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检查在前纵隔肿瘤中的应用

2015-01-24李骞昊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0期
关键词:畸胎瘤胸骨心包

李骞昊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深圳 518001)

CT检查在前纵隔肿瘤中的应用

李骞昊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深圳 518001)

目的 总结分析前纵隔肿瘤的CT图像特征,探讨CT在前纵隔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0例前纵隔肿瘤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及密度,与周围脏器毗邻关系及强化方式等,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胸骨后甲状腺3例,畸胎瘤8例,淋巴瘤2例,胸腺瘤5例,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3例,侵袭性胸腺瘤2例,误诊2例。结论 前纵隔肿瘤具有典型的CT图像特点及强化方式,而且可以较直观的了解肿瘤对周围脏器浸润情况,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前纵隔肿瘤;CT;临床应用

纵隔是胸腔的一部分,位于胸腔中部,其前方是胸骨,后面是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临床上将纵隔分上、中、下纵隔,前、中、后纵隔。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等许多重要器官均位于纵隔内。纵隔为软组织结构,病变较多,定位定性诊断较困难,因此在影像学检查中,首先要明确肿块的位置是位于哪个纵隔。随着CT技术的发展,CT检查在前纵隔定位定性诊断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前纵隔肿瘤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6~54岁。患者多以胸闷、发热、咳嗽、消瘦及全身乏力等临床症状就诊,其中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在单位体检时发现纵隔异常就诊。

1.2检查方法:采用飞利浦128排螺旋CT,对患者胸部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80~120 kV,管电流100~200 mA,层厚10 mm,层距10 mm,对肿瘤部位进行3~5 mm薄层扫描。增强时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1.0~2.0 mL/s流速注射对比剂欧乃派克(300 mg/mL),生理盐水15~20 mL。对图像后处理,并进行三维重建,重点观察肿瘤的位置、密度、形态、与周围组织的位置关系及是否有远处脏器转移。

2 结 果

本组20例,经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发现胸骨后甲状腺3例,畸胎瘤8例,淋巴瘤2例,胸腺瘤5例,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3例,侵袭性胸腺瘤2例,2例误诊。

3 讨 论

3.1临床特点:多数常见的肿瘤在纵隔里有其好发部位,前纵隔常见的肿瘤有胸骨后甲状腺肿、胸腺瘤和畸胎瘤,淋巴瘤前纵隔亦可见。中纵隔有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和心包囊肿。后纵隔常见为神经源性肿瘤。患者可表现为胸痛、胸闷、消瘦乏力等症状,部分可有眼睑水肿、重症肌无力表现。本文主要探讨前纵隔肿瘤。本组病例中,2例由于肿瘤较小,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于单位体检时偶然发现而就诊。前纵隔肿瘤的病因较多,临床上并不都需要手术,如甲状腺肿块、囊肿性病变、主动脉瘤等,因此要注意良恶性的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或贻误手术时机。

3.2前纵隔肿瘤的CT表现

3.2.1胸骨后甲状腺肿:胸骨后甲状腺肿多位于胸廓入口下方,胸内气管周围,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分叶状肿物,病灶密度不均匀,可有囊性变、坏死和钙化。平扫和增强后表现为不均匀性强化,比邻近肌肉组织强化明显,增强后CT值可达120 Hu以上。本组的3例患者均为男性,病变均与颈部相连,有气管压迫的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CT上对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良、恶性不易区分,当肿块向外侵犯或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时,要警惕恶性的可能。

3.2.2胸腺瘤: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在组织切片上较难区分良性和恶性,常依据肿瘤是否侵犯到胸膜包膜,而将其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1]。非侵袭性胸腺瘤多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整,向一侧突出,部分可伴钙化。当肿块有出血、液化和坏死时,内部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侵袭性胸腺瘤内部密度不均匀、边缘毛糙,轮廓不规则,多伴有钙化,当侵犯纵隔内器官时,与邻近器官界限模糊不清。胸膜增厚,可有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症状,侵犯胸椎时,椎体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虫蚀样骨质破坏和缺损。CT检查对确定侵犯范围有重要价值,观察肿瘤病变的侵袭范围和邻近器官的关系有特殊的作用[2]。临床上胸腺瘤与重症肌无力有明显关系,35%~40%的胸腺瘤患者有重症肌无力,10%~15%重症肌无力患者有胸腺瘤[3]。

3.2.3畸胎瘤:畸胎瘤是仅次于神经源性肿瘤和胸腺瘤的纵隔肿瘤,其CT表现多种多样,常表现为边缘清晰,多房囊性或囊实性包块,囊内可有分隔,囊壁可有钙化,囊内可有水样密度、脂肪密度、骨骼和牙齿影像。增强扫描后囊性成分多无明显强化,实性成分及周边呈不均匀强化,CT值可达75~95 Hu。囊性畸胎瘤要与淋巴管瘤相鉴别,后者为淋巴管或囊状淋巴间隙的淋巴系统肿瘤样先天性畸形,多位于上或前纵隔,一般为良性,恶性的极少,CT值呈水样密度,内可含蛋白成分,囊内可有分隔,偶可见钙化,此时不易与畸胎瘤鉴别。

3.2.4淋巴瘤:淋巴瘤是淋巴网状系统的全身性淋巴过度增生性疾病,分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X线多表现为前纵隔增宽,CT上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多易累及血管前和气管旁,部分融合成团,边界清楚或模糊,也可直接侵犯肺或胸壁。增大淋巴结可包绕大血管,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增强扫描后呈轻度强化,CT值45~76 Hu,部分伴无强化的坏死和液化成分。淋巴瘤对化疗和放射治疗很敏感,可于短期内明显缩小或完全消失,CT检查能了解淋巴瘤的胸内分布情况,对纵隔内的肺动脉、上腔静脉和大支气管的压迫情况,同时也有助于判断治疗后的疗效,所以CT检查是淋巴瘤定位定性、分期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检查方法。

3.2.5心包囊肿:心包囊肿多为先天性疾病,为体腔发育过程中变异所形成,少数为急性心包炎后经多年逐渐形成。CT扫描为含液的薄壁囊肿,边缘光滑,很少发生钙化。较大的心包囊肿,改变体位后形态可有明显改变,但其边缘与心影密切相连,可以与心包积液鉴别。

前纵隔肿瘤发病率较高,临床上比较常见,其检出主要依靠X线和CT。早期的纵隔肿瘤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因CT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高且无创伤性,三维成像能很好的分辨肿物与周围脏器的位置关系,增强扫描后能判断肿瘤的血供及远处脏器的转移情况,在前纵隔肿瘤良、恶性诊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1] 刘海聪,陈祥生.胸腺瘤的外科手术治疗[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6,10(1):67-69.

[2] 吴恩惠.影像诊断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2.

[3] 陈启航.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61-562.

R734.5

B

1671-8194(2015)30-0056-02

猜你喜欢

畸胎瘤胸骨心包
胸骨柄体脱位一例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成人心脏手术胸骨正中入路术后胸骨闭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板型胸骨固定系统与爪型胸骨固定系统在心脏手术中胸骨固定中应用效果比较
完全性心包缺如一例并文献复习
什么是畸胎瘤?
心包穿刺的诊断及治疗
胸骨结扎带固定胸骨在成人前正中切口心脏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备孕查出畸胎瘤 是怀了怪胎吗
备孕查出畸胎瘤,是怀了“怪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