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平县中蜂产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5-01-24吴殿军陆超丽吴永茂黄敏

中国蜂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养蜂业蜂场蜜源

吴殿军 陆超丽 吴永茂 黄敏

(1广西昭平县养蜂技术指导站;2广西昭平县畜牧饲料与草地监理站,昭平546800)

昭平县中蜂产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吴殿军1陆超丽1吴永茂2黄敏2

(1广西昭平县养蜂技术指导站;2广西昭平县畜牧饲料与草地监理站,昭平546800)

昭平县位于广西东部,隶属贺州市。地处南岭南延余脉,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群山环绕,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先后获得“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和“中国长寿之乡”等荣誉称号。昭平县养蜂历史悠久。2011年以来,该县以实施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中蜂养殖示范县项目为契机,推广应用项目配套技术,着力解决中蜂生产上的技术瓶颈,采取政策扶持、典型引导、加强服务、项目推动等措施,中蜂业已发展成为该县养殖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山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自然气候特点及经济概况

县域总土面积3273 km2,其中山地面积约19.8万hm2、耕地面积约1.4万hm2(其中水田1.2万hm2),水面积约1.1万hm2。境内山脉属五岭南延余脉,海拔500至800m低山是境内主要的地貌类型,面积1047 km2,占总面积32%,多分布在西北部和东南部;500m以下的丘陵主要分布在县南部桂江两岸的乡镇,面积880 km2,占总面积27%;洼地和盆地是境内主要农耕区。

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中的南亚热带气候类型,地形复杂,形成夏长冬短,水热同步,冬干春湿,冬有霜雪的山区气候特点。年降雨量在1600~2000mm之间,是广西的多雨和暴雨中心之一。年平均日照时数151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4%,太阳幅射总量97751.6卡/cm2,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年平均气温19.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9℃,极端气温最高39.4℃,最低-2.6℃。盛行东北风和南风,西风较少。

河流星罗棋布,大小河流200条,绝大部分为桂江水系。桂江是全县最大的河流,境内河段103 km,有一级支流85条,二、三级支流112条,全县河流总长1624 km,多年平均径流量173亿m3,地表水径流量29.94亿m3,可利用水量14.98亿m3。

昭平县属典型的山区县,现辖12个乡镇,152个行政村,3517个村民小组,全县共有9.97万户,其中农业户数为9.01万户,总人口42.6万,其中农业人口38.2万,占89.67%,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2014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56.47亿元、财政收入3.12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998元。农业总产值28.78亿元,水产畜牧业总产值9.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05%,水产畜牧业总量在贺州市排在较后位置。由于受地理、历史、社会、交通、技术人才等众多因素的制约,昭平县经济发展总体滞后。

二、中蜂产业现状

昭平自然气候优越,森林覆盖率高,植被完整,植物品种丰富,拥有山乌桕、鹅掌柴、茶叶等多种可生产商品蜜的优势蜜源,具有发展中蜂养殖诸多有利条件。县域内全部为本土中华蜜蜂,没有种间竞争,全县中蜂种群数量大,野生中蜂蕴藏量极为丰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本土植物与中蜂已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生态习性。蜂产品主要是蜂蜜、蜂蜡。鸭脚木蜜是该县主要的天然蜂蜜产品,具有浓度高、易结晶、保质期长、生态环保等特点,备受消费者青睐,六、七十年代曾是该县重要的外贸出口产品之一。

1959年,当时县政府专门派出畜牧兽医专业干部赴江西省种蜂场参加新法养蜂学习班,此后在养蜂户中推广应用人工巢础、活框养蜂等新技术,使该县养蜂技术水平得以逐步提高。2002年该县中蜂群数首次突破3万群,活框养蜂普及率100%,自此该县中蜂生产连续保持持续、稳定发展。据2014年底统计,全县养蜂户2060余户,其中饲养蜂群50群以上约550多户,蜂群总数达4.5万群,天然蜂蜜产量约515吨,产值达3100多万元。现有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3家,蜂产品加工经营企业2家。

当前,制约中蜂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可利用蜜源面积和效益呈下降趋势

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耕作方式改变、荒山荒坡承包开发等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程度破坏,导致主要野生蜜源植物群落、植株数量包括人工种植蜜源面积逐年减少。如“十五”以来,该县实施南方速生丰产林工程,截至2008年,新造尾叶桉22.5万hm2。根据对尾叶桉种植前后林地植被变化的样地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原有林地植被种类组成和数量出现物种消失、灌木层种数减少、有毒有害物种侵入等明显的生态负面影响,这显然是对蜜源的破坏。人工种植蜜源也是逐年下降,2014年绿肥种植面积约2万亩,比最高年份13万亩减少11万亩;玉米播种面积约1.3万亩,比最高年份4万亩减少1/3。蜜源植物种类和面积的减少,对保持养蜂生产发展造成直接冲击,直接影响了养蜂经济效益,一些传统定地蜂场不得不减少蜂群数量、被迫转地,甚至放弃养蜂。

2.养蜂业缺乏政策支持,发展后劲不足

养蜂业较少享受政策扶持,社会化服务不完善,基层专业养蜂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服务无法满足生产发展需要。多数蜂场经营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经验阶段,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与现代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要求差距较大。

3.养蜂业后继乏人,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创业和选择职业的机会大大增加,收入也在不断地提高。在远离城市、条件艰苦、相对闭塞且收入难以保证的山区养蜂,对年轻人来说没有多大吸引力。因而,养蜂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后继乏人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中蜂产业发展对策

为响应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昭平县坚持“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明确“生态昭平、长寿茶乡、养生之都”发展思路。在全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十三五”期间,该县中蜂产业发展定位是“促生态、保发展、增效益”,充分发挥本土中蜂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促进生态发展、农业增产的巨大作用,转变生产方式,合理开发中蜂资源,在蜜源集中连片的地区,重点扶持建设一批适度规模经营、技术基础较好、发展优势明显、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保障中蜂产业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全县中蜂群数达到10万群,蜂蜜产量达2000吨,蜂业产值超亿元,中蜂规模养殖户养蜂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养蜂生产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力争把昭平县建设成为广西中蜂养殖强县。

1.建立人工种植蜜源基地,提升养蜂承载能力

蜜源是中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加大野生蜜源植物资源保护力度的同时,选择适应当地种植的鸭脚木等优势蜜源品种,建立稳定的与蜂群发展相适应的人工种植优势蜜源基地,满足规模养蜂场蜂群所需蜜源,从根本上解决外界蜜源不足,养蜂业靠天吃饭,蜂群超载,蜂农收入不稳定的问题。下一步,在定地蜂场周边建立人工种植蜜源基地,主要选择种植具有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利用时间长、能够形成优质蜂产品等特点的鸭脚木(八叶五加、鹅掌柴)、枇杷、茶叶等优势蜜源,增加蜜源有效面积与密度,实行蜜源与蜂群相配套,协调发展。目前,该县已经开始进行鸭脚木蜜源人工育苗、种植示范。计划“十三五”期间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在适度规模经营蜂场周边1000米范围内,配套建立起与蜂群相适应的人工蜜源基地。

2.发展适度规模中蜂养殖,推动中蜂产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养蜂业作为昭平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家庭蜂场具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是养蜂业没有土地产权、经营权羁绊;二是养蜂业准入门槛低,场地、养殖技术、蜂机具要求不算很高,发展适度规模蜂场,既坚持了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家庭经营低、小、散问题,促进养蜂业增效、增收,激发蜂农积极性,释放养蜂业的潜力;三是昭平自然气候优越、养蜂资源丰富,产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明显,具备发展家庭蜂场的的基础和条件。发展家庭蜂场,关键是依托资源禀赋,合理确定家庭蜂场规模和发展目标。笔者认为昭平应发展以定地为主、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蜂场,一般按2~3个家庭成员,人均管理约150群,正常年景下,收入稳定达到人均5万元左右,这样,为直接参与蜂场经营的农民提供较高而稳定的收入来源,解决就业出路问题,吸引更多年轻人留在家乡发展特色中蜂产业。同时,通过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开展标准化生产。指导和扶持养蜂企业、养殖专业户建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促进养蜂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转变,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家庭蜂场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建立中蜂资源保护区,加强本土中蜂资源保护与利用

昭平境内蜂种全部为本土中蜂,具有重要生态和保护中蜂遗传基因多样性的价值。但长期以来,昭平本土中蜂的保护与利用仅停留在自发的生产利用过程当中,缺乏管理、保护和利用措施,迫切需要建立昭平本土中蜂资源保护区,为今后研究、扩繁提供丰富的种源基础,同时积极开发本土中蜂产品,大幅度提高中蜂养殖的经济效益:一是开展本土中蜂资源调查与研究。对昭平本地中蜂分布、生境、生产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二是争取建立中蜂保护区,在中蜂保护核心区设立保种场,禁止一切外来蜜蜂进境,确保中蜂保护核心区内的本土中蜂的遗传结构不被外来中蜂混杂,使昭平中蜂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保持本土化;三是通过选育技术,在适合境内环境特点的本土中蜂基础上,科学地选育强群高产抗病的本土中蜂,提高其生产性能,扩大昭平中蜂种群数量。

4.实施蜂产品品牌战略,切实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从当地资源条件和特点出发,结合天然蜂蜜产品生产现状和发展需要,制定和实施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品牌培育发展规划:一是加强蜂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培育名、优、特产品;二是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促进蜂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奖励政策,加大对蜂产品品牌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品牌建设项目资金,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农产品品牌创建活动;三是重点培育、引导和集中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蜂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原生态、绿色健康本地蜂产品品牌,调整产品定位,开发特色旅游、长寿食品。

吴殿军(1963-),男,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蜂业管理工作,E-mail:wdj6363@163.com。

猜你喜欢

养蜂业蜂场蜜源
林下拓蜜源 蜂业上台阶
鄂西武陵山区五峰县及周边主要木本蜜源植物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策略
邢台县蜂群南繁培育工作启动
污水源是春季爬蜂的元凶
春季蜜源失收 转地放蜂步履艰难
指示蜜源的导蜜鸟
有计划安排蜂场确保稳产稳收
对绍兴市柯桥区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蜜蜂采花蜜
农户家庭养蜂生产行为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