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耕牛急性蹄叶炎的诊治
2015-01-24袁有洪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云甸镇畜牧兽医站615108
袁有洪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云甸镇畜牧兽医站 615108)
邬远发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黎溪片区畜牧兽医站 615141)
陈宏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普隆乡畜牧兽医站 615141)
一例耕牛急性蹄叶炎的诊治
袁有洪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云甸镇畜牧兽医站 615108)
邬远发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黎溪片区畜牧兽医站 615141)
陈宏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普隆乡畜牧兽医站 615141)
结合一例耕牛急性蹄叶炎的成功治疗经验,详解本病最佳诊断与防治方法,以此提高兽医和养殖户对本病的认识,有助推农村养牛业健康发展和助农增收。
会理县;耕牛;急性蹄叶炎;致病因素;鉴别诊断;防治方法
目前,会理县广大农村耕牛使役的机会逐步缩减,肉役兼用的耕牛品种盛行于农区,在季节性使役期间,不当的使役和饲养管理方法会导致耕牛急性蹄叶炎的发作,部分兽医对其认识不足,简单的视作中暑或中毒症候来治疗,往往难奏实效。
2014年6月7日,会理县山区农户张某到笔者处求诊,称其所养耕牛1头,水牛,年4岁,体重350~400kg,该牛于6月5日在自家山坡地上耕作使役,当日气温较高,室外温度超过35℃以上,大约耕作2~3h左右,该牛突然跪倒在地,鞭策之仅以后肢及地、前肢跪行,行走极度困难,两前蹄着地痛感明显,最后卧地不起。经张某介绍,该患牛由于近年农机的普及应用,大部分时间劳役较少,只有农机难以胜任的山坡地才使用耕牛耕地,该牛近1~2个月基本实施圈养,缺乏必要的光照与运动;张某请游方兽医给患牛灌服4剂中药及四蹄放血处理,治疗2日后不奏效,乃请笔者到场诊治,笔者临床查验后诊断为 “急性蹄叶炎”,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取得良好效果,于3日后回访,患牛基本恢复正常行走,嘱咐畜主加强饲养管理,1周后痊愈。
1 临床症状
患牛经久静卧,反刍及二便基本正常,鼻露半齐,饮食欲较平时有所衰减,精神较差;不能正常站立及运动,驱之以后肢支撑身体,前肢以膝部着地跪行,轻微触诊蹄冠部,“红热肿痛”感明显,蹄部近趾端动脉亢进,患牛极度敏感躲避触摸;体温升高39.5℃~41.5℃,呼吸、脉搏频数;多数时间四肢蜷缩静卧一隅,强行驱赶见四肢不负重,行走极度困难,不愿以前蹄着地。
2 致病因素分析
2.1 营养过剩及缺乏必要的光照与运动
过剩草料代谢产生的组织胺引起血液微循环障碍,蹄部微血管极易破裂出血,加之光照不足致使钙磷代谢不全,以及高温、高湿、过度劳役等综合因素刺激下产生急性蹄部病变;缺乏运动导致其运动机能衰退,肌肉、神经、血循环、肺循环等重点机能在不利条件刺激下其适应性、抵抗性极差,极易引起肢蹄病变。
2.2 过度劳役,使役不当
长期休闲的耕牛缺乏锻炼,难以快速适应当前负重劳役任务,勉强使役导致其机体矿质离子代谢紊乱,其中钠离子消耗过大,血液内乳酸及二氧化碳急剧增多,电解质代谢紊乱及酸碱失衡条件下,引发蹄部病变。
2.3 日常护理不当
耕牛生活环境长期高温、高湿、通风不畅,极易诱发本病;无合理的休息时间,持续高强度使役,之后过度饮用冷水及暴食草料,容易引起发病;超长时间耕作使役,四蹄经久负重,全身血液倾注蹄部,凝滞不散,于是形成蹄叶炎;患畜某一肢蹄有损伤或慢性病变,畜主疏于观察及处理,劳役过程引发蹄部急性病变。
2.4 异物损伤蹄部
本病例不排除在使役过程中被土壤内坚硬石子、铁器、玻璃等异物损伤蹄底的可能,是诱发本病的最直接因素;高温灼伤蹄部是又一个重要致病因素。
3 鉴别诊断
结合问诊情况及视诊临床症状,见患畜蹄冠部红热肿痛明显,触诊蹄部患牛极度敏感、躲避,行走不同程度困难,前肢或后肢蹄部不负重,害怕着地及被人触摸,明显的 “病在蹄下”症状,体温偏高,呼吸及脉搏相对增速,尤其是蹄冠部动脉亢进等综合因素,即可判定为牛急性蹄叶炎,临床上要注意与 “牛口蹄疫”相区别。
4 防治方法
4.1 预防措施
把好选种关,肉役兼用的品种是当前农村养牛的最佳选择,西门塔尔牛、摩拉水牛等优势品种及其杂交改良的二杂种均适合会理县,农户选育时应注意淘汰四肢、蹄部畸形、有缺陷的个体,选择四肢及躯干整体健康的优良个体;农区肉役兼用耕牛的养殖环境要综合治理,长期保持圈舍干燥、清洁、无菌、温湿度适宜 (温度保持15℃~25℃、相对湿度保持65%~70%),通风性能良好等,可以有效减少发病;日常饲养要保持水草均匀,禁止饲喂发霉、变质、过期、隔夜的剩余日粮等,尤其夏季要保证充足饮水,同时还要合理搭配饲料中粗纤维、维生素、矿微元素、粗蛋白等重要营养成分,确保营养全价而均衡,可以大大减少营养性因素诱发的肢蹄疾病;科学的免疫程序和防疫消毒制度,是降低发病的必要措施;肉役兼用的耕牛必需保证每天有足够的光照与运动时间 (2~5h),可以有效防止发生本病;耕牛使役期间要注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段,最好在早晨和傍晚光照较弱、气温较低时使役,可以预防急性发病;使役前应检查耕牛是否存在肢蹄损伤及慢性肢体疾病,确保健康、安全后方可使用;使役期间应注意合理休息,及时补充饮水及草料,一般喂7~8成饱为宜,尽量避免被土壤中坚硬异物损伤耕牛蹄部。
4.2 治疗
4.2.1第1天
采用控制继发感染基础方,组方为:双黄连注射液 (主要成分黄芩、连翘、银花等)20ml+鱼腥草注射液20ml+黄芪多糖注射液10ml+头孢噻呋钠10g(5g/瓶,用2瓶),混合均匀后分早、晚注射 (间隔时间4~6h),颈部肌肉注射,2剂/d;同时采用普鲁卡因油剂青霉素作穴位封闭注射,以迅速缓解蹄部 “红热肿痛”,利于患畜尽快站立行走。因本病例显症为前肢疾病,因此选择抢风穴 (位于肩关节后方,肱骨正中后缘之三角肌隆起上部的凹陷中),要注意进针深度限于5~8cm,过深可导致意外,每穴注射3~5ml普鲁卡因油剂青霉素,1剂/d,当日上午注射1剂即可;若为后肢蹄疾病,则宜选择百会穴封闭注射,可以发挥较持久的止痛、消炎效果。
4.2.2 第2天
颈部肌注基础方2剂/d(分早晚注射,间隔4~6h),同时另侧颈部肌注复方镇痛宁注射液 (又名维生素B6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维生素B6、砂仁、肉桂、川芎提取物),以此调节患牛的神经组织、消化系统机能,促进胃肠蠕动及消化,并能有效止痛及辅助排泄代谢物,防止胃肠蓄积过多含有毒素的食糜及代谢废物,加重继发感染;上午继续坚持穴位封闭注射1剂/d。
4.2.3 第3天
为了减少频繁的肌注次数,笔者采取复方长效磺胺注射液 (重庆方通精典),该制剂为多成分、高浓度复方制剂,兼顾解热、消炎、抗菌、止痛和恢复食欲等多重功效,并且作用时间持久,可达36~72h,首次剂量加倍,颈部肌注50ml,1剂/d;视具体情况,必要时可于第5天再行注射本复方制剂1剂,用药量减至40ml。
4.2.4 辅治方案
为防止患畜“食入不化”及“蓄积不排”,产生体内毒素加重病情,笔者嘱咐畜主每天补喂2次蜂蜜(200~250g)水或红糖水、或大黄苏打水适量,可交替使用,以此补充体能、辅助消化、加速排毒利尿,精粗料以湿拌料为主,喂7~8成饱为宜。
4.2.5 效果回访
于治疗后第3天,患牛基本能站立采食,可作短时间独立行走;至第7天,患牛完全康复。
袁有洪 (1977.9-),男,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人,大专,助理兽医师,研究动物疫病检测与防控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