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2015-01-24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9期
关键词:抵抗中医药胰岛素

李 冰

(甘肃省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450000)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李 冰

(甘肃省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450000)

胰岛素抵抗及继发的代谢紊乱是发生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综合征的共同发病基础。传统祖国医学中无胰岛素抵抗这一概念,随着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对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也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新型药物对胰岛素抵抗具有改善及调整作用。中医药以其整体观念,通过中药复方进行多途径、多环境、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在改善胰岛素抵抗研究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与特殊优势。

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中医药;研究与发展

胰岛素抵抗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机体对胰岛素生理作用的反应性降低,即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作用受损,导致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1-2]。现代医学认为,胰岛素抵抗通常出现在2型糖尿病之前,是疾病临床过程的早期缺陷并贯穿于疾病发展始终。因此,胰岛素抵抗也是2型糖尿病慢性高血糖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血脂作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精气津液的范畴,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具有濡养脏腑组织及四肢百骸的作用,应维持动态平衡。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即可出现血糖及血脂异常。部分研究认为血糖及血脂异常状态下出现的病理现象为糖毒性、脂毒性。这些病理现象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伴随糖尿病机器相关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而糖毒性与脂毒性与中医中所提出的“淤血”、“痰饮”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中医中所应用的整体调节,尤其是中药复方通过不同途径与环节进行治疗的作用机制与目前通过降糖、降脂、调整代谢紊乱等干预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原则相符合。本文分别从中医对胰岛素抵抗的病机,辨证分型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对胰岛素抵抗所进行的研究进行探讨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简要分析。

1 病因病机

有研究指出,脾胃功能失调产生痰饮瘀滞是导致胰岛素抵抗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指出,引发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主要与饮食、肥胖及运动量减少有关,即脾的运化功能发生障碍影响人体营养物质代谢所导致。脾气亏虚或脾阳不足,水谷不能运化导致精微无法生成,生化之源则不足[3];或由于脾气运化失调,水饮停滞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另外,脾能生血且能够统血,若脾气亏虚,统摄血液功能失司,血液失于统摄循经而出则形成血瘀。痰饮积于脉道,血流不畅成为淤血,痰淤互结导致水谷精微不能疏布全身,浊气不能下降则导致机体营养过剩出现肥胖,血脂血糖升高等。另外,水谷精微不能上述全身濡养四肢百骸则易导致患者出现体质量下降、口渴、食欲增加等症状。胰岛素作为胰岛B细胞分泌的生理激素是人体“血气”的一部分,胰岛素抵抗可视为化失其正,脏腑病,津液败,血气即成痰涎的过程。另外,痰淤内生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研究指出,胰岛素抵抗患者多伴有高脂血症,血液中存在大量脂肪,及影响血管壁通透性,又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缓慢;另外微循环障碍造成胰岛素透过血管壁的量减少,使胰岛素到达集体组织或与组织细胞表面机会减少,葡萄糖透过血管壁量减少[4]。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物质交换的不利是导致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另外,淤血、痰浊与肝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肝气失于调达影响脾气运化,使中经之气产生及利用受阻造成痰浊及淤血。肝脏作为体内胰岛素调节的重要器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耐药性与肝脏中某种化学物质有关,该化学物质能够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作用[5]。另外,血糖与胰岛素在一定程度上与肾脏有关。肾中阴阳消长处于动态平衡当中,胰岛素抵抗导致平衡受到破坏使空腹血糖值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多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而引发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心血管疾病等。

2 辨证分型

胰岛素抵抗贯穿于2型糖尿病始终这一理论已被现代研究所证实。中医中消渴病基本分型主要包括阴虚内热、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三类。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在不同证型中轻重程度不尽相同。部分学者对消渴病辨证分型及胰岛素敏感性进行研究发现,三种证型多见于糖尿病发展过程的早、中、晚三期及病情的轻、中、重三个阶段。结果显示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早期及中期属于阴虚内热、气阴两虚患者病情逐渐加重且随病程延长、病情加重而加重。疾病发展晚期胰岛素抵抗相对减轻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造成。专家通过对比研究结果指出,阴虚内热及气阴两虚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岛素抵抗不断增高;而阴阳两虚型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高且胰岛素抵抗减少。阴虚热盛型患者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缺陷较轻,其余两种缺陷较重。说明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缺陷岁虚损程度加重而愈发明显。气阴两虚型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显著,气阴两虚兼燥热偏盛型胰岛素抵抗较气阴两虚型更为严重[6]。另外,对患者与正常人进行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肿瘤坏死因子指数对比发现,血瘀型患者与非血瘀型患者胰岛素抵抗之术及肿瘤坏死因子均有所升高,敏感指数降低,说明血液也是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的重要原因[7]。胰岛素抵抗存在于消渴病的各类证型当中,以气阴两虚胰岛素抵抗较重;同一证型兼加湿热及淤血患者胰岛素抵抗严重。

3 中药的临床治疗效果

3.1中医治疗主要以方剂为主,多由多种单味药组成。单味药中含各种有效成分决定中医药治疗疾病多途径、多环境、多靶点、多方面的作用特点。人参:人参多糖的降糖作用在于能够有效促进糖元分解及抑制乳酸合成肝糖元,还能刺激琥珀色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使糖的有氧氧化作用增强[8-9]。人参皂苷增加肝葡萄糖激酶活性,还能够加快葡萄糖氧化并能增加肝原合成促进血糖降低[10]。人参水提取物可增强机体葡萄糖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抑制肾上腺素造成的血糖升高,还能够抑制脂肪组织释放游离脂肪酸[11]。黄连:该药物主要成分小檗碱能够抑制糖原异生并促进糖酵解而发挥降糖作用,改善手提后效应[12]。另外,黄连素可有效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素抵抗患者肝糖原含量。月见草油能够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程度且稳态胰岛素水平较低。黄芪:该药物能够直接提高红细胞Na,KLATP酶活性并提高组织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能力[13]。此外还可促进集体能量代谢,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临床降糖药物中许多含有黄芪成分。张银娣通过实验指出黄芪当中的黄芪皂苷能够阻止肝糖原分解并促进糖原合成。生地黄:药物中含有地黄低聚糖等成分,可降低血糖并增加肝糖元含量;使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下降并升高血浆胰岛素敏感水平。能够通过对胰岛素及其拮抗剂素和糖皮质激素作用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番石榴:该药物制剂尽管不对胰岛素B细胞分泌功能起到改善作用,但能够通过有效成分中的黄酮甙促进胰岛素与受体结合以提高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知母:知母水提液能够降低胰岛素及人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的结合率。

3.2复方药物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糖康宁:该药物能够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值、体质量指数及胰岛素水平并可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及基础和胰岛素刺激的实验鼠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氧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降低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与降低血糖,减肥降脂及改善受体后缺陷有关。参芪降糖片:该药物能够抑制由肾上腺素所致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升高情况。另外可干扰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亲和力,降低糖皮质激素受体数目并影响亲和力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13]。千金黄连丸加味:该药物可提高对抗外源性胰岛素敏感度的反应性。其作用机制主要是由于药物中多种成分参与到糖代谢、脂代谢、抗氧化剂免疫调节多个环节当中并通过整体、细胞、分子等不同水平的作用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

4 发展前景与问题

中医药治疗胰岛素抵抗,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病机并寻找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中医学治疗消渴疾病方面的研究重点。尽管传统中医对胰岛素抵抗未有详细记载,但根据中医理论及长期实验观察总结发现,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其病因主要是由于脾虚生痰湿,痰湿与淤血相互交接聚于体内成为实邪。中医应用化痰祛湿,活血化瘀方药进行治疗能够及时减少体内脂肪蓄积并改变脂质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通过改善患者痰湿体质而实现减轻体质量,促进机体对糖、脂肪及蛋白质的利用并提高靶细胞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14]。主要通过抑制胰岛素拮抗物质的分泌;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元分解;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提高亲和力及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降解等方法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辨证分型上依据标准存在分歧,以高血压或糖尿病为基础病分别进行辨证,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级疗效标准。动物实验研究时,部分动物模型不能真实反应人体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变化,造模后的模型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实验结果存在一定影响。同时,研究指标单一、缺乏特异性及敏感性的胰岛素研究对比指标。所得结论缺乏与分子生物学机制更深一层的结合,缺乏科学性。在药物使用方面,单味药及药物有效成分或复方尽管对改善胰岛素抵抗具有显著作用,但主要表现在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方面,缺乏深入到机制方面的研究。中医药因其自身整体观、辩证观的特点具有综合性优势。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优势主要体现在糖耐量受损起对胰岛素抵抗的功能恢复、干预、调整并促进胰岛素抵抗发生逆转;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恢复正常生物学效应及功能,避免糖尿病发生。另外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组织代谢、血液灌注及免疫耐受等,延缓病情发展并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借鉴已成熟的医学技术与检测手段,选用科学的客观化标准化特异性指标并结合循证医学的方法,根据疾病自身特点进行系统的研究观察。集中人力、物力及科学技术进行重点研究,主要以单味中药及复方药物的提取技术及有效成分测定,质控及作用机制等方面使中医药随胰岛素抵抗分子研究水平发展而不断提高。使中医药也能在分子水平,基因表达控制的发展变化当中发挥有效作用,与现代医学并驾齐驱,大力发展我国中医药的潜力。

[1]Nie J,Sage EH.SPARC functions as an inhibitor of adipogenesis[J].J Cell Commun Sign,2009,3 (3/4):247-254.

[2]Wellen KE,Hotamisligil GS.Inflammation,stress,and diabetes[J]. J Clin Invest,2005,115(5):1111-1119.

[3]Shoelson SE,Lee J,Goldfine AB.Inflamma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J].J Clin Invest,2006,116(7):1793-1801.

[4]朱荣强,陈妍杰,陈小燕,等.黄芪注射液改善60 例胰岛素抵抗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1,23(5):117.

[5]于健,苏珂.葛根素对2 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10):585-587.

[6]Vuksan V,Sievenpiper J.Safety and efficacy of Korean red ginseng intervention(SAEKI):results of a randomized,double blind,placebo 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 in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2003,52(Suppl):137.

[7]Sievenpiper J.Korean red ginseng root-lets decrease postprandial glycemia in healthy subjects:results of an acute dose escalation study[J].Diabetes,2003,52(Suppl):387.

[8]胡梅芳.七味白术散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肥胖2 型糖尿病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2):3415-3416.

[9]隋淼,陈军.疏肝降火法用于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 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5):2739-2740.

[10]李壮,侯宇辉,程娜娜.疏肝健脾法治疗2 型糖尿病30 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23-25.

[11]张建军.消平丸联合瑞格列奈片强化血糖治疗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4):1035-1036.

[12]郑杰.清热燥湿健脾中药治疗湿热困脾证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3,28(9):1350-1351.

[13]叶丽芳,王旭,尚文斌,等.三黄汤对肥胖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7):289-292.

[14]Reaven GM.Inslin resistance and its consequences[M]//Le Roith D,Taylor SI,Clefsky JM,Eds.Diabetes mellitus:a undamental and clinical text.3rd ed) .Philadephia,Lippincott:Williams& Wilkins,2004:899-915.

R587.2

A

1671-8194(2015)19-0052-02

猜你喜欢

抵抗中医药胰岛素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iNOS调节Rab8参与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