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南补北法的临床运用探讨
2015-01-24方雅靖
方雅靖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学术探讨·
泻南补北法的临床运用探讨
方雅靖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泻南补北法最早见于《难经·七十五难》。就泻南补北法这一特殊的补泻治疗方法,简要介绍了《难经·七十五难》中“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的理论意义,从而对泻南补北法进行归纳并加以阐述,为临床运用提供更多的参考。
泻南补北法;临床应用;五脏病变
泻南补北法源自于《难经·七十五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者,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者,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原文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中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指出肝实肺虚之证是东方实而西方虚,治宜采用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之法。清代叶天士认为:此法还可运用于温病后期急危重症的治疗。这不仅拓宽了泻南补北法的临床运用,还极大地启发了后世医家。在现代临床中,泻南补北法已被较多地运用于内科、妇科和五官科等。现将泻南补北法的临床运用总结报道如下。
1 肺系病症
阴虚火旺型咳嗽。该病多由肝郁化火、上逆侮肺造成。《医学心悟》曰:“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谢奕彬[1]采用生物陶瓷灸疗球温灸肾俞、命门以疏通经络,凉泻(透天凉法)膈俞、厥阴俞、心俞以清心泻火,泻火抑木,夺肝(母)之实,减其克金(肺)之力,补水制火(心),使火不能刑金,又能济金以资肺(母)之虚,疗效达到82.1%。
2 心系病症
2.1 心肾不交型失眠
失眠即不寐(排除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黄帝内经》称其为“不得卧”“目不瞑”。肾水亏虚,心火亢盛,水火不济,导致心肾不交,心神失养,阴阳失于平秘。《景岳全书》曰:“盖寐本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钱虹[2]、赵淑芹[3]针取二阴原穴,或针神门、少海、复溜、曲泉穴,以清心养阴,交通心肾;而百会穴为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加用之具有通脉醒脑之效。刘琳等[4]采用背俞穴治疗,因背为五脏之附,循经络脑,针之可泻心俞,补肾俞,充髓填精,摄元安眠,临床有效率达85%。治疗不寐不外乎调整脏腑、平衡阴阳、安神镇静、精神并治,泻南补北法补肾泻心,使阴阳交泰,颇能收效。
2.2 癫 狂
癫狂常由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平秘,导致心神被扰,神明逆乱,引起神志异常。《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治疗当用滋阴降火法,先取神门、少海泻心中邪热,其次取复溜、曲泉补肾中真阴,再加四关平肝潜阳、疏肝降逆,共奏镇静安神之效[5]。
3 肝胆系病症
眩晕。《黄帝内经》称其为“眩冒”,认为该病为肝所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曰:“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眩晕》曰:“无虚不能作眩。”治宜补虚泻实,调整阴阳。采用行间、劳宫泻心肝之火,用太溪、涌泉以滋肾阴,百会清镇止眩,四关通调气机,悬钟止眩充髓、平风养筋,使诸症得消[2]。《医学正传·眩晕》认为:眩晕治宜分肥白黑瘦者。体胖者多痰,而脾为生痰之源,脾胃相表里,故肥白而作眩者可加足阳明络穴丰隆以助泻实之效。
4 肾系病症
耳聋耳鸣。《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灵枢·决气》曰:“精脱者,耳聋。”指出肾藏精而开窍于耳,肾精肾气亏虚,髓海虚亏,耳失所养,则出现耳聋耳鸣;或肝失疏泄,经络闭阻,施泻不行,引起耳聋耳鸣。李绍荣等[6]治疗耳聋耳鸣采用泻风市以疏经通络解标实,补董氏奇穴肾关以滋阴补元调本虚,再配合听会、风池电针治疗,双管齐下,治愈率高达100%。
5 脾胃系病症
口疮。《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足少阴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而心开窍于舌,足少阴经连咽系舌本,故张景岳认为口舌生疮多因上焦火热或肝肾亏虚、虚火循经上炎所致。治疗可用导赤散泻上焦之热,合用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健脾养血[7];或用导赤散缓急后服六味地黄丸滋阴善后、和阴阳。二方合用,相得益彰,临床疗效显著[8]。
6 妇科病症
6.1 绝经前后诸症
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即“绝经”“经断”。先天之精生天癸,肾气盛极而转衰,天癸随即衰竭,女子月经闭止。在临床上,绝经多为阴虚内热型,常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健忘、失眠、烘热汗出、心烦易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可给予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滋阴降火,宁心安神[9]。
6.2 妊娠心烦
女子妊娠期多心肾阴血偏虚,心火偏旺,即出现心中烦闷、坐卧不宁、手足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膝酸楚、尿少色黄等症,方用人参麦冬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滋水养阴安神,清心降火除烦[9]。
6.3 脏 燥
脏燥是由阴血亏损,五脏失养,心肾尤甚;或虚火妄动,痰饮内生[9],引起精神忧郁、失眠消瘦、神志恍惚、有时烦躁不安、哭笑无常等一系列症状。该病可采用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减治疗,起到拟甘润滋补心肾、佐以清心安神的功效[10]。此外,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恐胜喜”“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的精神疗法,治疗时辅助运用适当的心理疗法,以增加疗效。
7 经络病症
面肌痉挛为“筋惕肉瞤”的症状之一,病机或为肝风内动,或为血虚生风,或为风寒阻络[11],其中以肝风内动最常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盛则动。”肝失疏泄,肝风内动,动风瞤肉,经络闭阻,肝阳上亢,火伤阴津,循经上扰,导致面肌痉挛。治疗时可采用神门、少海、复溜、曲泉、肝俞以养血育阴、滋养肝水,配风池以平肝潜阳。《灵枢·官针》曰:“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采用火针点刺局部病灶,具有温通经络的作用。
8 讨 论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这一治疗原则在泻南补北法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泻南即泻心,但补北却非补土,而是补水平金。既不需与肝气相抵,又不惧肝火克,可谓治病求本,实乃“补母泻子”的点睛之笔。临床上针对肝实肺虚证或由阴伤火旺引起的各种症状,采用此法治疗,立竿见影;然而但类似的方法可否运用于金实侮火、火实侮水、水实侮土、土实侮木的情况呢?这仍需临床进一步探讨。总之,泻南补北法强调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对于针灸取穴、中药配伍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作为临床治疗运用的思路之一。但目前关于此法临证运用的文献尚少,本文仅将已有文献记载的疾病进行归纳,用以临床参考。
[1]谢奕彬.灸疗球泻南补北法治疗阴虚火旺型咳嗽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1):15-16.
[2]钱虹.“泻南补北法”治验两则举隅[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5):70.
[3]赵淑芹.针灸“泻南补北”法治疗不寐30例[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2):18-19.
[4]刘琳.针刺背俞穴(泻南补北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研究[C]//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集.辽宁大连,2008.
[5]张铁英,黄梅颖,马积敏,等.泻南补北法在治疗神经精神疾病中的运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8):497.
[6]李绍荣,方永江.“泻南补北法”电针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18):104.
[7]邓庆华.导赤疏肝汤治疗口疮6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8):27-28.
[8]刘海英.泻南补北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34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4):162.
[9]吕春英.泻南补北法在妇科中的运用[J].现代中医药,2012,32(1):38-39.
[10]毕开国.加减甘麦大枣汤治疗脏燥证15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4):147.
[11]高静.穴位注射、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50例[J].陕西中医,2013,34(1):70-71.
(编辑 颜 冬)
1001-6910(2015)01-0001-02
R221.9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1.01
201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