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琥宁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分析
2015-01-24李丽
李 丽
(淮滨县人民医院中药房,河南 淮滨 464400)
炎琥宁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分析
李 丽
(淮滨县人民医院中药房,河南 淮滨 464400)
目的 观察炎琥宁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78例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9例,治疗组患者静滴炎琥宁10 mg/(kg•d)及西咪替丁15~20 mg/(kg•d),qd,对照组患者静滴利巴韦林10~15 mg/(kg•d),bid,4~6 d为1个疗程。结果 两组患儿腮腺肿胀消失及退热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治疗组疗效(有效率94.38%)优于对照组(有效率7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炎琥宁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炎琥宁;西咪替丁;利巴韦林
流行性腮腺炎(mumps,epidemic parotitis)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特征,可出现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该病具有自限性,抗菌治疗无效,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期发现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作用,可用于治疗麻疹、水痘、疱疹等病毒感染。近两年我院采用炎琥宁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89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接诊的流行性腮腺炎患儿178例,病程≤48 h,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9例,男性48例,女性41例,年龄2~15岁,平均年龄7.7岁。对照组89例,男性46例,女性43例,年龄2~14岁,平均年龄7.3岁。绝大多数患儿有流行性腮腺炎密切接触史,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以耳垂下为中心腮腺单侧或双侧呈弥漫性肿胀,疼痛及压痛;口颊内腮腺管开口处红肿,挤压腮腺无脓液流出。主要症状与体征:发热伴腮腺肿、痛178例(100%),双侧腮腺肿、痛132例(74.72%),单侧腮腺肿、痛45例(25.28%),颌下腺肿、痛48例(26.97%),头痛伴呕吐146例(82.02%),腹痛伴呕吐29例(16.29%),睾丸肿、痛14例(7.86%)。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预防接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静滴炎琥宁10 mg/(kg•d)和西咪替丁注射液15~20 mg/(kg•d),qd;对照组患者静滴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d),bid。两组患儿均给予对症支持疗法(退热、降颅内压、适当静脉补液等),疗程均为4~6 d。另外根据临床情况给予对症支持疗法,并注意休息,饮食清淡易消化。所有病例均为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
1.3 疗效标准。显效:治疗72 h内,腮腺及颌下腺肿胀完全消退,体温降至正常,患儿精神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体温下降至正常,腮腺及颌下腺肿胀明显缩小,硬结变软,临床症状减轻。无效:治疗72 h,高热不退,腮腺肿胀消退不明显或出现并发症。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l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对比:治疗组(89例)肿胀消失时间(2.26± 1.34)d,退热时间为(1.99±0.87)d,对照组(89例)胀消失时间(3.96±1.92)d,退热时间为(3.58±1.46)d,两组患者腮腺肿胀消失及退热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
2.2 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89例)显效58例,有效2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38%。对照组(89例)显效41例,有效27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75.2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 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副黏液病毒,RNA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丙类),患者在腮腺肿胀的1周左右都具有传染性,是主要传染源,接触者多在2~3周发病。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强度大,多发生于春季和学龄期儿童,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腮腺受病毒侵袭后,部分腺泡细胞及腺管上皮细胞肿胀或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及炎性介质释放,渗出增加;出现腺体及周围组织充血、水肿[1]。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腮腺弥漫性肿胀、疼痛、全身不适等。腮腺炎病毒对神经系统及腺体组织有较高亲和性,具有神经毒性,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可侵犯唾液腺、成熟性腺、神经系统及肝、心脏、肾和关节等器官,合并脑炎、急性胰腺炎、睾丸炎等并发症。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多以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治疗为主。利巴韦林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抑制肌苷酸磷酸脱氢酶而阻断肌苷酸变成鸟苷酸,对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特点,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流感、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及腺病毒肺炎等。但是,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出现贫血、白细胞降低、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等不良反应。
作为脱水穿心莲内酯二琥珀酸半酯单钾钠盐的炎琥宁具有明显的抗炎、解毒作用,对内毒素引起的发热起抑制作用,具有明显镇静、解热作用和消炎作用。其机制为,炎琥宁通过诱发机体自身免疫功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从而降低炎性反应。对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病毒有灭活作用,具有明显的抗病毒功效[2]。
近期研究发现西咪替丁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为:①抗病毒作用:西咪替丁可通过阻止组织胺来降低抑制性T细胞活性,调整抑制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的比值,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而发挥抗病毒作用,或者增加干扰素的生成发挥抗病毒作用。②间接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西咪替丁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抑制其炎性介质分泌,同时竞争性阻断双氢睾丸酮受体,升高双氢睾丸酮血浆浓度,反馈抑制其合成,从而抑制前列腺素释放,间接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全身炎性反应。③抗组胺作用:西咪替丁阻滞组胺激活小血管H2受体,抑制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减少体液渗出,减轻炎症及过敏反应[3]。
炎琥宁与西咪替丁联用二者的抗病毒作用和调节免疫作用可协同增强,同时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炎性反应,临床上二者合用抗病毒的病例较为普遍[4-5]。本研究表明采用炎琥宁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能快速消退腮腺肿胀及恢复体温,减轻症状,缩短病程,疗效明显优于利巴韦林针,值得临床推广。
[1] 陈文美,马艳丽.近年流行性腮腺炎临床特点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09,24(2):170-171.
[2] 蔡锦云,温伟红.炎琥宁粉针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74-75.
[3] 黄国坚.西咪替丁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50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1):1988-1989.
[4] 陈涛,毛英.炎琥宁、西咪替丁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9,15(3):33-35.
[5] 范孟对.西咪替丁联合炎琥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71-72.
R725.1
B
1671-8194(2015)13-01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