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热及防治
2015-01-24刘建荣
刘建荣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六德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丽江 674213)
牛流行热及防治
刘建荣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六德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丽江 674213)
牛流行热又被叫作为三日热,是牛流行热病毒基础上形成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一般情况,其病症特征表现为:突然出现高热的情况,并且伴随有呼吸紧迫,流泪,消化器官感染的情况,甚至部分出现了运动的障碍。这种病症在2-3天内就可以恢复正常,也是因此而得名。虽然从本质上来讲,不会对于牛群造成过大的影响,但是其确诊难度大,来势比较凶,影响群体比较大,会对于产乳量造成影响,对于整个畜牧来讲也是很不利的。
1 流行病学
这种病症发生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涉及牛、黄牛、乳牛、水牛等种类。结合多年的经验来看,3~5岁的牛牪更加容易成为病患体,而水牛和犊牛的病发率不是很高。此病症的主要传染源就是病牛,其传染渠道就是呼吸道感染,或者因为昆虫叮咬,用具接触性传播等。这种病症还有其他的特点,最为明显的就是季节性,一般都集中在6~9月份,此阶段雨量比较多,是气候比较炎热的阶段。由于此病症流行态势比较快,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可以使得大量的牛群出现感染。除此之外,此病症还有明显的周期性,也就是说每3~5年会流行以此。如果病牛仅仅是良性经过的话,没有继续感染的情况,一般其死亡率都不是很高。
2 临床症状
从临床症状来看:潜伏期在3d以上,一周以内。在病发的初级阶段,会出现震颤的情况,提体温会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提升,这种状态会持续2~3d,在此之后温度就会慢慢恢复,达到平时的状态。除此之外,我们看到温度在不断提升的时候,会出现流泪,有眼屎,充血结膜,水肿,呼吸急迫困难,甚至呻吟的情况,严重的会因此造成呼吸衰竭而死。
3 病理变化
一般情况下,急性死亡会因为窒息诱发而致。在对于其病理变化进行探析,我们发现其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肿胀,存在大量的泡沫黏液;肺部出现明显肿大的情况,并且存在水肿或者气肿的情况;胃,小肠和盲肠呈现出卡他性炎和出血。
4 诊断
对于这种因为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以侵害黄牛,奶牛为主的病症,有着明显的周期性,一般都是每3~5年时间流行一次,并且存在小流行的情况。一般都集中在6~9月份。其症状表现为:病牛高热不断,并且持续2~3d的时间,伴随有流泪,充血,水肿,呼吸不畅,流鼻液,食欲不振,四肢关节疼痛的情况。而对于孕牛来讲,其乳汁量不断降低,对于幼仔的成长工程危害,假如是呈良性经过,往往可以在2~3d恢复到正常水平。剖检可见前述病理变化。应与传染性鼻气管炎、茨城病、牛副流感、牛恶性卡他热加以鉴别。
5 预防措施
针对牛流行热病毒由蚊蝇传播的特点,可每周两次用5%敌百虫液喷洒牛舍和周围排粪沟,以杀灭蚊蝇。也可用过氧乙酸对牛舍地面及食槽等进行消毒,以减少传染。
6 治疗
注重对于牛的卫生管理,高度重视预防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管理不善,往往会使得此病症的发病率得以提升,甚至演变成为重症,对于牛群的健康成长极度不利。对于隔离病牛,应该及时地进行治疗,避免其不会对于健康牛造成负面影响,为了达到预防效果,可以使用新亚生物牛蹄金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注射。一旦出现高热的情况,可以注射复方氨基比林20~40 ml,30%安乃近20~30 ml。对于重症病牛来讲,应该加大用药量,以静脉注射的方式来进行,并且坚持一天两次的用药频率;对于出现四肢关节疼痛的病牛,可以注射水杨酸钠溶液;对于因为高热脱水出现的胃内干涸,应该使用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2~4L, 3%~5%的盐类溶液10~20 L来进行;最后要高度重视消毒工作的进行,避免蚊虫对于生存环境的负面影响,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对本病的防治主要做好牛舍卫生,发病时切勿惊慌,加强管理合理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是关键。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粗饲料组合全混合日粮(TMR)对泌乳奶牛体外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生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选用4头体重、年龄、泌乳期和日均产奶量相近、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动物,分别饲喂4种TMR。TMR精饲料组成相同,精粗比为61∶39,粗饲料组合分别为100%玉米秸(TMR1)、50%玉米秸+50%玉米秸黄贮(TMR2)、50%玉米秸黄贮+50%羊草(TMR3)、50%羊草+50%全株玉米青贮(TMR4)。在预试期15 d后,晨饲前采集各头奶牛瘤胃液,分别以各头奶牛所饲喂的TMR为底物,进行体外批次培养试验,采样时间点分别为发酵后2、5、10、14、20、27、 36、48和72 h。结果表明:TMR4乙酸产量潜在增幅(46.8 mmol/ L)最低,极显著低于其他TMR(P<0.01);TMR2乙酸产量增速常数(0.14%/h)和日产量(29.01 mol/d)最高,分别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3种TMR。TM R2丙酸产量潜在增幅(8.0 mmol/L)最低,极显著低于其他TM R(P<0.01),TM R1(13.5 mmol/ L)最高,但与TMR3和TMR4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TMR丙酸产量增速常数差异不显著(P>0.05);TMR2丙酸日产量最低(1.35 mol/d),显著低于TMR3和TMR4(P<0.05)。不同TMR丁酸产量潜在增幅差异不显著(P>0.05);TMR3丁酸产量增速常数(0.091%/h)和日产量最高(2.82 mol/d),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其他TM R。综上所述,不同粗饲料组合TM R瘤胃微生物发酵乙酸、丙酸和丁酸生成动力学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但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测算的奶牛瘤胃乙酸、丙酸、丁酸日产量较同位素示踪体内法偏低,故不适于测算奶牛体内挥发性脂肪酸日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