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探讨
2015-01-24郝庭峰
郝庭峰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急诊抢救室,辽宁 本溪 117000)
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探讨
郝庭峰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急诊抢救室,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 探究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62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救治流程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优化的急诊救治流程进行治疗。结果 在入院确诊时间以及入院后接受治疗的时间对比上,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急诊救治流程进行优化,有助于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尽快接受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加强研究以及推广应用。
急诊救治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溶栓
急诊科是医院临床科室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科室,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担负着抢救患者生命的重任,其抢救水平关系到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1-2]。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来说,其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严重不足且心肌持续严重缺血等导致的,其极容易并发急性心源性休克,病死率极高[3]。在抢救过程中,必须争分夺秒,优化缩短抢救时间,预防并发症。我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救治流程进行优化,临床研究证明优化后的救治流程能提高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11月为分界线,之前收治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之后收治的6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52.3±4.9)岁;其中2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9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9例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在心功能分级上,Ⅱ级22例、Ⅲ级26例、Ⅳ级12例。观察组患者男40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51.8±5.0)岁;其中2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0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9例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在心功能分级上,Ⅱ级24例、Ⅲ级25例、Ⅳ级1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分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救治流程治疗,也就是:急诊科室接到急诊电话后立即接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士遵医嘱让患者卧床休息,并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等,确诊后立即进行术前准备并送入导管室。
观察组患者采用优化后的急诊救治流程。急诊科室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在5 min内出诊,医师在出诊途中通过电话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医师到达现场后立即进行急救,对患者进行面罩吸氧、解除心肌疼痛等救治,并予以心电图监测,并对部分患者给予心肌酶、肌钙蛋白等检查,在最短时间内确诊,并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一旦患者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立即给予心电血压监护,及时纠正患者的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异常等,预防不良事件。接着对患者进行吸氧、建立静脉通路以及抽血做生化检查等溶栓准备,向患者及其家属仔细讲明溶栓治疗的目的、意义,并要求其签署治疗同意书。给予患者尿激酶100万U溶于100 mL 0.9%氯化钠中,在30 min内静脉注射完毕,保证输液注射的顺畅,并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在溶栓治疗后,观测患者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做好患者的心电检测。接着询问患者是否还有胸痛等临床症状,观察患者的心电图抬高ST段变化情况,并及时向医师反馈观察结果。观察患者皮肤、黏膜、呕吐物、尿中等是否存在出血症状,若发现立即通知医师处理。患者病情有所缓解或稳定后转入导管室、CCU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转运前给患者及其家属仔细讲解转运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在转运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意识等,预防意外的出现。转运到导管室后,与值班人员详细讲解患者的病情以及用药等情况,在护送患者登记本上签名。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9.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显示,差异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确诊时间上,观察组患者入院后0.5 h确诊患者12例,0.5~2 h确诊患者31例,2~4 h确诊患者9例,平均确诊时间为(1.8±0.2)h。对照组患者入院后0.5 h确诊患者0例,0.5~2 h确诊患者15例,2~4 h确诊患者19例,4~6 h确诊患者8例,6~12 h确诊患者15例,12 h以上确诊患者3例,平均确诊时间为(3.4±0.8)h。可见,观察组患者的确诊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治疗上,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2 h内得到治疗的患者有18例,6 h内得到治疗的有44例,平均得到治疗时间为(3.4±1.0)h;对照组患者入院后2 h得到治疗的患者10例,6 h得到治疗的患者20例,12 h内得到治疗的患者25例,12 h以上得到治疗的患者5例,平均时间为(6.1 ±2.2)h;组间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发病重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救治不及时就可能导致死亡。有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在常规急诊救治流程中,护理人员简单按照医嘱进行治疗,没有明确的治疗流程以及目标,严重影响急救效果的提高[4]。我院对急诊救治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分析,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的治疗内容、目标等,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大大缩短患者的确诊时间、入院到接受治疗的时间等,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在最短时间内开始再灌注治疗,以及时治疗、有效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救治成功率。通过优化的急诊救治流程,强化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使其快速、准确的开展各项护理工作,准备好急救药品等,给予患者最优护理服务。
优化急诊救治流程体现出时间就是生命的思想,营造出紧张有序的工作氛围,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促使急救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以熟练的急救护理技术提高救治成功率[5-12]。优化流程后,护理人员明确每一个步骤的急救内容、目标,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优质急救护理服务,提高治疗效果,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优化的急诊救治流程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急诊救治流程,从确诊时间以及入院到接受治疗的时间来看,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优化急诊救治流程能有效节省入院到治疗的时间,把握最佳治疗机遇,抢救患者的生命,降低病死率,因此,应积极加强急诊救治流程优化的研究,并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1] 郑淑杰.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在急性心梗中的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2):2141-2142.
[2] 任丽,彭丽鲜,张春燕,等.急性心梗介入治疗绿色通道的程序化护理[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9):1009-1010.
[3] 闫桂花,王钦,孔巧红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科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222-223.
[4] 谭尧.院前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急救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3, 10(23):71-72.
[5] 王钟杰,卢钰萱,刘映霞等.心肺复苏过程中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0):1265-1266.
[6] 王岚,刘倩,田春辉,等.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救治[J].临床荟萃,2014,29(2):234-236.
[7] 张岩,霍勇.优化急诊介入治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4,20(6):361-362.
[8] 楚英杰.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治流程的优化[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2013.
[9] 方三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我院急诊内科救治的临床诊治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30):6.
[10] 张国奇.改进型急诊PCI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9):83-84.
[11] 周志高.门急诊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5(5):62-63.
[12] 徐刚.急诊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36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13):257.
R542.2+2
B
1671-8194(2015)31-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