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在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中的运用*
2015-01-24张彩霞朱劲松
张彩霞,朱劲松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综 述·
中医外治法在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中的运用*
张彩霞,朱劲松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从针灸、外敷、推拿及其他疗法方面,阐述了中医外治法在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中的运用情况。中医外治法在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且具体操作缺乏规范化。因此,有必要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中医外治法在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机制,并规范治疗方案,更好的发挥中医外治法的优势。
中医外治;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治疗
腹部手术患者因术中麻醉、手术创伤、牵拉等刺激,加之腹腔开放、术后镇痛[1]、卧床,术后常发生肠麻痹,甚至肠粘连、肠梗阻,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延迟等。中医学认为术后腹胀的病机在于气血壅滞,阴阳失调,脾虚气滞,胃肠积热,并在此基础上出现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进而引起腹胀的发生[2]。近年来,许多医者运用中医外治在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中医外治法是一种运用药物或某种治疗操作,直接施于病变部位或患者机体外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外治法相关药物主要通过皮肤透入、黏膜吸收及经络传导等途径吸收入体内。中医外治法方法繁多,源远流长, 疗效独到。方法包括针灸、外敷、推拿、灌肠、足浴及耳穴疗法等。笔者查阅相关文献,现就近年中医外治法在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运用阐述如下。
1 针 灸
1.1 针 刺
针刺运用经络学说,对腹部术后患者根据其症状辨证论治,在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有独到的疗效,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对胃肠电生理、胃肠激素、胃肠液分泌及血流等多方面的调节,从而调节胃肠道的功能。综观近几年国内外的文献,目前研究最多、最为广泛的穴位是足三里、内关二穴。中医学认为: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大穴,针刺足三里可调理胃肠气机,调和气血[3],健脾和胃,益气升清,降逆化浊,通调肠腑[4];针刺足三里或内关穴不仅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还能防治术后胃肠痉挛性疼痛[5]。林鸿国等[6]对妇科术后患者取穴(漏谷、足临泣、三阴交、肺俞、膈俞、脾俞等)针刺,结果显示:治疗后72 h胃肠功能恢复者可达90%,说明针刺在妇科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方面确有一定的疗效。内关为手厥阴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针刺内关穴对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减轻症状有很好的疗效,是国外运用针刺治疗术后恶心呕吐的重点穴位之一[7]。
1.2 灸 法
艾灸具有通经络、理气血的功效。艾灸神厥穴可起到疏通脏腑经脉,下气降逆,扶正而固本的作用,从而使脾胃健运, 六腑得畅,最终达到促进胃肠蠕动之目的。神厥穴表层薄弱而敏感, 故艾灸神厥穴可有效防治术后腹胀。罗三娇等[8]采用术后早日下床活动,辅以艾灸神厥穴的相关临床研究显示:治疗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与肛门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
1.3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与针刺机制相同,是改良后的一种针刺方法。将羊肠线埋入相应穴位区域,羊肠线在组织内软化、分解、吸收的过程中就可对机体产生长期的刺激作用,克服了单纯针刺作用时间短、疗效难以巩固的缺点[9]。赵力军等[10]在术后取天枢(双)、气海、水道(左)、建里、足三里(双)、大肠俞(双),把000号羊肠线剪成2 cm长的线段,浸泡于生理盐水中5 min,使之软化后埋入所选穴位,研究结果显示,穴位埋线有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
2 外 敷
中医外敷法是利用药物经皮肤渗透入经脉,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促进术后肠蠕动,从而起到内病外治的功效。临床实践中运用较多的外敷疗法是中药敷脐及热敷下腹部。脐疗是外治用药途径的精髓所在,治法独特,方法简便,施行安全,疗效可靠[11]。脐为神阙穴,内连十一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传输上下、调治百病的作用,故中医学有“脐通百脉”之说。脐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且肚脐下无脂肪组织,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从而达到调节气血经脉的目的。此外,中药热敷下腹部可疏通脏腑经脉,暖肾温脾,活血化瘀,疏导肠腹气机,改善消化道血液循环,促进肠蠕动,有利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及胃肠道积气排出。热敷还使血管扩张,有利于药物渗透至肠腔,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外敷时常选用一些辛辣、芳香、气味较浓的窜透性药物,多能透皮吸收,使药效直达病所。现代研究[12]证明:芳香中药所含挥发油成分,经离体和动物实验证实具有渗透作用。外敷药剂通常有单药和复方制剂两种。
2.1 单味中药
临床运用最多的单味中药为吴茱萸。吴茱萸辛温而苦,芳香而燥,《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陈颐等[13]对125例经阴式、腹式、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给予吴茱萸250 g加250 g粗盐炒热后外敷下腹部,结果表明,吴茱萸加粗盐热敷能有效缩短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肛门排便、排气时间,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仉玮等[14]研究发现:吴茱萸热敷法对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外,黄翠琼等[15]运用小茴香250 g加热后热熨腹部中脘、神阙、天枢穴处,1次20 min,1 d 2次,至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停用,结果显示,小茴香热熨能有效缓解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缩短肛门排气时间。
2.2 复方制剂
复方制剂的选择多以行气导滞、活血化瘀为主。宋春辉等[16]用中药(枳实、莪术、丁香、肉桂、高良姜、苏合香)等共研末,用适量黄酒调成糊状,敷于腹部术后1 h的患者神阙穴48 h,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组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较对照组分别提前了5 h、6 h,其中以妇产科手术后患者明显,提前了11.8 h,说明中药外敷神阙穴能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何静[17]报道51例经腹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白术、黄芪、红景天、肉桂、高良姜、玫瑰花、莪术、苏合香等)共研末,取黄酒适量调成糊状,贴敷于术后1 h内患者神阙穴72 h,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6%(P<0.05),说明中药敷脐疗法能缓解术后局部及全身症状、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更有利于手术后机体的康复。
3 推拿按摩
按摩是一种使用十分广泛的物理疗法,其操作简单,可疏通经络气血。有研究指出,术后足三里按摩能促进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提前,且术后腹胀、腹痛症状缓解[18-19]。张秀范等[20]对腹部术后腹胀患者取穴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等进行推拿,以调和气血、疏理气机、调整胃肠功能, 有效率为94.4%。刘素琴[21]报道对腹部术后胃瘫患者采用捏脊、按摩背部和腹部腧穴,所产生的良性刺激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一般治疗(P<0.05)。走罐法是近代发展起来的罐疗法的一种,它集温灸、拔罐、刮痧、按摩和药物疗法的功效于一体,能增加气血循行、调节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功能、调整胃肠道激素分泌,从而促进胃蠕动。徐福等[22]报道足太阳膀胱经走罐疗法能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蠕动,所观察的6例患者腹部术后10~24 h恢复胃动力。
4 其他外治法
4.1 灌 肠
采用灌肠疗法, 源于吴师机《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之说[23]。灌肠解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便于吸收,药物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明显促进了胃肠蠕动,清除肠内毒物, 减少毒素吸收,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李广等[24]对腹部手术后患者在接受基本治疗的同时,于术后12 h予黄龙汤加味(大黄9 g,厚朴10 g,枳实10 g,人参6 g,当归9 g,桃仁9 g,赤芍12 g,甘草3 g,芒硝9 g)保留灌肠,结果显示,治疗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方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汪惠卿[25]等对妇科术后2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制剂通腑泻热灌肠合剂(党参30 g,黄芪30 g,大黄30 g,厚朴30 g,枳实30 g,瓜蒌30 g,白术30 g,当归20 g,茯苓20 g,白芍20 g,香附20 g,延胡索20 g,川楝子20 g,莱菔子20 g,阿胶10 g,附子10 g,红参10 g,芒硝10 g,乳香10 g,没药10 g,甘草30 g)进行灌肠, 17例患者完全治愈,治愈率达77.3%;3例(13.6%)患者好转,有效率达90.9%。葛洪霞等[26]以大承气汤为基础,结合临床经验组方(大黄10 g,芒硝5 g,厚朴15 g,枳实15 g,当归15 g,赤芍15 g,乌药10 g),煎制成150 mL的汤剂,将其分次注入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肠内营养管内,观察到实验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术后第1~3天胃液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此方法能够显著促进食管癌术后患者胃肠动力恢复。
4.2 足 浴
温水浴足可使足部的各穴位受到温湿热刺激,使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从而促进胃肠蠕动。另外,于足底反射区运用熨治疗法,可使足心部反射区受到热、滚、摩擦的刺激,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促使肛门排气时间提前[27]。余建芬等[28]对妇科腹部术后患者在术后6 h给予中药(当归10 g,陈皮10 g、赤药10 g、白芍10 g、丹参10 g,红花 10 g、桂枝10 g、川芎10 g)足浴及足底按摩,能够明显促进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许莹莹等[29]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采用温水足浴,结果显示,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并且术后腹胀程度明显减轻。
4.3 耳穴疗法
郑红霞[30]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于术后4 h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同时按摩耳穴5~10 min, 每2小时1次,观察至有排气止, 结果显示,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后排气时间,说明耳穴贴压在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有一定疗效。郭先义等[31]对妇科术后腹胀患者于术后12 h开始用王不留行籽压耳穴(取大肠穴、小肠穴、交感穴、内分泌穴、三焦穴), 10 min按压1次,至排气、腹胀逐渐缓解, 有效率达93%。
5 小 结
胃肠功能紊乱是腹部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由于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之前禁食,不能口服药物,因此外治疗法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外治疗法的方法较多,研究也很多,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一定局限,有很多不足之处:①临床研究中大部分关注术后排气时间,对于影响胃肠功能恢复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范围和手术部位等研究较少;②大部分研究重视个人临床实践,甚至经验总结,缺乏严谨的机制研究,疗效重复性差;③外治的方式种类繁多, 缺乏规范化。因此,尚有待于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来研究中医外治法在腹部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中的机制, 并规范治疗方案,发挥中医外治法在腹部术后患者不宜口服药物情况下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特殊优势,更好地服务患者,为患者解除痛苦。
[1]赵同刚,牟洁,孙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2(2):149-152.
[2]姜利英.中西医结合对急诊剖腹产术后胃肠急性不良情况发生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804.
[3]张力,伍松合,黄小明,等.电针足三里和内关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作用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1,24(4):36-37.
[4]王昆华,侯宗立.针刺疗法在腹部外科手术术后的临床应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7(19):2082.
[5]汪永坚,唐娅琴,郑爱玲,等.穴位按压促进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0):583.
[6]林鸿国,陈志强,黄学阳.中医外治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16(11):59
[7]陈敏,李胜涛,郑晖,等.针灸治疗术后恶心呕吐的国外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7):112-114.
[8]罗三娇,尹菊兰.艾灸神厥穴预防腹部手术后腹胀效果观察[J]. 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15(6):40.
[9]汪红根,沈玉明.穴位埋线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5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1,11(6):41.
[10]赵力军,赵迎新,齐倩,等.穴位埋线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医外治杂志,2009,19( 5):34-35.
[11]贺振泉,张进,陈文华,等.脐疗机制新解[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8):2099-2100.
[12]左明焕,孙韬,姜敏.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31例[J].世界中医药,2011,6(2):124-125.
[13]陈颐,朱敏,黄建玲.中医外治法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13):2016-2018.
[14]仉玮,郑燕生,陈志强,等.吴茱萸热敷法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3):225.
[15]黄翠琼.小茴香对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泵患者胃肠反应的影响[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5( 5):462-463.
[16]宋春辉,李桂,崔树星等.中药敷脐疗法对经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T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 (1):5-6.
[17]何静.中药敷脐治疗经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51例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09,31(18):2497-2498.
[18]邵乐文,俞小玲.择时选穴按摩对胃肠道术后肠蠕动恢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75-753.
[19]彭秀晴,郭明珂,王红欣,等.心理诱导联合足三里按摩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1):2614-2615.
[20]张秀范,张建阁.推拿治疗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53例[J]. 国医论坛, 2003,8(6):25.
[21]刘素琴.捏脊与按摩促进腹部术后胃瘫病人康复效果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7):49-50.
[22]徐福,陈巧玲.走罐疗法治疗胃瘫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4):422.
[23]吴师机.理瀹骈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
[24]李广,李明广,于西平,等.黄龙汤加味保留灌肠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0,32(3):372.
[25]汪惠卿,张秋芬.中药灌肠治疗妇科手术术后粘连性肠梗阻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12-113.
[26]葛红霞,许翠萍,罗景玉.攻里通下法防治食管癌术后患者胃肠动力低下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7):884-887.
[27]吴义琴,黄惠清,林韶娇.足底熨治疗法对腹部术后患者肛门排气时间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2,16(4):192-193.
[28]余建芬,卢惠珍,汤月萍.中药足浴对妇科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体温恢复的疗效探讨[J]. 现代护理,2006,12(10):961-962.
[29]许莹莹,戴慧玲,范文静.温水足浴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腹胀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10):2681.
[30]郑红霞.耳穴贴压促进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排气的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08,6(4):340-341.
[31]郭先义,赵青修.耳穴压豆治疗妇科术后腹胀100例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2002,20(2):28.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5)01-0071-03
R244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1.34
朱劲松,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hujs68@163.com
甘肃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145RJZA072)
201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