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衰的经方治疗

2015-01-24栗晓乐谢豪杰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4期
关键词:葶苈子治则气短

栗晓乐 谢豪杰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450053)

中医学中并没有心衰这一病名,按症状中医学将心衰归属于“心悸”“怔忡”“喘证”“心水”“痰饮”“心痹”等范畴。历代医家通过在临床中对心衰病因病机及治疗体会的认识,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心衰治疗方法。笔者通过在临床中对心衰患者的治疗,有如下体会与大家分享。

病因病机

与文献中各大医家的认识一样,笔者认为心衰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即心之气(阳)虚或兼阴虚为本,瘀血水停、痰浊不化为标,并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心气(阳)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血瘀是本病重要的病理环节,内生水湿是本病重要的病理产物和继发性致病因素。心气虚则心动无力,久则心力内乏,乏久必竭,渐积而成,以致心血瘀阻、水饮内停,瘀血、水饮为有形之邪,又可阻碍气血运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心气不足、瘀血内阻、阳虚水泛为本病的基本病机。

辨证治疗

1.稳定期心衰。主症:心慌气短,咳嗽喘促。益气活血利水法对治疗稳定期心衰有明显疗效。辨证治疗分为以下4种证型。

(1)心肺气虚、心血瘀阻。辨证要点:心慌气短,咳嗽喘促,动则加重,面色苍白或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细或结代。治则:益气活血,平喘止咳。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具体方药:人参10g,黄芪30g,肉桂3g,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葶苈子10g,厚朴12g,杏仁12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辨证要点:心慌气短,咳嗽喘促,或见自汗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红少苔或舌质紫暗。治则: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具体方药:人参10g,麦冬12g,五味子12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川芎10g,枳壳10g,牛膝20g,黄芪30g,杏仁12g,紫菀10g,桔梗9g。

(3)肺脾两虚、痰饮阻肺。辨证要点:咳嗽喘促,心慌气短,动则加重,痰多,下肢水肿,舌质淡,苔腻,脉沉细。治则:补肺健脾,化痰祛湿。方药:保元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具体方药:人参15g,黄芪12g,桂枝9g,白术15g,茯苓12g,陈皮12g,法半夏12g,枳壳6g,木香12g,砂仁12g,甘草5g。

(4)心脾阳虚、血瘀水停。辨证要点:心慌气短,咳嗽喘促,下肢水肿明显,倦怠懒言,腹胀,食少,便溏,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脉沉细或细数。治则:温阳健脾,活血利水。方药:参附益心方。具体方药:人参6g,制附子(先煎)10g,桂枝10g,丹参20g,赤芍15g,益母草30g,泽泻15g,猪苓15g,车前子30g,炒葶苈子15g,砂仁15g,大腹皮15g,大枣12g。

2.急性加重期心衰。

(1)心脾肾阳俱虚、水气凌心。辨证要点:心慌气短,咳嗽喘促,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形寒肢冷或冷汗出,双下肢重度水肿,面色苍白或紫暗,脉微细欲绝或脉促。治则:温阳利水,泻肺平喘。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具体方药:人参10g,制附子10g(先煎),茯苓15g,白术20g,白芍15g,猪苓15g,泽泻15g,桂枝9g,车前子30g,葶苈子15g,大枣6枚,炙甘草10g,地龙12g,煅龙骨、牡蛎各15g。

(2)正虚喘脱。辨证要点:喘促甚剧,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少动则喘剧欲绝,烦躁不安,面青唇紫,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水肿,甚至意识模糊,表情淡漠,舌质紫暗,脉细欲绝。治则: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参附龙牡汤合生脉散加减。具体方药:红参10g,制附子10g,煅牡蛎30g,煅龙骨30g,麦冬15g,五味子15g,黄芪30g,炙甘草10g,山萸肉15g,鹿角胶9g。

对临床中遇到的心衰患者,运用以上辨证治疗方案随证加减,每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慢性心衰患者在门诊中定期复诊,明显减少住院次数。

猜你喜欢

葶苈子治则气短
葶苈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揭开气短背后的玄机
葶苈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气短到底短在哪里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北葶苈子炮制前后对H2 O2 诱导的H9c2 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治则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作用
5种炮制方法对南葶苈子脂肪油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小儿湿疹的中医临床治则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