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梅先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经验撷菁*
2015-01-24吕天娇指导蒋梅先
吕天娇 指导 蒋梅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
·专家经验·
蒋梅先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经验撷菁*
吕天娇 指导 蒋梅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
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经验 蒋梅先
蒋梅先教授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张伯臾教授,深得心传。从医30余年,蒋师潜心临床诊疗,擅长以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多种心血管疾病,尤其在心衰治疗中继承并发展了导师张伯臾教授的学术经验,注重改善心肾阳气互资、蠲饮祛瘀,注重扶正固本和五脏相关理论的应用,在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减少急性加重住院、延长生存年限等方面疗效卓著。现将蒋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心肾阳气互资障碍为心衰基本病机
蒋师常言,中医学虽无心衰病名,然而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变化的认识及治疗却散见在多处中医古籍之中。如“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便是对左心衰时呼吸困难且因平卧位而加重特点的论述。再如“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等皆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论述。中医理论认为,心与肾密切相关。心五行属火,肾五行属水,“水火既济”方可使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一方面,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为各脏腑阴阳之本,心阳振奋,下归于肾,资助肾阳,则肾水不寒,蒸腾气化,上承心阴以制心火而无心火独亢,四布水津而无停饮水气之患;另一方面,心气根于肾气,心阳根于命门之火,依赖肾中阳气的温煦,心脏阳气盛衰与肾阳密切相关,肾阳充足,则上温心阳,鼓动血脉,营运全身,血脉通利而无瘀血内结。
蒋师认为,心衰的发病主要归因于“心肾阳气互资”生理状态的破坏,而心阳虚衰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心衰发病之初以心气虚为主,然而随着疾病进展,或气虚及阳,或气虚及阴而阴损及阳,二者均可使心阳式微,不能藏归、温养于肾,最终导致肾阳虚衰,主水无能,饮邪内停,外溢皮肤、上凌心肺,使患者肿、悸、喘三症并见;同时,肾阳虚衰则无以温煦心阳,使之鼓动无力而加重血行瘀滞和瘀血内积,以致出现唇甲瘀黯、颈脉显露、癥积心下等症,并进一步导致 “血不利则为水”,从而加重饮邪内停。蒋师强调,心气虚是心衰的病理基础,心阳虚是疾病发展的标志,心肾阳虚则是疾病的重笃阶段;而水饮、瘀血内停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产物[1]。气虚阳衰与瘀血和水停密不可分,并且正是由于饮、瘀的存在,进一步阻碍了心、肾之间的阳气互资:瘀从气虚来,水由阳虚生;血瘀气益虚,水泛阳更损。因此,蒋师提出,心肾阳气互资障碍为心衰的基本病机。
2 注重扶正固本、兼顾五脏
蒋师认为,心衰为心脏久病及肾的病证,除了心肾阳气虚衰,在病情发展过程中还常常出现五脏亏损,因而心衰病位虽在心,但其与肺、脾、肝、肾密切相关[2],故治疗上当注重扶正固本,标本兼治,以心为主,并调他脏。
2.1 心肾阳虚,填精化气 心肾为水火之脏,肾阳虚衰,水泛上焦,可上凌于心;肾阳为心阳之根本,心阳不振,日久必定及肾。蒋师认为,温通心阳应贯穿心衰治疗始终,故临证常选用人参、黄芪、桂枝、附子等药。而对于心衰后期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者,蒋师常以扶正固本为大法,以左、右归丸合生脉散加减以填精化气,益阴通阳。若患者阳虚较甚,蒋师常用选右归丸合生脉散(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子、鹿角片、肉桂、附子、红参、五味子、麦冬);若患者为阴虚较甚,蒋师则常选左归丸合生脉散(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鹿角片、山药、坎炁、猪茯苓、泽泻、生晒参、五味子、麦冬)。
2.2 心衰调理,其要在脾 心主血,脾统血,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足,子盗母气,可致心气心血亏虚;心火生脾土,心气不足,母病及子,亦可使脾气受损。蒋师认为,慢性心衰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在脾,因而易出现纳呆、腹胀、呕恶等症,且药食所投,必先脾胃,故而蒋师临证尤重调理脾胃。每遇脾胃虚弱或食滞湿蕴等证候,必先调理脾胃,待脾胃功能恢复,再议调补。同时,在慢性心衰患者的长期治疗中,蒋师亦不忘固护脾胃,尤其在投填精益肾方药时,常合用健脾助运,行气醒胃之品,如白术、白芍、茯苓等,以防滋腻碍胃,湿蕴困脾。
2.3 心肺相关,顾养宗气 心肺同居上焦,肺气虚损或肺失宣肃,宗气生成不足,可影响心主血脉功能,久之则使心气亏虚;反之,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亦可使肺司呼吸和主气的功能受损,宣降失司。如久咳、久喘、肺痨、痰饮等肺系疾病使肺气壅塞,或肺气受损,而不能朝会百脉以助心推动血液运行,日久心气受损,逐渐发展为心衰。对于心肺两虚证者,蒋师常选用参蛤散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膈下逐瘀汤加减以补心益肺、化痰行瘀。药用党参、蛤蚧、葶苈子、大枣、制半夏、生蒲黄、当归、川芎、桃杏仁、牡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枳壳。
2.4 理气养血,调肝治心 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肝血不足则心失所养;心气心血不足,血脉空虚,亦可使肝无所藏。如肝郁化火或阳亢日久,灼伤心肾之阴,或暴伤心气,最终可发展为心衰。且慢性心衰患者常有瘀血在肝,故而蒋师常选用酸枣仁汤、桃红四物汤合鳖甲煎丸加减以养心柔肝、活血通络、化癥利水。药用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白芍、桃仁、红花、当归、地龙等。
3 倡导脏气法时,治重冬夏
《黄帝内经·素问》曰“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由于心病“甚于冬”、“起于夏”,因而在慢性心衰治疗中,蒋师尤其重视冬、夏二季。
3.1 冬进膏子,使精气互生 心衰为心病后期之变,为久病、重病,甚则危急(急病)。中医学认为久病归肾,然重病、急病同样归肾,因肾为五脏阴阳之根。因而蒋师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重视填精益肾,而冬进膏子调补是最合适的方法。因为冬季腠理密闭,阳气内守,阴精内藏,消耗减少,适宜营养物质储存体内,冬至到立春之间填精化气,更宜注意固护心衰患者初生之阳气。蒋师常言,只要症情平稳,舌苔不腻,即可试进膏子调治补益。
3.2 夏用人参,冀扶阳益阴 心属火,其脏气为阳中之阳;而夏季炎热,在四季中阳气最盛,在五脏属心,有益于心之脏气恢复,蒋师认为,心衰患者应在夏季的治疗中充分利用季节优势,抓紧病情相对稳定的大好时机,注重补气、补阳,帮助心脏恢复阳气。一方面,由于夏季腠理开泄,出汗较多,“汗为心之液”,汗出较多则伤心气;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气得充,阴液自复。故而蒋师常于夏令三伏,在中药汤剂益气温阳,活血蠲饮调治同时,根据患者体质加用人参,以冀扶阳益阴。一般选用生晒参,气阴两虚者加西洋参,气阳两虚者改用红参。
4 创制心衰调治验方
蒋师在总结和继承已故全国名老中医张伯臾教授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改善心肾阳气互资的心衰验方——坎离煎(2004年起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制剂室完成工艺,改变为“坎离颗粒”)。坎离煎主要由黄芪、熟附子、葶苈子、车前子、三棱、莪术等组成,具有温振心肾阳气和利水、泻肺之功效,适用于绝大多数心衰患者。方中生黄芪味甘性温,“走而不守”,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有类似洋地黄的强心作用[3];熟附子味甘性热,用之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附子中的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很强的正性肌力作用[4]。故蒋师以此二味益气温阳药为君,可以温振心肾阳气、改善阳气互资;而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用此二味为臣,以生化气血而充养阳气;同时,以泻肺蠲饮、活血利水药(葶苈子、车前子、三棱、莪术)为佐,以求祛邪安正、匡护阳气;以养心敛阴药(白芍、麦冬)为使,以助阴平阳秘。诸药合方,使心阳(离火)得振,肾水(坎水)蒸腾,血利水行,而无停饮瘀血之虞。目前其组方、制剂工艺和适应症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且组方经蒋师近30年的临床使用和急性毒理学研究等未发现毒副作用。
5 病案举隅
患某,男性,42岁,2011年3月31日初诊。患者活动气急半年,加重1个月,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间隙性下肢肿2月,朝轻暮重,夜能平卧。外院心超示:左心房(LA)56×85 mm,右心房(RA)52×62 mm,左心室(LV)74 mm,右心室(RV)30 mm,室间隔(IVST)5 mm,左室后壁(LVPW)6 mm,射血分数(EF)29%,少量心包积液,中度肺动脉高压(PASP 65 mmHg)。服速尿、安体舒通、地高辛、万爽力。纳平,便欠实日行。舌淡红,苔薄净,脉细。治拟益气养阴、通阳蠲饮。方予坎离方加减:生黄芪30 g,熟附片10 g(先煎),生白术10 g,茯苓15 g,白芍10 g,麦门冬10 g,葶苈子10 g(包煎),车前子30 g(包煎),猪苓15 g,潞党参10 g,川桂枝6 g,黄连3g,补骨脂10g,六神曲12 g,丹参15 g,黄精12 g,香橼皮10 g,苦参片10 g,炒酸枣仁12 g,大枣6 g,炙甘草3 g。水煎服,每日1剂,共14剂。另生晒参每日5~ 10 g,隔水蒸,早晚空腹服用。2011年4月28日二诊,诉活动气急明显改善,但忙累后症状有反复,无肢肿。复查心超示:LA 43×65 mm,RA 51×39.5 mm,LV 65~ 55 mm,RV 27 mm,IVST 6 mm,LVPW 7 mm,EF 32%。纳平,便软日行。舌淡红,苔少,脉濡细带数,仍拟前法出入。予前方加苦参片至12 g,葶苈子改20 g,补骨脂改为12 g,加山茱萸肉10 g,生龙齿15 g。水煎服,每日1剂,共14剂。2011年5月12日三诊诉症情稳定,活动气急明显改善,活动耐量改善,无肢肿,患者症情平稳,以上方加减服用5月余后复查心超示:LA 45× 52 mm,RA 45×32 mm,LV 67~51 mm,RV 19 mm,IVST 9.8 mm,LVPW 7 mm,EF 47%。心脏较前缩小,射血分数较前有所提高。
[1] 蒋梅先.改善心肾阳气互资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关键[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12):1067-1068.
[2] 蒋梅先.谈谈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中医分期论治[J].中医杂志,2005,4(6):461-462.
[3] 焦雄文,段颖.黄芪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重构影响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3):19.
[4] 阴健.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学苑出版社,1994:394.
R249.8
A
1004-745X(2015)04-0639-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4.025
2014-12-14)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ZYSNXD-CC-HPGC-J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