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和县绵羊绦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015-01-24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年4期
关键词:患畜绦虫虫体

高 继

(青海省共和县畜牧兽医站,青海共和 813000)

共和县绵羊绦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高 继

(青海省共和县畜牧兽医站,青海共和 813000)

共和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青海湖南岸,是青海牧区人口最多,牲畜比重最大的县。共和县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地理位置特殊,在全州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总面积1.73万km2,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达125.07万hm2,占全州的37%,存栏各类牲畜154.29万头只,占全州的33%,耕地面积3.04万hm2,占全州的32.5%,共和县海拔在较高,各地海拔落差较大,地势复杂,有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可代表青藏高原典型的地理气候等特征,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各地区的气候、温差有很大差异。共和地区牛羊寄生虫感染频繁,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分布广、种类繁多,尤其是绦虫病的发生,给畜牧业优质、高效、高产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牛羊绦虫病是由多种绦虫寄生于牛羊小肠等引起的慢性、消耗性寄生虫病。其特点是畜禽精神沉郁、被毛紊乱、消化不良、贫血、消瘦、甚至死亡。由于绦虫病的侵袭,可继发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共和县绵羊绦虫病约占牛羊绦虫病的65%以上,对当年生羔羊危害严重,常引起秋季绵羊死亡。发病季节多为秋季,优势虫种为莫尼茨绦虫。通过2010~2014年的县域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绦虫病呈现零星散发和局部爆发流行态势,特别是牧区夏季草甸牧地,植被结构稳定,腐殖质层厚,潮湿,有利于其中间宿主地螨的繁衍生活,流行较为严重,如果正确选择驱虫药物,治愈率达100%。

1 病原体

牛羊绦虫病病原体是裸头科莫尼茨的贝氏莫尼茨绦虫和扩展莫尼茨虫;无卵黄腺属的中点无卵黄腺绦虫、巨囊无卵黄腺绦虫;曲子宫属的盖氏曲子宫绦虫。 其中,以莫尼茨绦虫对羔羊和犊牛危害最为严重,不仅影响幼畜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常引起秋季大批死亡。莫尼茨属的贝氏莫尼茨绦虫和无卵黄腺属的塔堤无卵黄腺绦虫是优势虫种,贝氏莫尼茨绦虫和中点无卵黄腺绦虫混合感染最为常见。

2 流行情况

共和县畜牧兽医站于2014年对全县牛羊绦虫主要流行地区的绦虫病调查结果显示,该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爆发的流行态势。绦虫病主要发生在环湖四乡及半农半牧的乡镇,并引起一定死亡。2011年引起绵羊绦虫病爆发流行,发病数达十万以上,发病率达26.89%,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调查,共和县近几年驱虫工作主要使用丙硫咪唑,使沼泽和潮湿地区绦虫感染逐年上升,致使2012年引起流行。感染情况统计:莫尼茨绦虫感染率27.04%,感染强度为1~9,主要分布在倒淌河镇、江西沟乡等地;扩展莫尼茨绦虫感染率19.21%、感染强度为1~3,主要分布在黑马河乡、石乃亥乡。无卵莫尼茨绦虫感染率34.15%,感染强度1~4,主要分布龙羊镇、沙珠玉乡、塘格木镇等地;中点无卵黄腺绦虫感染率24.16%,感染强度1~5,主要分布在切吉乡、铁盖乡。

3 临床症状

患畜症状表现的轻重与虫体感染强度及体质、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出现贫血和水肿、畜体逐渐消瘦、幼畜生长停滞、羔羊腹泻时,粪中混有成熟虫体节片,有时还可见虫体的一段吊在肛门处;被毛粗乱无光,喜躺卧,起立困难;如果虫体阻塞肠管时,则出现膨胀和腹痛表现,甚至因肠破裂而死亡;有时也可以出现转圈,肌肉痉挛或头向后仰等神经症状,后期出现黏膜苍白,黄疸,步态不稳,走路掉队,患畜羊头倒地,经常做咀嚼运动,口周围有泡沫,直至全身衰竭而死。感染多在秋夏,死亡多在冬季和早春。病程一般都要1~2个月或几个月,时间比较长,虽不像烈性传染病那样来势凶猛,造成大批死亡,但畜群消瘦和渐进性死亡,给养殖业造成的损失依然十分严重。

4 病理变化

剖检患畜,可在小肠中发现数量不等的虫体,肠黏膜、肠系膜发生增生性变形过程。

5 实验室检查

查找可疑羊粪便中是否有排除的虫体节片,必要时也可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虫卵检查。对因绦虫未成熟而无节片的患畜可进行诊断性驱虫,如发现排出虫体或症状明显好转即可做出诊断。

6 防控措施

共和县切吉乡加什科村任某某的66只绵羊从2012年3月中旬羊群相继出现下痢,行走不稳,痉挛等症状,并死亡3只母羊,剖检发现绦虫5条,根据病情、临床症状及剖检结果确诊为绦虫病,并用吡喹酮按30mg/kg剂量全群羊口服,隔7 d重复投药一次,结果治愈率为100%。共和县倒淌河镇甲乙村村民饲养的250只羊,在2013年1月中旬出现绵羊死亡现象,死亡率达8.3%,根据病情、临床症状及剖检结果确诊为绦虫病,对羊一般出现有下痢、行走不稳、反应迟钝痉挛和回旋运动等主要症状后不久就会发生猝死。经剖检,在死亡羊小肠内发现大小不同的曲子宫绦虫,虫体长度约15~25cm。用吡喹酮按30mg/kg剂量全群羊口服,隔7d重复投药一次,治愈率为100%。

开展适时驱虫是防止绦虫并发生的最佳手段。消灭病原体及切断传播媒介是防治绦虫病的有效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轮牧;放牧尽可能避开潮湿多水的牧地以及尽量不要在清晨,黄昏放牧,以减少牛羊吃入中间宿主地螨的概率;清除粪便要勤,寄生虫卵都是以粪便排到外界污染牧地、饮水等引起牛羊发病,因而粪便的堆放发酵是预防的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

[1] 李德鑫.绵羊绦虫病的诊治[J].青海畜牧业兽医杂志,2007,(5):22.

[2] 马武龙,马洪宝.绵羊绦虫的诊治[J].青海畜牧业兽医杂志,2007,(3):5.

猜你喜欢

患畜绦虫虫体
鲫成鱼绦虫病治疗一例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糖蜜的饲料应用及注意事项
加减大承气散配合大剂量输液治疗马属动物结症
鸡绦虫病症状及治疗
如何选购冬虫夏草
儿童阑尾蛲虫感染病理诊断1例
掏结术与“玉女关”总结
牛羊绦虫病的预防和中西医治疗分析
吡喹酮衍生物DW-3-15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