绽放珠光宝气。“玉兰屋前种,美花香气送”的玉兰,表达主人此生当如玉兰洁的高贵品质。“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描绘了“花中神仙”海棠的风韵。海棠春坞栽植的西府、垂丝、贴梗,3株海棠造就“一枝气可压千林”,达到“姿色占春荣”的繁荣景象(见图 23)。“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创造秋季层林尽染的橘林景象。王安石《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对傲雪凌寒梅花的绝妙形容。山茶别名曼陀罗,栽植多株名贵山茶花“十八学士”,得名十八曼陀罗花馆。山茶花是多福多寿之花。枇杷为吴中地产,色黄如金。“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枇杷园内栽植十几株枇杷树,象征殷实富足,每一果实内含一至数颗坚核,又象征子嗣昌盛[5]。“风入寒松声自古”,黑松伴风摇动,松涛作响。《荀子》“松柏有本性,金石见盟心”,借黑松特性,象征主人的坚毅品格,既是自励又是标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水涟漪,香远益清,不染偏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留得残荷听雨声”。荷花是拙政园的精华,作为拙政园的主题形象,从露出圆圆的嫩叶,直到开出娇艳欲滴的花朵,都散发着诱人魅力。即使到了秋塘枯荷也依旧诗意盎然。“听雨入秋竹”,“雨打芭蕉淅沥沥”, 宋杨万里 《秋雨叹十解》“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雨中芭蕉增添园林意境(见图24),突显声音之美。“竹径通幽”,“移竹当窗”,“粉墙竹影”是竹在拙政园的造景应用,因竹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不畏霜雪等特点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契合,被人格化,象征着虚心谦和、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操行,其笔直凌霄的形态与人格正直在结构特征又相对应。
4.道路
道路又称路径,是人们动态游走的通道,又是静态观赏的视景线,正所谓“因景设路,因路得景”[6]。拙政园道路蜿蜒曲折,曲径通幽,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意境。拙政园内路径铺设的用材和方式种类多样,有平整场地的素雅青砖;曲折小径的卵石、瓦片和“花街铺地”;经过草地的条石;野趣横生的蹬道;横跨水面的小桥、汀步。多以“曲径通幽”概括其形,从而达到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无限的意境效果。
三、结 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之美,妙在天趣;苏州有园林之胜,贵在匠心。苏州园林的匠心以“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为精髓。通过精心设计的造园要素在满足游赏功能的基础上去体现园主人的精神世界。“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拙政园纯净、内敛的意境氛围,灰墙白瓦的建筑色彩,亭台楼阁等建筑布局,庭院小空间的花木点缀,山石水体的衬托,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峰回路转的空间环境;创造了一个清静无为、恬静淡泊的园林意境;映射出一个内省幽玄的精神世界。
[1] 王卫民.拙政园: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N]. 新华每日电讯,2002-6-15(2).
[2] 张国擎. 拙政园的由来:拙政园往事之一[J]. 当代,2010(3):184-190.
[3] 宗平. 拙政园往事[J]. 风景名胜,2009(3):134-137.
[4] 孟冉. 从景观设计的视角探究拙政园情趣[J]. 大舞台,2013(7):152-153.
[5] 居阅时.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文化涵义实例分析[J]. 广东园林,2005,28(2):14-19.
[6] 金芸. 江南私家园林路径空间量化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