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之大医精诚,言之微言大义:《老医真言》之小感

2015-01-24张琼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8期
关键词:真言方证王老

医之大医精诚,言之微言大义——《老医真言》之小感

张琼新疆医科大学,830054

挥笔墨,洒诗书,临丹青,行大医。十二字乃为王辉武老先生的写真。身为中医之后生,有幸拜读老先生佳作《老医真言》,如获至宝,甚感先生以真趣示人,读来恰似与先生面谈,抛却世间浮躁,留下真知灼见,字字现老医之真切。《老医真言》虽专业性较为突出,但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一代老医为医之真诚和恳切,身为铁杆中医粉丝的我,无论从王老的人格魅力还是从中医的专业角度都被深深震撼,受先生启发甚大,略有心得,在此浅谈一二,分享几分拙见,也算是平息一下内心的激动。

论经典读!后生们苦苦访求习中医之道,却不知祖先留下的经典最为宝贵。整部书中,王老强调中医之人务必多读书,爱经典。正如书中王老提及《医医病书》中一句话:“今人不读古书,安于小就,知少便足,囿于见闻,爱简便,畏繁重,喜浅近,畏深奥,大病也。”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趣。中医事业任重而道远,中医前途还需后生为之不懈。重经典,继先贤之智慧;读经典,承先贤之哲思;爱经典,寻中医发展之路。

悟!“心悟者,上达心机。”正如王老举例,吴鞠通通过叶案学习,写就《温病条辨》,悟出银翘散;张锡纯博学包容,悟出镇肝熄风汤;近代屠呦呦的青蒿研究,都是悟经典的典范!王老强调读经典要加以思辨,思辨的过程就是创新和思考的过程,会思考是做临床好医生的不二法门。现阶段疑难杂病无不从经典中探求出路。思经典,辩临床,以之提高疗效。

议临床从书中“诊余杂谈”“行医手记”“用药如兵”“验方举要”四个部分中,亦可见其异见卓识,为中医后生开阔新视野、新思路、新理解。其中对大众困扰最为多见的“痤疮”“瘙痒”“失眠”等问题做了详尽的解释,更加入王老的哲思,王老强调治病的核心在于方与证的完美对接,举一小例,为大家谈谈感受。

以治疗失眠为例,在治疗失眠中,王老的治疗经验值得大家深入学习。王老把失眠分为黄连阿胶汤方证、酸枣仁汤方证、温胆汤方证、白通汤方证、越鞠丸方证、合欢解郁汤方证。再配合按摩等中医特色疗法。王老还强调了“知止”以安眠,把道家的养生思想运用到失眠,可谓开新路,打破了初学者只知以养心安神治疗失眠的窘境与狭隘,更适应临床多变的情况。

习国学中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在国学中得以滋润和成长,我们称中医为国学,中医人就要杂学,学的杂,治的好。一首小诗正是王老的自评“诗学百日通未通,字与二王总不同,平生好弄纸和笔,多在望闻问切中”。王老在“他山之石”中有明确的论述,把中医和诗、画、书法等做了有意思的联系,例如傅山主张在书法创作上要“宁直率勿安排”,其中直率可见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之意,不刻意安排方可达到艺术上的天人合一。中医思维不正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嘛!中医开方,首先看到的便是医者之字,“字是一张方子的门面,是一个医生文化底蕴,学识才华的外露”,医者之字,由此彰显重要地位!

整部《老医真言》之中无浮华无用多余之语,无丝毫矫揉造作之词,字字如真正医者的真言智语,句句都是老医的谆谆教诲。医路漫漫,吾之后生,愿上下而求索,锲而不舍!

《老医真言》王辉武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出版

猜你喜欢

真言方证王老
基于胡希恕教授下利治验探溃疡性结肠炎六经方证
回首十年代表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
粉彩瓷板|祝壽圖 王锡良·陆如合作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我与王锡良的那些故事
宁围:垃圾分类的“四字真言”
《伤寒论》“方证辨证”思想探讨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考论
西夏文铜镜的真言文法与四臂观音像研究
以方证相对论指导二陈汤类方运用的思路
与民谣诗词相伴的九旬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