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和汤妇科临床应用举隅

2015-01-24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4期
关键词:白芥子熟地黄压痛

朱 凯

(山西省大同市中医医院,037004)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主治阴疽之方,由熟地黄、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效。笔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方法,用阳和汤治疗多种妇科疾病,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兹举病例如下,以飨同道。

乳腺增生

患者某,女性,38岁,2010年9月10日初诊。

主诉:双乳疼痛2年,加重3个月。近2年常感乳房疼痛,尤以经前为甚,经净后缓解,未予治疗。近3个月疼痛加重,经后不得缓解,伴月经量少,色黑有块,腹痛喜温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检查:双乳外观正常,右乳外上象限触及一3cm×2cm×1cm大小肿块,质韧活动好,有明显压痛。左乳腺散在结节,压痛明显。彩超报告:右乳腺实质回声不均,边界不清,腺体增厚约3cm,乳腺体回声紊乱,呈高低回声相间的海绵样改变,左乳腺伴回声粗糙。B超诊断:双侧乳腺增生。四诊合参,中医诊断为乳癖,辨证为阳虚寒凝,瘀阻乳络。投阳和汤加减:熟地黄10g,麻黄5g,鹿角胶10g,白芥子10g,姜炭2g,生甘草6g,肉桂(后下)3g,柴胡10g,莪术15g,甲珠粉(冲服)5g。以上方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调治3个月,经色、质、量正常,痛经及乳痛悉除,乳房肿块及结节全部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乳腺增生属中医“乳癖”范畴。本病的发生多与肾虚肝郁,气血不畅,脉络失和,痰浊与气血凝结于乳房所致。本例辨证为阳虚,寒痰瘀滞,故用阳和汤温阳散寒,化瘀通滞,加柴胡疏肝解郁,亦为引经药,莪术、甲珠化瘀散结,病证相合,故获良效。

子宫内膜异位症

患者某,40岁,初诊时间2011年2月18日。

主诉:经行腹痛3年。病史:3年前行人工流产术,术后每遇行经则出现腹痛且逐次加重。痛时伴有畏寒肢冷,肛门下坠,腰酸冷痛,恶心呕吐,经色暗红夹有血块,经后症状消失。末次月经2月9日。现经净5d,无明显不适,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内诊:外阴(-);阴道:畅,中等白色分泌物;宫颈:光滑;宫体:后位,饱满,质稍硬,活动好,压痛(-);双侧附件无异常。B超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

综上所述,辨证为阳虚寒凝,瘀阻胞宫。治则:温补肾阳,散寒通络,阳和汤加减:熟地黄15g,肉桂(后下)5g,麻黄3g,鹿角胶(烊化)3g,白芥子10g,姜炭2g,莪术15g,生甘草5g,蒲黄(包煎)10g,五灵脂10g。14剂,水煎,早晚温服。

2011年3月4日二诊:值经前,小腹隐隐作痛,腰微困,舌质淡,苔白,脉沉细。上方加延胡索10g,全蝎5g,蜈蚣2条。7剂,水煎服。

2011年3月15日三诊:自述月经于3月8日 来潮,腹痛明显减轻,经色、量基本正常,未出现肛门坠胀及恶心,呕吐。经净2d,舌质淡红,苔白,脉细。上方去全蝎、蜈蚣,加减出入,继续服药2个月,病遂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血瘕”范畴。本病的病理为肾虚,郁结,肾阳不足,经行感寒,经期同房,经行不净,血行不畅,积于子宫,逆流于子宫之外,蕴结于脉络肌肉之间,形成血瘕,是为本病的主要机理。本患者属阳虚,寒凝,包络不畅,用阳和汤,经前经期加延胡索、全蝎、蜈蚣解痉止痛,平时随症加减,调理4个月而获痊愈。

慢性盆腔炎

患者某,女,37岁,2010年4月2日初诊。

主诉:小腹反复疼痛5年。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小腹痛伴腰困,带下量多,色黄有味。外院诊断为盆腔炎,给予中成药口服,症状缓解。此后每遇劳累、生气旧恙复发,自购中成药,症状缓解停药。如此反复发作5年。近日复因劳累又出现腹痛,自服中成药症状不得缓解,反有加重之势,故来求治。刻下:小腹疼痛,痛引腰部,喜暖畏寒,带下量多,质稀如水,舌质淡,舌下系带瘀滞,舌苔白,脉沉细。

内诊:外阴(-);阴道:畅,白带稀薄。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正常大小,质中,活动好,压痛(+)。附件:右侧呈条索状增粗,压痛(+);左侧呈片状增厚,压痛(+)。彩超提示:盆腔积液。

综合四诊所得,辨证为阳虚寒凝,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拟温阳散寒利湿、活血通络止痛为法,投阳和汤加味:熟地黄10g,麻黄5g,鹿角胶(烊化)10g,白芥子10g,姜炭3g,肉桂(后下)5g,生甘草6g,赤芍10g,木香10g,生薏苡仁15g,茯苓15g,赤小豆10g,独活10g。以上方为基础方,随症加减,调治3个月。B超提示:盆腔、子宫、附件未见异常。查体:两侧附件均无压痛。嘱患者服桂枝茯苓丸善后,随诊1年未复发。

按:慢性盆腔炎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中医古籍无盆腔炎之病名,根据盆腔炎的特点,应属于“带下病”“癥瘕”“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病证范畴。本病多为邪热余毒残留,与冲任之气血相搏结,凝聚不去,日久难愈,耗伤气血,虚实错杂。临床以湿热结聚,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证多见。然本患者病起之初,湿热为主,用清热利湿中成药,收到较好的疗效。此后每次复发,用清热利湿之品,损伤阳气,寒湿内结,形成以寒湿凝滞为主要发病机制之证,故用阳和汤加味,温阳散寒,利湿化痰散结。兹证相投,故获良效。

猜你喜欢

白芥子熟地黄压痛
从白芥子古今外治研究探寻中药“内病外治”机理的新思路
白芥子(李源恒)《人间有味是清欢》《暂放尘心游物外》
熟地黄膏缓解震颤
熟地黄膏缓解震颤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辨证奇闻》中白芥子的运用规律探讨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