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的常见蹄病及防治措施
2018-05-14瞿建新
瞿建新
摘要:尽管奶牛蹄对感染抵抗力极强,但是蹄部每天都比牛体其他任何部位接触病原体的几率和浓度高,任何影响蹄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完整性的状况都能极大增加感染的风险。在各种饲养环境下都存在牛感染这些疾病的危险,尤其是潮湿、泥泞的环境下,牛蹄部感染的几率增大。奶牛易患毛样踵部疣、腐蹄病、蹄叶炎等蹄病。现阐述以上三类蹄病的防治方法,并给出了可供参考的蹄部护理方法。
关键词:奶牛;毛样踵部疣;腐蹄病;蹄叶炎;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 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4-0062-01
1 毛样踵部疣
毛样踵部疣涉及防疫问题,牛场引入新动物时,应对此予以重视。毛样踵部疣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蹄趾间生长草莓色瘤,毛状物常从这种瘤中长出,毛样踵部疣的病因仍不明确,但可能由一种螺旋体引起。这是新建和扩建牛场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奶牛场在引进奶牛时应事先制定一套引入处理方案,可借助挤奶台喷洒药剂或进行浴蹄处理。治疗过程至少需持续2周以确保将患病水平降至可控制范围。该病很难根除,但是只要保持警惕性和环境卫生就可以将其控制。
2 腐蹄病
腐蹄病也是一种传染病,但不如毛样踵部疣那样容易观察到。细心的观察者首先会发现蹄上缘皮肤、趾间或蹄球部红肿;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跛行;如果不及时处理,感染将侵入软组织并引起感染部位破溃、流出脓汁,此时病变部位散发出特有的恶臭气味;随后,关节腔也被感染,动物出现发热和精神沉郁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这时,患病动物体重下降,如果处于泌乳期,则奶产量下降,如果不进行治疗,动物将会死亡。
腐蹄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由节瘤拟杆菌和坏死梭杆菌共同引起,其他可能的病原包括羊肢腐蚀螺旋体和化脓棒状杆菌。虽然该病的传播受天气状况的影响,但健康动物在感染动物污染的地面上行走是该病主要的传播方式。新引进动物应进行隔离,修整其蹄部,然后用3%的福尔马林或5%的硫酸铜浴蹄。在某些情况下,口服碘化物对预防该病有益。控制腐蹄病的措施在于修整泥泞或粗糙的地面,定期为动物修蹄,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隔离感染动物,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消毒。对腐蹄病可进行全身或局部抗生素治疗,在浴蹄的同时配合使用干燥剂。其他可加速康复的措施包括清洁蹄部,使用保护敷料,将趾捆在一起及去除坏死的组织。推荐使用蛋氨酸锌治疗及预防该病。严重病例,手术切除感染蹄可取得良好效果。
3 蹄叶炎
蹄叶炎泛指蹄小叶和蹄乳头的炎症。蹄叶炎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专家认为60%—90%的奶牛患有蹄叶炎,但这些患牛有少数出现跛行。对蹄叶炎的抗性受遗传因素影响。蹄角度越理想,其生理结构就越合理,蹄部疾病也就越少;若牛蹄陡而短,则其长寿性差。理想的蹄角度约为45。,但蹄角度的遗传性很低,许多管理因素影响这种体征,同时这些与管理相关的因素也与蹄叶炎的发生有关,包括不舒适的路面,牛站立或走动时间过多以及外伤等。除此以外,泌乳期奶牛日粮中纤维素不足常导致酸中毒,从而引起急性蹄叶炎或加重已有的亚急性蹄叶炎的病情。
能量饲料多而草料不足是饲养高产母牛群经常发生的饲料问题。在瘤胃中,这些精料迅速分解产酸,超过了牛瘤胃自身中和酸的能力,引起瘤胃酸中毒。在这种环境下,多种瘤胃微生物死亡,其死后释放的内毒素被机体吸收从而刺激机体释放组胺,最终影响蹄真皮的微血管系统,于是引起蹄壁和蹄底的异常生长(过度生长)并导致蹄角质变软向蹄表面延伸。在发生多次酸中毒的牛,蹄部可见有一系列白色或浅黄色的平行线。酸中毒的时间长短可以根据线的间距来估计;蹄部以每个月5 mm的速度生长。蹄小叶和蹄乳头也会出现肿胀。酸中毒引起的蹄叶炎一般会产生剧烈疼痛,属于急性蹄叶炎类型。如果奶牛舒适度差会导致牛站立时间过长。在潮湿或粗糙的水泥地上长时间走动可破坏其蹄部结构的完整性;潮湿的环境使蹄壁和蹄底角质软化,引起异常磨损并增加了发生外伤或其他损伤的风险。随着蹄叶和蹄乳头变软,蹄骨则开始从蹄壁和蹄底分离。
4 蹄部护理
修蹄应是牛场中日常性的工作。显然,各种管理因素影响牛群所需的蹄部修护程度,但在所有经营管理体系中,常规的蹄部护理和专业修蹄都可延长牛的生产利用年限。一項良好的蹄部修护计划平均来说,能够延长牛的泌乳寿命。修蹄的主要目的是把体重在各趾之间平均分配以保持各蹄的平衡,通过去除蹄底的角质层以重塑蹄部的正常形态。修蹄过程本身也能刺激机体产生新的、健康的角质。舍饲母牛蹄部易生长过度而趾变长,蹄底也长出多余的组织,导致蹄踵和飞节过度负重、系关节承受的压力增大。如果这些问题不能通过恰当地修蹄予以纠正,则会形成永久性的损伤:如腿弯曲畸形、系关节无力和母牛生产寿命缩短。如果修蹄得当,则动物站立平稳,走动稳健,每条腿都以最佳角度支撑其所承担的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