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华为教授补中益气汤临床治验

2015-01-24李佩芳,武润梅,刘竺华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8期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

刘华为教授补中益气汤临床治验

李佩芳武润梅刘竺华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太原 030024)

【关键词】刘华为;补中益气汤;临证治验

收稿日期(2014-12-11)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炒白术组成。李东垣认为脾胃是人体元气之本,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在脾胃的气机升降方面,又特别强调脾胃的生长和生发。本方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方剂之一。自从李东垣创制以来,已经800多年,颇受中医界推崇,历代医家在运用此方的过程中往往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变化,临床应用纷繁复杂。刘华为教授临证常用本方加减治疗内科杂病,多获良效,特举例如下。

心律不齐

患者某,女,60岁。2008年10月1日就诊。自诉半年前因劳累后出现胸闷,心慌,气短,活动后加重,经治疗后好转,近日因气候变冷,过度劳累后病情加重,前来诊治。现症见:胸闷,心慌,气短,活动后诸症加重,兼见胃脘部胀痛,嗳气,无泛酸,纳可,眠一般,二便调,舌红苔微黄厚,脉细滑数。证属中气不足,痰热互结。治宜补益中气、清热化痰宽胸。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炙黄芪30 g,炒白术10 g,陈皮9 g,炙柴胡6 g,炙升麻6 g,党参15 g,炙甘草9 g,当归10 g,黄连4 g,全瓜蒌30 g,清半夏15 g,旋覆花12 g,生代赭石10 g,泽泻15 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7剂,胸闷,心慌,气短明显改善,活动后亦无明显感觉,仅见胃脘部胀痛怕冷,上方去黄连、全瓜蒌、清半夏、旋覆花、生代赭石、泽泻,加黄精15 g,陈皮7 g,台乌药15 g,瓦楞子15 g, 檀香(后下)8 g,高良姜6 g,香附15 g,炙甘草6 g,生姜6 g,大枣6枚。服7剂后,诸症悉平。随访1个月无复发。

按:该患者年老体虚,禀赋不足,加之劳倦过度损伤心脾,心脾气虚,心脉失养故心慌,气短;脾虚痰浊内生,蕴久化热,痰热互结胸中故胸闷。方用补中益气汤以补益心脾之气,黄连、全瓜蒌、清半夏寓小陷胸汤之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加旋覆花、生代赭石以降逆胃气,加泽泻以利水泄热。患者并见胃脘胀痛怕冷加高良姜、香附、台乌药、檀香、瓦楞子、陈皮以理气散寒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枣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中气补,痰热清,寒邪祛,诸症解。

过敏性鼻炎

患者某,女,26岁。2008年11月8日就诊。自诉近1个月反复出现鼻痒,喷嚏多,鼻塞,流清涕,受凉则诸症加重,无恶寒发热,纳可,夜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脉沉细。辨证属肺脾气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侵及肺系鼻窍所致。治宜补益中气,宣肺散寒,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生黄芪30 g,炒白术12 g,陈皮9 g,炙升麻6 g,炙柴胡6 g,党参30 g,炙甘草9 g,当归9 g,辛夷9 g,苍耳子9 g,薄荷(后下)10 g,牡丹皮10 g,焦山楂10 g,白芍15 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7剂,症状明显好转,继服7剂症状消失。随访2个月无复发。

按:过敏性鼻炎归属中医“鼻鼽”范畴。鼻鼽多由肺脾气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乘虚而入,犯及肺系鼻窍所致。《黄帝内经》曰:“肺气通与鼻,肺气和,鼻则知香臭”。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的运化,故薛生白有云:“脾为元气之本,赖谷气以生,肺为气化之源,而寄养于脾也”。肺脾气虚则鼻塞,加之风寒之邪侵袭故鼻痒,流清涕。方用补中益气汤补益肺脾之气;加辛夷、苍耳子以通鼻窍;薄荷加强升提之力以通鼻窍;牡丹皮、焦山楂、白芍蕴健脾凉血之义。诸药合用则肺脾之气得补,鼻窍自通,诸症自解。

眩晕综合征

患者某,女,61岁。2008年2月23日就诊。自诉10年来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头晕、胸闷,休息后头晕稍有缓解,夜间汗出,纳可,眠差,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证属心脾两虚,痰蒙清窍。治宜补益心脾,化痰开窍。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炙黄芪30 g,炒白术10 g,陈皮12 g,炙柴胡6 g,炙升麻6 g,红参10 g,炙甘草9 g,当归15 g,制附子(先煎)3 g,地骨皮30 g,酸枣仁30 g,龙眼肉10 g,知母10 g,川芎9 g,黄柏9 g,麦冬10 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7剂,头晕、胸闷好转,睡眠好转,上方去陈皮、红参、当归、龙眼肉、麦冬,加丹参30 g,秦艽30 g,黄精15 g,加大制附子量至9 g,知母12 g。服7剂后诸症悉平。随访3个月无复发。

按:眩晕病因复杂,气血不足是常见病因。然仅补血以充养髓海,短期内症状并不能尽除而致病程缠绵。而遵循“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之理,补血先补气,气血双补则可奏奇效。张景岳认为,“眩晕之证,虚者占其八九”、“无虚不作眩”,并认为其机制主要是“阳中之阳虚”,应补气为先。该患者病程已久,久病心脾受损,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致气血两虚,血虚而不荣脑,气虚则清阳不升并下陷,故见头晕、胸闷、失眠。方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补气生血,以充养髓海;红参、炙黄芪、炒白术益气健脾,当归、川芎、龙眼肉、酸枣仁以养血安神;升麻、柴胡、陈皮既助脾以升清;又助胃以理气,则清窍得利;佐以麦冬、黄柏以制柴胡、黄芪之辛燥;患者为中老年女性,天癸亏虚,精血亏虚,加秦艽、黄精、制附子以补肾益精。诸药合用则气血得补,气引血上行入脑,脑不虚则眩不作。

讨论

补中益气汤为《脾胃论》中经典方剂,本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故名为“补中益气汤”,补气药与升提药配伍,以补气为主,以升提为辅,补中寓升,补而不滞。一般认为主治脾不升清之头晕目眩,视物昏谵,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体倦肢软,面色白,纳差便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胖,苔薄白;气虚发热之身热,自汗出,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及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临床上各种病证,只要存在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病机的均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临床运用得当,多获良效。

猜你喜欢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用于岭南宜忌之辨
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分析
补中益气汤联合莫沙比利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顽固性便秘55例
浅谈益气活血法在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中的应用
补中益气汤联合化疗治疗结肠癌手术后的远期效果分析
补中益气汤临床验案举隅
补中益气汤在肛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在治疗心血管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