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的诊治
2015-01-24杨道禄
杨道禄
(云南省弥勒市畜牧兽医局,云南弥勒 652399)
小反刍兽疫的诊治
杨道禄
(云南省弥勒市畜牧兽医局,云南弥勒 652399)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因临床特征与牛瘟较相似,也称伪牛瘟,其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和肺炎。本病毒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尤其是对山羊危害相当严重。本文简述了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对于小反刍兽疫如何进行诊断和防治提出了见解。
小反刍兽疫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诊断 防治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因临床特征与牛瘟较相似,也称伪牛瘟,其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和肺炎。本病毒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尤其是对山羊危害相当严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该病定为A类疾病,我国将该病定为一类传染病。
1 病原学
小反刍兽疫病毒为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成员。与牛瘟病毒、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等有相似的物理化学及免疫学特性。病毒呈多形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有囊膜。将病料接种于原代羊肾细胞或Vero细胞时,一般在5 d内产生细胞病变(CPE)而形成合成体,合成体的细胞核以环状排列呈“钟表面”样外观。
2 流行病学
自然发病主要见于绵羊、山羊、羚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但山羊发病时比较严重。该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者,处于亚临床状态的羊尤为危险,通过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经直接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染。在易感动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可达100%,严重暴发时致死率为100%,中度暴发时致死率达50%。但是在该病的老疫区,常常为零星发生,只有在易感动物增加时才可发生流行。牛猪等均可感染,但不带毒,通常为亚临诊经过,不会引起传播流行,故对流行病学没有任何研究意义[1]。
3 临床症状
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6 d,一般在3~21 d之间。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患病动物发病急剧、高热41℃以上,稽留3~5 d,病初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镜干燥,口鼻腔流黏液脓性分泌物,呼出恶臭气体。口腔黏膜和齿龈充血,进一步发展为颊黏膜出现广泛性损害,导致涎液大量分泌排出;随后黏膜出现坏死性病灶,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龈、腭、颊部及其乳头、舌等处。后期常出现带血的水样腹泻,病羊严重脱水,消瘦,并常有咳嗽、胸部罗音以及腹式呼吸的表现。死前体温下降。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2]。
4 病理变化
尸体剖检病变可见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瘤胃、网胃、瓣胃很少出现病变,皱胃则常出现糜烂病灶,其创面出血呈红色。由于带血水样腹泻,肠道有糜烂或出血变化,特别是在结肠和直肠结合处常常能发现特征性的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性病变。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
5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病理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认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通常采用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5.1 病毒分离鉴定
用棉拭子采集活体动物的眼结膜分泌物、鼻腔分泌物、颊及直肠黏膜或病死动物的脏器如肠系膜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脾脏、大肠和肺脏等病料接种适当的细胞,当细胞培养物出现病变或形成合胞体时,表明病料样品中存在病毒,然后用标记抗体、电镜或PCR方法鉴定,也可用电镜技术和PCR方法直接检测病料。
5.2 血清学试验
常用的方法有中和试验、ELISA、琼脂免疫扩散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和琼脂免疫扩散等进行快速诊断。通常采集双份血清进行检测,当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时具有示病意义。
5.3 鉴别诊断
该病应与牛瘟进行区别,小反刍兽疫可引起绵羊和山羊临床症状,但被感染的牛不表现症状,因此仅限绵羊和山羊发病时应首先怀疑为小反刍兽疫。
6 防治
6.1 治疗
目前本病无特殊疗法,发生小反刍兽疫可使用抗生素、清热消炎中成药对症治疗,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
6.2 防控
6.2.1 一旦发生本病,立即捕杀,并作销毁处理。
6.2.2 对受威胁区可通过接种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建立免疫带,防止疫病蔓延。
6.2.3 加强流通环节的检疫,严禁疫区病羊向非疫区转运。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小反刍兽疫虽然是国家一类传染病,传播快、死亡率高,但只要防控恰当并不可怕。过硬的强制免疫加上流通环节严格的检疫,才能确保小反刍兽疫不发生、不流行,从而,我国养羊业才能健康快速发展。
[1] 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12),431~432.
[2] 中国兽医协会,《2011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兽医全科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