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重症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2015-01-24李金秋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9期
关键词:心肌炎心电图入院

徐 炯 李金秋

(1 白城中心医院,吉林 白城 137000;2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41)

急性重症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徐 炯1李金秋2

(1 白城中心医院,吉林 白城 137000;2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41)

急性重症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

心肌炎是由心肌产生病变或者炎性改变所引起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威胁人群健康。当患者出现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时,可定义为急性重症心肌炎[1]。当这类患者心电图同时伴有Q波或ST段变高时,很难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重、危害大,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重症者会出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改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为此,笔者总结分析30例急性重症心肌炎和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为疾病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同期经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30例急性重症心肌炎和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介于18~54岁,平均(中位)年龄39.5岁;排除具有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等疾病史的患者。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介于31~74岁,平均(中位)年龄57岁。

1.2观察项目:详细询问并记录研究对象的疾病史,细致观察患者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测定各项必要的指标。入院1 d内的患者每间隔3 h进行1次动态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测定,随后每天测定1次,必要时随时测定,以进行积极的治疗。其中心电图主要观察心律失常、ST段抬高和异常Q波的例数,心肌酶谱主要测定CK(U/L)、CK-MB(U/L)、COT(U/L)和LDH(U/L)等项目的具体含量,并按以下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方法:数值变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比较两组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分类变量资料以绝对数和相对数表示,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异常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比较:30例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以心悸、胸闷、胸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其中先出现疲倦感和发热等类感冒症状者17例,先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继而出现心悸、胸闷和呼吸不畅者5例,并未出现感染症状直接出现胸痛、呼吸不畅等症状者1例;8例患者产生心源性休克,17例患者伴有心力衰竭,6例患者出现肺部湿啰音。

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15例有糖尿病病史,9例有心绞痛病史,5例有高血压病史。产生心源性休克者16例,伴有心力衰竭者23例。

2.2动态心电图异常改变的比较:30例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中,入院时心电图显示出现程度不同心律失常者25例,ST段抬高者22例,Q波异常者12例;入院3 d时,ST段抬高者8例,Q波异常者3例;入院7 d时,ST段抬高者6例,Q波异常者1例。

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入院时心电图显示出现程度不同心律失常者42例,ST段抬高者42例,Q波异常者28例;入院3 d时,ST段抬高者26例,Q波异常者31例;入院7 d时,ST段抬高者7例,Q波异常者31例。

卡方检验表明,两组患者入院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5.16,P<0.05),ST段抬高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校正χ2<10.04,P<0.01),Q波异常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4,P<0.05);入院3 d时,ST段抬高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8.72,P<0.01),Q波异常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8.59,P<0.01);入院7 d时,ST段抬高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Q波异常发生率之间的差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5.20,P<0.01)。

2.3各心肌酶谱指标的比较:经临床观察,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一般在发病后7 d内出现心肌酶含量增高并达到高峰值,一般持续10 d左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K、LDH等指标在发病后3 d就达到峰值,7 d即可恢复,但各项指标的升高值要高于心肌炎。具体数值和假设检验结果为:急性重症心肌炎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K的测定值分别为(689.79±567.62)和(2072.41±602.35)U/L,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9.83,P<0.01);CK-MB的测定值分别为(61.27±49.24)和(308.49±52.97)U/L,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20.10,P<0.01);COT的测定值分别为(2786.53± 449.87)和(4508.17±399.39)U/L,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7.10,P<0.01);LDH的测定值分别为(986.73±376.89)和(1308.51±419.26)U/L,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3.35,P<0.01)。

3 讨 论

急性重症心肌炎临床较为少见,约占病毒性心肌炎的5%[2]。该病发病急,病情重,可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3]。发病时,常常伴有ST段升高、异常Q波和心肌酶峰值变大等临床特征,与急性心肌梗死难以进行鉴别诊断,常常为误诊为心肌梗死;如果对患者采用溶栓治疗往往会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出现不可预料的后果[4]。

相关研究表明,急性重症心肌炎是一种由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由病毒/细菌直接侵入心肌所致的损坏性疾病。病毒直接入侵冠状动脉、心肌,亦或心肌细胞和入侵的病毒颗粒可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由T细胞引发机体相关的免疫应答,最终丧失了心肌细胞的激动功能,发生细胞溶解作用,造成大量细胞凋亡坏死;另外,冠状动脉释放的大量儿茶酚胺和活性肽物质可致痉挛,引起心肌细胞缺氧缺血,重者可致血管炎的发生。心肌炎会影响去极化作用,使心电动力减弱甚或消失,使得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类似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如ST段抬高、Q波病理性消失等改变[5]。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心电图的这种改变并不能说明心肌细胞已经完全坏死,无法恢复其正常功能。若有效控制心肌炎,改善心脏供氧供血情况,常常可以复原心脏的超微结构和和生理功能,心电图检查可见各波群恢复正常电压,异常的Q波也可以消失。

本文通过对笔者经治的30例急性重症心肌炎和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等辅助检查结果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用于两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急性重症心肌炎的发病年龄小于急性心肌梗死,前者以青壮年群体为主,后者以中老年为主。②急性重症心肌炎易患因素不明显,往往出现疲倦、发热、心悸、恶心、呕吐、胸闷、胸痛等表现,往往伴有病毒细菌感染史或药物过敏史。急性心肌梗死以严重的烧灼感、放射痛和压榨样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患者常常感到疼痛难以忍耐,出现大汗淋漓过程。③从心电图检查结果看,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ST段增高演化过程不明显,相应ST段降低现象也不存在;该病可使心肌电位降低或消失,出现异常Q波,常呈现可逆性变化,多数为QR或QS型,心脏供氧供血得到有效改善或控制后,心脏功能可复原,心电图各波群恢复正常,异常的Q波消失。急性心肌梗死往往伴有一系列的ST段增高演化过程,且ST段相应降低;该病冠状动脉阻塞后可引发心肌细胞坏死而导致异常Q波,且随着病情发展,Q波会慢慢变宽变深,所致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坏死可使心电图检查结果出现QR、Qr、qR和QS等不同的形态。④从心肌酶谱检查结果看,急性重症心肌炎一般在发病7d内检测值达到高峰,但增高不明显,持续时间长,一般在10 d左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K、LDH等指标在发病后3 d就达到峰值,但持续时间较短,7 d左右即可恢复,但各项指标的升高值要高于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

综上所述,急性重症心肌炎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因、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等辅助检查结果各不相同,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综合分析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结果的不同进行,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得以早日康复。

[1]刘春艳,余跃天.老年急性重症心肌炎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2):63-64.

[2]于述伟,于晓军,何滨.急性重症心肌炎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一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8):828.

[3]赵静岩,张莉.急性重症心肌炎诊疗1例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0):2536-2537.

[4]刘兰英,邢少杰,王立恒,等.急性重症心肌炎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342.

[5]严章林,陶谦民,张芙荣,等.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15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2004,26(4):285.

R542.2+2

B

1671-8194(2015)19-0088-02

猜你喜欢

心肌炎心电图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思考心电图之174》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爆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