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5-01-24宋益兴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9期
关键词:疱疹带状疱疹乙组

宋益兴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山东 淄博 255029)

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分析

宋益兴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山东 淄博 255029)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对于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本次课题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68例带状疱疹患者,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各34例,两组均采用抗病毒的基础治疗方法,其次进行为期两周的分组治疗,甲组注射强的松龙(20~40 mg/d),10 d~2周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20~30 mg/d,乙组仅保持抗病毒疗法,不使用糖皮质激素。观察临床效果并做好记录统计,讨论研究结果。结果甲组34例患者都有疼痛缓解的现象,19例患者已脱痂痊愈,另有11例患者疱疹已开始结痂,其余4例患者病情已控制并渐渐转好。患者均未出现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乙组34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已痊愈,另有8例患者开始结痂,其余16例患者病情好转但未痊愈,且仍有7例患者有病位疼痛感,严重程度不一。治疗后乙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指标检测均明显低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在控制病情、脱痂痊愈、结痂和止痛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

糖皮质激素;带状疱疹;抗病毒;受累神经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其病变位置多位于皮肤表层,而水疱位于表皮的深层,并可在疱内及边缘处查见有明显肿胀的气球状表皮细胞。临床检验可在变性的细胞核中发现有嗜酸性核内包含体。带状疱疹发病时与皮疹相应的神经节内也会发生相应病变,主要表现为脊髓后柱节段性脊髓灰白质炎,神经节和神经后根有剧烈炎性反应。带状疱疹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息息相关,带状疱疹发病后患者的症状表现主要有低热、全身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局部淋巴结肿痛以及患处皮肤有灼热感,并伴有神经痛等。带状疱疹所伴随的剧烈疼痛感为神经性疼痛,疼痛易累及肋间神经。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S)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甾体激素,主要成分为皮质醇(cortisol),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可以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糖皮质激素能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性,即有良好的退热作用,又有明显的缓解毒血症的作用。但是临床应用要注意剂量是否合适以及预测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课题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68例带状疱疹患者,患者均具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体征,体检结果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68例患者平均年龄(56.31±5)岁,其中55岁以上患者24例,55岁及以下患者44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37例。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34例,甲组平均年龄(54.52±6.3)岁,乙组平均年龄(54.06±5.7)岁。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受累神经分布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抗病毒的基础治疗方法:口服阿昔洛韦0.4 g,每天5次,共2周。营养神经制剂主要采用维生素B1片、维生素B12片。疱疹未破患者可外涂硫黄炉甘石洗剂;若疱疹已破溃,需酌情以3%硼酸液湿敷,结痂者外涂红霉素和阿昔洛韦乳膏,有感染发生的患者给予适量头孢类或红霉素等药物抗感染。基础治疗进行2周,如有提前痊愈的患者则适时停止用药治疗。其次进行为期两周的分组治疗,甲组注射强的松龙(20~40 mg/d),10 d~2周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20~30 mg/d,乙组仅保持抗病毒疗法,不使用糖皮质激素。

1.3观察指标:治疗期间要注意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治疗后注意对患者进行随访,以了解治疗效果并做好观察记录。疗效观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疱疹是否消退、疼痛缓解程度、疱疹结痂的时间、病程历经时间、预后及并发症的情况,并按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IL-6、IL-8、TNF-α的检测结果。

1.4统计学方法:对所得研究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独立样本R×C列联表资料的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自身比较和组件比较用均数t检验。按α<0.05的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甲乙两组在抗病毒基本疗法后的临床表现对比:在采用为期两周的抗病毒基本疗法后,甲乙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部分缓解。68例患者皆存在带状疱疹受累神经疼痛现象,但受累神经不同,其中甲组34例患者中受累肋间神经18例、颈丛神经8例、臂丛神经5例、腰骶神经3例;乙组34例患者中受累肋间神经16例、臂丛神经3例、颈丛神经7例、腰骶神经4例、脑神经4例。两组患者在受累神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去受累神经,甲乙两组共68例患者皆有病位疼痛现象,但两组患者在病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甲乙两组分组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对比:甲组采用糖皮质激素注射,为期两周的治疗后发现,甲组34例患者都有疼痛缓解的现象,且有19例患者已脱痂痊愈,另有11例患者疱疹已开始结痂,其余4例患者病情已控制并渐渐转好。患者均未出现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乙组仅保持抗病毒疗法,不使用糖皮质激素。为期两周的治疗后发现,乙组34例患者有10例患者已痊愈,另有8例患者开始结痂,其余16例患者病情好转但未痊愈,且仍有7例患者有病位疼痛感,严重程度不一。甲乙两组患者在脱痂痊愈、结痂、疼痛缓解方面皆存在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乙组患者IL-6、IL-8、TNF-α指标均明显高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在控制病情、脱痂痊愈、结痂和止痛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IL-6、IL-8、TNF-α指标检测结果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常见发病部位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或腰骶神经支配区域。带状疱疹感染后患者可能不发病而成为病毒携带者。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并可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带状疱疹的分布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的特点,由集中成簇状分布的疱疹组成,病位伴有疼痛感。有研究资料显示[1],带状疱疹好发于成人,且于春秋季节多见,随着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带状疱疹发疹前会出现轻度浑身疲乏无力、低热、纳差等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性疼痛感,以指触有明显的疼痛感,疼痛持续1~3 d。而后发疹较突然,有可能不出现前期症状而突然发疹。

前者对带状疱疹的研究发现[2-8],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可明显降低病毒对神经的损害,降低患者神经痛的发生率,进而提高患者的临床预后。Cunha等[3]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抗病毒治疗带状疱疹的基础上应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带状疱疹患者治疗效果[4]。

本课题研究参照《中药新药疗效评定指南》[5]为标准评价患者疗效,并讨论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在控制病情、脱痂痊愈、结痂和止痛方面均有显著疗效,能够减少患者病痛,加快治疗,控制病情,提高患者治疗预后,且应用糖皮质激素未出现不良反应现象。

[1]王瑛.48例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J].地方病通报,2009,24(2):93.

[2]韦千里,肖文,巫聪萍.糖皮质激素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3):139.

[3]Cunha GF,Souza FH,Levy-Neto M,et al.Chloroquine diphosphate: a risk factor for herpes zoster in patients with dermatomyositis polymyositis[J].Clinics(Sao Paulo),2013,68(5):621.

[4]李艳伟.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4,21(22):45-47.

[5]Coulson S,Croxson GR,Adams R,et al.Prognostic factors in herpes zoster oticus (ramsay hunt syndrome)[J].Otol Neurotol,2011,32(6):1025.

[6]代莹莹.糖皮质激素联合万乃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6):265.

[7]金外淑,高冬,周素荣,等.联合应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在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中的疗效评价[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3):211-212.

[8]翟志芳,李惠,郭在培,等.静脉滴注阿昔洛韦与口服盐酸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3):217-219.

R752.1+2

B

1671-8194(2015)19-0130-02

猜你喜欢

疱疹带状疱疹乙组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儿童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独参汤治愈面部带状疱疹之目赤案1则
夏季警惕汗疱疹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1分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治疗方式及效果评估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