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2015-01-24张春红张新亚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泻法痉挛性中风病

杜 蓉,张春红,张新亚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指由中风(脑卒中)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使脊髓水平的中枢反射从抑制状态解放,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产生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腱反射亢进并伴有随意运动障碍。尽早解决中风后痉挛问题,对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院采用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 例患者均为我院针灸病房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病人,男性96 例,女性24 例,年龄最小40 岁,最大80岁,病程最短15 天,最长6 个月。经头颅CT 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 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风病(脑梗死)中、西医诊断标准和肌张力增高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15 天≤病程<180 天;③年龄在40 ~80 岁,且头颅CT 或MRI 诊断为脑梗塞,神志清楚者;④能配合治疗、检查。

1.4 排除标准

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②中风病有意识障碍及病情不稳定者;③颅内异常血管网症、合并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等;④合并有肝(ALT、AST 超过正常值上限的50%)、肾(BUN 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0%,Cr 超出正常值上限范围)、造血系统及代谢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者及痴呆患者;⑤怀疑或确有酒精、药物滥用病史,或者根据研究者的判断,具有降低入组可能性或使入组复杂化的其它病变或情况,如工作环境经常变动,生活环境不稳定等易造成失访的情况;⑥有出血倾向者;⑦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⑧4 周内使用过已知对主要脏器有损害的药物者;⑨病人不能合作,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或1 个月内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2 治疗方法

2.1 选穴方法

主穴:内关(双侧)、水沟(针刺3 天后改为印堂)、三阴交(患侧);辅穴:极泉、委中、尺泽(均患侧);配穴:风池、天柱、完骨(双侧);上肢痉挛性瘫痪:肩髃、合谷、八邪(均患侧);下肢痉挛性瘫痪:阳陵泉、丘墟透照海(均患侧)。

2.2 操作方法

让患者仰卧位,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 ~1 寸,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 min;水沟,在鼻中隔下向上斜刺0.3 寸,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或印堂向鼻根斜刺,进针0.3 ~0.5 寸,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1 ~1.5 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 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 寸,避开腋毛,直刺1 ~1.5 寸,用提插泻法;尺泽,屈肘成120°,直刺l 寸,用提插泻法;委中,仰卧直腿抬高,直刺0.5 ~1 寸,施提插泻法;双侧风池、完骨、天柱,针向结喉,针1 ~1.5 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手法1 min;肩髃,向下斜刺1.5 ~2 寸,提插法,使针感缓慢下传到合谷穴处,同时缓慢外展上肢,使痉挛的上肢变软,施手法1 min;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 ~1.5寸,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八邪,直刺0.5 ~1 寸,提插法,使针感传导到各手指末端,手指自然伸展为度;阳陵泉,沿皮肤呈45°向下斜刺2 ~2.5 寸,使针感缓慢传导到足小趾处;丘墟透照海,进针向照海部位透刺,透刺应缓慢前进,从踝关节的诸骨缝隙间逐渐透过,进针为2 ~2.5 寸,以照海穴部位见针尖蠕动即可,施用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30 s,手法结束后,将针体提出1 ~1.5 寸,留针30 min。

2.3 疗程

每日针1 次,得气后留针30 min,共治疗28 天。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根据修订的Ashworth 量表评级法评定痉挛程度,0 级:肌张力不增加;1 级:肌张力轻微增加;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2 级:肌张力中度增加;3 级:肌张力重度增加;4 级:肌张力极度增加。

根据修订的ADL-Barthel 指数分级法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活动项目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便及小便控制、上厕所、床椅转移,分为独立、需部分帮助、需极大帮助、完全不能4 个等级,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

3.2 疗效评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标准:采用修订的Ashworth 量表评级法评定痉挛程度。根据治疗前后的痉挛级别,以治疗后痉挛级别下降2 级或2 级以上为显效;治疗后痉挛级别下降1 级的为有效;没有改变的为无效。②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修订的ADL- Barthel 指数分级法,得分高者日常生活能力好,得分低者日常生活能力差。

3.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以SPSS19.0 软件进行,计量资料描述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配对t 检验,以P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共纳入观察120 例患者,根据上述临床疗效标准评定痉挛程度的改善情况,其中显效33 例,占27.5%;有 效67 例,占55. 83%;无 效20 例,占16.67%;总有效率达83.33%。

同时对120 例患者治疗前后修订的ADL-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统计学比较,治疗前为30.92 ±16.26,治疗后为49.17 ±17.76,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且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4 讨论

在中风病稳定期及恢复期,痰浊瘀血未清,脑神未复,此时病机多转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痰瘀痹阻经络[1],因此患者肢体出现痉挛(阴急阳缓)。中医传统针刺治疗原则为“疏通经络”,从少阳、太阳、督脉、阳维、阴维论治。我院石学敏教授提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确立了中风病的治疗法则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在取穴上改变了传统配穴原则,而以阴经穴、督脉穴为主。将中风急性期治疗与偏瘫痉挛的治疗统一起来[2-3]。

石学敏教授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中选用内关、水沟、印堂、三阴交为主穴,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风池、天柱、完骨、肩髃、合谷、八邪、阳陵泉、丘墟透照海为配穴用以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不仅有丰富的传统中医理论依据,大量现代研究也表明其具备复杂的内在机制。

传统针灸理论认为,内关为心包经络穴,针刺内关可通过心主血脉的功能实现对元神的调节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证明针刺内关穴不但能加速新血管形成[4],还可解除缺血早期的微血管痉挛[5],从而增加微循环的血流量,改善缺血区脑微循环的灌注状态。另有研究指出[6],针刺内关穴可激活包括前额叶、扣带回、小脑在内的脑区,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故把内关穴作为“醒脑开窍”针刺法中优先针刺的主穴。水沟、印堂取之可调督脉、醒脑开窍,且能通调十二经脉之气,使阴阳协调、气机畅达。临床试验证明[7]刺激印堂可引起大脑功能区网状系统的改变。三阴交有益肾生髓之效,髓海有余可促进脑的生理功能的恢复。现代研究则表明[8]刺激三阴交可引起多个与运动相关脑区的葡萄糖代谢增加,激活脑功能,该穴位有良好的运动相关性,可能是针刺该穴治疗下肢痿痹的中枢基础。《铜人腧穴针灸图注》指出“极泉治四肢不收”有醒神导气、疏通三阴、三阳经气之功。根据上肢痉挛时,屈肌拘紧,伸肌肌力相对不足(阴急阳缓),针极泉从手三阴之经激发手之阳经的阳气,以扶阳抑阴,引发手指伸展,增强伸肌力量。现代医学认为[9],极泉穴下有臂丛神经主干通过,刺激可疏通经脉,使上肢肌肉得以濡养,兴奋臂丛神经,促使运动神经元修复。尺泽在肘中,上肢肌痉挛发生最严重的部位为肘关节正中,故针之可舒筋活络,治疗经筋循行所过处出现的痉挛和强滞。尺泽结合极泉及内关,有缓解上肢痉挛、疏通气血、解痉止痛的作用[10]。针刺委中可激活多个特异脑区功能,并引起小脑对多种神经行为的调节性反应,诱发中央前回的功能活动抑制,与治疗痉挛性瘫痪有关[11]。风池、天柱、完骨等为石学敏教授“醒脑开窍”针刺法体系中的经典配穴,具有醒神机、通关窍、调气血、补脑髓的功效。肩髃是治疗肩臂顽麻之要穴,适用于中风病的各个阶段。合谷针向三间能调整脏腑生理,调节手阳明之经络,但凡患手僵硬拘挛,都可用此刺法疏通经络之气。八邪取之可振奋阳经的经气,调和手部气血,舒筋缓急,以纠正中风后手指拘挛“阳缓而阴急”的症状。阳陵泉被历代医家列为治疗手足拘挛、抽搐转筋对症选穴的代表穴。有研究显示[12],针刺阳陵泉穴后fMRI 功能图上多个与运动相关的大脑皮层功能区被激活,证实针刺此穴可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丘墟透照海增强了刺激强度,沟通阴阳经经气、疏利经筋脉络,既松弛紧张侧肌肉,又收缩了低张力侧肢体肌肉,提高其张力,从而纠正中风后患肢内侧肌张力增高的足内翻状态[13]。

石学敏教授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经大量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证明,在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改变脑功能等方面作用明显优于传统针刺[3],提高了中风病的康复率[14]。经本临床观察验证,“醒脑开窍”针刺法能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瘫患者痉挛程度,明显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临床疗效显著。综上所述,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崔海.腹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30 例疗效观察[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226-227

[2] 聂坤,李云晓,赵晓峰,等. 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现状[J].辽宁中医杂志,2010(10):2068-2070

[3] 李军,李妍,卞金玲.“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浅析之一[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2):1-2

[4] 关玲,石现,杜元灏.针刺对脑梗死大鼠脑微循环灌注状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29):238-240

[5] 杜元灏,翟娜,石学敏. 针刺治疗急性脑缺血的微血管机制研究(Ⅰ)——针刺对急性脑缺血模型鼠微血管自律运动等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8,23(4):275-277

[6] Zhang G,Yin H,Zhou YL,et al.Capturing amplitude changes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 in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ignal:a pilot acupuncture study on NeiGuan (PC6)[J].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2012,18(4):387-393

[7] Zhang G,Qu S,Zheng Y,et al.Key regions of the cerebral network are altered after electroacupuncture at the Baihui (GV20)and Yintang acupuncture points in healthy volunteers:an analysis based on resting fcMRI[J].Acupuncture in Medicine,2013,31(4):383-388

[8] 龚萍,张明敏,江利明,等.针刺三阴交的PET 脑功能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2):119-122

[9] 周长山,孔德清,韩正勇.苍龟探穴法针刺极泉穴对脑卒中腕-手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9):34-34

[10] 朱欢欢,庄礼兴,贾超.“挛三针”释义[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2):55-57

[11] 邵广瑞,马蕾,柳澄,等. 针刺委中穴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 脑功能成像的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6(11):969-972

[12] 周诚,王嘉洲,陈敏,等.针刺穴位与大脑皮层之间关系的脑功能MRI 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3):252-255

[13] 张雅丽,李倜,蔡玉颖. 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1):15-17

[14] Shen PF,Kong L,Ni LW,et al.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in ischemic strok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rospective stud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12,40(4):685-693

猜你喜欢

泻法痉挛性中风病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太阳穴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