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生产性景观理论研究与应用情况

2015-01-24张玺玲张建国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农园生产性景观

石 晗,张玺玲,张建国*,庞 赞

(浙江农林大学a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b农业与食品科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国外生产性景观理论研究与应用情况

石 晗a,张玺玲b,张建国a*,庞 赞a

(浙江农林大学a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b农业与食品科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生产性景观是扩充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一种园林类型,在利用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优质的生活产品。国外关于生产性景观的正式研究相对比较成熟,理论与实践相对较多,而且充分认识到生产性景观的生产和生态功能,以及环境恢复等一系列功能,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生产性景观实践也证明了生产性景观理论的可操作性。国外生产性景观的发展历史、定义、理论框架和实践研究,可以为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完善和提升提供参考。

生产性景观;田园城市;可持续生产性城市景观;农业城市主义

生产性景观是一种自古已有的景观,它来源于人的生产生活劳动,包含对自然的生产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再加工。城市生产性景观是在利用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优质的生活产品,如稻米、蔬菜、花卉、瓜果、药材等,是扩充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一种园林类型[1]。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冀城市园林能够在满足景观营造、生态保护和休闲游憩等功能的同时,提供农业田园风光游赏、农事活动体验和新鲜、绿色和安全食物生产等功能,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等心理需求,因此,生产性景观的重要性逐步得到重视。研究国外生产性景观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对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完善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起源与发展

生产性景观在西方的应用经历了从兴盛到弱化,再到兴盛的历程。西方园林是从一些实用性的果树园、蔬菜园和葡萄园等渐渐向欣赏性的花园过渡而来的[2]。在古希腊,每年春季雅典妇女为了纪念谷神阿多尼斯都会举行集会,在屋顶上竖起阿多尼斯的雕像,并在周围环以土钵,种上大麦、茴香、莴苣等植物。古希腊早期的宫廷园林也有管理很好的菜园和橄榄树、无花果树、苹果树、梨树、石榴等果树[3]。这些园林应用的史实,可以视作生产性景观的起源。

中世纪的欧洲,具有生产功能的实用园林是十分流行的造园手法,如当时的修道院庭院就是由实用的蔬菜园、药草园和装饰性庭院共同构成[3]。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提出了田园城市的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4]。1919年德国颁布了《市民农园法》,成为世界上最早制定市民农园法律的国家[5]。市民农园运作模式是地方政府提供小块公有土地或向农民租地,用于出租给没有土地的市民种植花草、蔬菜、果树,供市民体验农业耕作、田园生活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该法律的颁布,使得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背景下,政府借助市民农园实施城市美化绿化工程,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为居民提供自然生态空间,而且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农家生活体验和休闲娱乐等社交需要。1983年德国重新修订了有关市民农园的立法,规定所有城市都有义务将市民农园提供给市民,保证每10户居民中就有1户拥有市民农园[6],生产性景观成为德国城市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2009年,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白宫草坪上挥锹铲土,开辟了102 m2的菜园,并身体力行带领小学生参与种植、收获等农作活动,倡议国民享用蔬菜、水果等健康饮食。该举动在全美掀起了一股“种菜热”,全国该年开辟菜园自种果蔬的家庭数比上一年增加了19百分点[7]。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将市民农园、城市花园、社区花园等生产性景观的建设与开发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2 理论研究

2.1 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卡特琳·波尔和安德烈·翁维认为,生产性景观通过连贯的方式引入城市,并作为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创造出多功能的、开放的城市空间网络,并作为建筑环境的补充与支撑。

盖尔(Gale Fulton)根据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莫森·莫斯塔法所著《景观都市主义》一书对生产性农业和景观都市主义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生产性景观是景观都市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拥有经济性、美观性等特点[8]。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认为景观起源于人们劳作的环境——一个由农户、牧场和田野组成的场景,场景周边被森林和草地围绕,而且每一个场景都与历法和星座有关。他定义生产性景观是一种绿色基础设施,有别于建筑的灰色基础设施[9]。保罗·索莱里等提出,生产性景观的范围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渔业所形成的农业景观[10]。1935年和1950年,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和美国农业经济与城市环境学者欧文·霍克(Owen Hawke)相继提出都市农业这一概念[11]。城市型岛国新加坡,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了环绕市区被称为“城市动植物园”的特别饲养场农耕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通过设立农业技术学校和农业研究所,进行大量农业人才的投资与培养,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科技化水平[12]。

相关学者在对生产性景观的认识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共识,认为生产性景观首先是位于城市中的一种绿色基础设施,其范围涵盖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渔业等农业产业,是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兼具实用生产价值与景观美学价值的一种植物景观。生产性景观应具有产品生产性、生态效益性以及景观提升性等特征或要素。

2.2 规划理论研究与发展

国外现代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演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对城市与生态关系的变迁而推进的,总体经历了“田园城市”理论,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CPUL)理论,农业城市主义理论3个阶段。

2.2.1 “田园城市”理论

19世纪80年代,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其所著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了后来备受推崇的“田园城市”理论[13]。作为早期的最为重要的城市规划理论之一,田园城市理论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建设城市外围大片的农业带,将城市和城市之间进行分割,从而控制城市的无限扩张。英国运用“田园城市”规划理论建成了莱奇沃思(Letchworth)和韦林(Welwyn)2座田园城市,欧洲其他国家也有实践。

“田园城市”中“田园”的主要功能除了控制城市规模,还提供了城市居民必要的生活产品,同时也起到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其生态防护、产品生产和景观提升的功能定位,满足了生产性景观概念的主要内涵,可以视为生产性景观在城市景观系统中应用的先河。

2.2.2 可持续生产性城市景观(CPUL)理论

20世纪后期,随着城市规划理论的创新,生产性景观理论中相关的概念也在不断更新。生产性景观被定义为Productive landscaPe,或者CPUL(continuous Productive urban landscaPe)[14]。

卡特琳·波尔和安德烈·翁维认为生产性的城市景观应该具有延续性,其核心思想是将生产性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创造出多功能的、开放的城市空间网络,并作为城市建筑环境的补充与支撑。可持续生产性城市景观可以建于城市农业区、居民户外空间、自然栖息地、生态廊道,以及用作公共非机动车道的自行车网络,这些开放空间的廊道相互联结,形成连贯、全面的城市景观。

21世纪初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提出将生产性景观引入已有或新兴的城市,作为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生产性景观不仅为城市提供一定量的农产品,同时也能通过较低的成本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生产性景观为现代城市设计和实践提供了策略性和关联性的框架,这一目标将描绘出未来可持续城市的愿景[15]。

国外现今最具代表性、发展应用最全面的就是可持续生产性城市景观理论,这套理论对中国的城乡建设有很大的借鉴和实用意义,该理论的提出使得生产性景观在城市景观系统有了实至名归的地位。

2.2.3 农业城市主义理论

农业城市理论是近20年来针对食品生产和城市生态环境对立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法[16]。农业城市主义理论强调城市应具备一定的支撑自身发展的农业生产功能,使生产性景观在城市景观构成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城市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也减轻了乡村负担。安德雷斯·杜安尼于2009年提出的农业城市主义理论是将食物的生产融入城市规划中去,以此来缓解当前城市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他的主要思想是以农业为导向对社区进行规划,将农场、社区花园、农贸市场等农业活动整合到社区中去[17]。

20世纪90年代,都市农业大肆盛行,国际都市农业组织、世界粮农组织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位于城市内部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是一种包括生产(或养殖)、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为城市提供农产品和服务的完整的经济过程,它与乡村农业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是城市经济和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18]。

1996年出版的《城市农业:食物、工作和可持续城市》一书对定义城市农业的国际性角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被认为是引发后来一系列农业城市理论研究思潮的开山之作。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认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本质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而生产性景观的重点则是在城市里创造出乡村的景观特点[8]。

国外学者将农业城市理论作为生产性景观的学科交叉支撑理论,以一种绿色可持续的线性模式,将农业生产与城市景观相结合,有别于城市传统的建筑模式,是一种全新角度的城市发展基础与支撑理论。还有一些其他的跨界式的观点,着眼于传统的景观和生产性景观的相互依存,有效提升景观的生产性作用,结束景观之前的只能看不能用,华而不实的刻板印象。农业城市理论对中国而言,现实意义在于突出生产性景观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通过农业生产对城市景观的影响来实现城乡一体化。

3 实践研究

3.1 规划设计实践

一些生产性景观的规划设计案例,在将景观美学效果与城市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基础上,衍生出许多新的交叉理念,在今后的生产性景观规划实践中有借鉴意义。

卡洛琳·布拉姆将生产性景观融入人行道设计中,根据建筑的特点设计了许多带孔的道路,在保持景观可持续的同时也有效地扩大了景观的功能[19]。位于纽约市Meflt Packing区的城市中心农场由美国设计师Jung Min Nam设计[20],该设计尝试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生态耕作植入居住和商业用途的建筑,旨在创建一种与食品生产和水循环系统捆绑的生活、文化基础设施。Lorraine Weller则通过美国市民农园的建设研究了市民农园需要种植的植物种类,研究了不同生产性景观带来的不同的景观效应和生产效应[21]。Dickson DesPornmier设计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垂直农场项目,成功地将垂直农场从虚拟概念变成一个有实际价值的公认理念[22]。

3.2 营造建设实践

国外已有许多生产性景观营造建设实践,例如美国纽约市洛克菲勒中心屋顶花园、底特律拉斐特绿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城市粮食花园网络,以及日本、德国的市民农园项目等。纽约市洛克菲勒中心屋顶的5个花园是美国第1个也是最负盛名的屋顶花园[23],第5个屋顶花园是1934年由拉尔夫·汉考克设计的,包含了西班牙、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等各种主题公园以及1个蔬菜园和1个现代花园,统称为“世界花园”。

2012年,美国肯尼斯魏凯风景园林事务所设计的拉斐特绿地建设完成,它是生产性景观在城市中的经典体现。位于底特律城中心,结合建筑学、城市形态与农学,将长方钢质栽培床设计为成组排列,栽上植物后,显得生气勃勃。

巴塞罗那有着遍布于城市不同地区共计32 hm2的城市粮食花园网络[24]。其中有12种不同类型的粮食花园专门供老人和退休人员使用,花园中提供了灌溉用的水龙头、有机肥料、垃圾箱、储藏室等设施,以及公共厕所和更衣室。目前,这些花园已经成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在城市内部建立起相对独立、自我维持的城市农业生态系统,在提供娱乐和休息空间的同时,还为人们构建了生态意识和环境教育的平台。

日本市民农园经过50多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市民对环境和农业的认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5]。其特点是面积小、数量多,种类丰富,多集中在城市周边,开办者多为地方公共团体等。

德国的市民农园历史悠久,既保留了农田,又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市民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场地[26]。2008-2010年建设的德国鲁尔区农业景观,由Paolo Burgi设计,他基于简洁的主题,在把美学和农业结合的基础上,尊重土地,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行为空间,把农业景观设计为一种娱乐性的空间,满足了市民休闲和冒险的愿望[27]。

4 对中国的启发

从设计实践中可以看出,国外的生产性景观已经将生态学、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以及其他的学科相互结合起来,设计出了涵盖城市农业、农业生产与城市环境、市民农园等一系列有明显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农业景观,在缩小城乡差距、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市民对环境和农业的认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性景观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理论研究、规划设计及施工营造多个领域都应该引起重视。应该在传统园林生产性景观应用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生产性景观理论研究与规划设计体系。

加强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目前,我国关于生产性景观的理论研究仍停留在物质层面,不能满足使用者尤其是城市居民对生产性景观体验感的要求。作为城市景观设施的补充,生产性景观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适用面也会越来越广,使用者的体验将会是评价生产性景观的一个重要标准。今后应加强基于使用者评价的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注重植物造景技术研究。从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全方位评价植物造景材料及植物群落的价值,积极研究本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的和谐共生,乔灌草的合理搭配,景观绿地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专家意见与公众评价如何实现最大一致等问题,为生产性景观的营造提供技术支撑。

积极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生产性景观。生产性景观具有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生产农产品、传承文化和提供休闲游憩服务等多种功能,要积极评价并引导社会公众全面认识其中和效应,一方面唤起公众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为规划设计人员提供景观结构规划与功能设计上的指导,以多功能和谐的生产性景观逐渐取代现有的华而不实的景观,节约使用土地。目前,我国生产性景观的建设仍以高校和部分企业为主,需要从政府层面进行引导支持,加强对民众的科普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生产性景观除观赏以外,还有农艺操作、体验参与、健身养生等诸多传统城市景观所不具有的功能。同时教育市民尊重景观生产者的投入,积极保护和维护生产性景观,避免造成哄抢、乱采等“公地悲剧”。

[1] 甘德欣,罗军,陈琼琳,等.生产型景观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功能及应用原则[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2):144-147.

[2] 张健.中外造园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向荣,林箐.自然的含义[J].中国园林,2007,23(1):6-17.

[4] 邹洪灿.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 曾书琴.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0):191-193.

[6] 吴德慧.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研究[J].世界农业,2012(4):22-24.

[7] 薛群慧,顾晓艳,俞益武.健康旅游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77-85.

[8] 廖莹,沈一,李燕群,等.“现代田园城市”态势驱动下的消极景观复兴[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 6009-6011.

[9] Mostafavi M,Najle C.LandscaPe urbanism:a manual for the machinic landscaPe[M].London: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Publications,2003.

[10] 汪辉,洪辉铭.詹姆斯·科纳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与实践解析[J].林业科技开发,2013,27(1):120-124.

[11] 保罗·索莱里,程绪珂,苏雪痕,等.生产性景观访谈[J].景观设计学,2010(9):70-79.

[12] 蔡建明,杨振山.国际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J].地理研究,2008,27(2):362-374.

[13] Howard S E.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4] 俞孔坚.田的艺术:白话景观与新乡土[J].城市环境设计,2007(6):10-14.[15] 吴国清.都市型乡村旅游发展创新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生态经济,2008(10):104-108.

[16] 李双.城市生产性景观的实践与思考[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17] 高楠.从“空中花园”到“空中菜园”的新型城市屋顶绿化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18] Smit J,Ratta A,Nasr J.Urban agriculture:food,jobs and sustainab le cities[M].New York:UNDP Publications Series for Habitat II,1996.

[19] 卡洛琳·布拉姆,M F A.从灰色到绿色[J].风景园林,2013(3):158-159.

[20] 杨锐,王丽蓉.垂直的农场:未来都市农业景观初探[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2011: 701-703.

[21] 李良涛,陶渊渊,宇振荣,等.美国市民农园生态植被景观营建及其启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7): 832-837.

[22] DesPom rnier D.The vertical farm:controlled environment agriculture carried out in tall buildings would create greater food safety and security for large urban PoPulations[J].Journal für Verbraucherschutz und Lebensm ittelsicherheit,2011,6(2): 233-236.

[23] Viljoen A,Bohn K.Continuous Productive Urban LandscaPe(CPUL):designing essential infrastructure[J].LandscaPe Architecture China,2010,9(1):24-30.

[24] Ana M Moya Pellitero,Em rah Türkyilmaz,CigdemCanbay Türkyimaz,et al.Strategic Planning for the design of a Productive landscaPe in Tres Turons,Barcelona[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hina,2010(1):53-57.

[25] 陈慧萍,王东阳,张平,等.日本市民农园的发展[J].世界农业,2013(6):122-125.

[26] 陈芳,冯革群.德国市民农园的历史发展及现代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2):78-82.

[27] 保罗·伯基.“大鲁尔”城市文脉中的农业景观美学[J].景观设计学,2010(1):80-83.

(责任编辑:侯春晓)

TU 986

A

0528-9017(2015)03-0352-04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322

2014-11-22

浙江省科技厅面上项目(2008C32021);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1017625)

石 晗(1989-),男,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乡规划设计的研究工作。E-mail:444595113@qq.com。

张建国(1972-),男,河南洛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休闲农业规划、乡村旅游管理等研究与教学工作。E-mail: zhangjianguo2004@163.com。

文献著录格式:石晗,张玺玲,张建国,等.国外生产性景观理论研究与应用情况[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3):352-355,361.

猜你喜欢

农园生产性景观
城市娃娃农园开发运营现状及策略研究
景观别墅
石头山变身“花果山”怒江峡谷打造智慧农园样本
火山塑造景观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社区农园功能与策略研究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研究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