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期胃癌区域动脉灌注结合全身静脉化疗的疗效探讨
2015-01-24姜宇东苗培栋戚晓军尚春生
姜宇东 苗培栋 戚晓军 尚春生 刘 丁 迟 娜
(辽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介入治疗科,辽宁 大连 116033)
胃癌是胃黏膜上皮中的恶性肿瘤,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胃癌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1]。由于早期胃癌症状不典型,或者仅有轻微症状,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通常为中晚期。DCF方案(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是NCCN推荐的胃癌化疗一线方案,在中晚期胃癌静脉化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此方案可否用于动脉灌注化疗,与静脉化疗孰优孰劣尚鲜见报道[2]。为此,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90例中晚期胃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90例中晚期胃癌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41例,年龄段为36~76岁,平均年龄为(52.4±3.8)岁。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入组前按照相关制度进行评价,并签定知情同意书。适应证:病理和影像学检查证实的中晚期胃癌患者。禁忌证:①碘过敏者;②恶液质或有严重脏器功能衰竭者;③有高热、感染及白细胞计数低于3万者;④发生严重腹腔及全身多脏器转移者;⑤严重出血倾向者。
1.2 方法
1.2.1 动脉组治疗方法:常规右股动脉穿刺后置入5F动脉导管,行腹腔动脉造影。根据腹腔动脉发出情况与肿瘤的供血特点,寻觅肿瘤所有供血来源,确认靶血管;如遇染色不明显的患者,应综合术前胃镜检查结果、CTA等血管重建结果,判断病变部位,确认靶血管。将导管超选到达靶血管后,用生理盐水稀释化疗药,经导管缓慢注入,行TAI治疗。后留置动脉导管至靶血管,将动脉导管末端固定于皮表,予动脉泵按计划持续灌注化疗药物。期间嘱患者卧床,术侧下肢制动,以免动脉导管移位[3]。
1.2.2 静脉组治疗方法 按化疗方案行全身静脉化疗。
1.2.3 区域动脉化疗灌注联合全身静脉化疗(联合组):TAI手术过程同前。但在灌注完化疗药物后不留置动脉导管。术后行中心静脉置管,再按方案行全身静脉化疗。其中氟尿嘧啶组用便携式静脉化疗微量泵给药。
1.3 观察指标:①疾病进展时间(TTP):指患者开始用药至疾病进展的时间。②生存期(OS):指化疗开始至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③WHO疗效评定标准:完全缓解(CR):X线钡餐造影征象、胃镜所示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X线钡餐造影及胃镜所示肿瘤缩小大于或等于50%,无新病灶。稳定(SD):X线钡餐造影及胃镜所示肿瘤缩小不足50%,肿瘤增大不足25%。进展(PD):肿瘤增大超过25%或有新病灶出现。CR+PR为有效。CR+PR+SD为疾病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疾病进展与生存期比较:动脉组与静脉组疾病进展(TTP)、生存期(OS)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动脉组与静脉组比较,TTP、OS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是治疗胃癌最有效的手段,但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进展期胃癌,失去根治性切除术机会。而即使是根治术后,仍有40%~60%的患者会出现区域复发或远处转移[4]。因此,其具有病期晚、治疗困难、预后差等特点。DCF方案中,顺铂具有细胞毒性,通过抑制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及损伤肿瘤细胞细胞膜,起到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5-Fu通过干扰DNA与RNA合成,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多西他赛能加强微管蛋白聚合作用和抑制微管解聚作用,导致形成稳定的非功能性微管束,因而破坏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90例中晚期胃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动脉组与静脉组疾病进展(TTP)、生存期(OS)无显著差异;而联合组与动脉组与静脉组比较,TTP、OS比较差异显著。表明,相较于单纯静脉化疗或动脉化疗灌注治疗,联合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生存期与疾病进展时间[5]。
综上所述,区域动脉灌注联合全身静脉化疗的方式在胃癌治疗方面优于单纯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或单纯全身静脉化疗方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
[1]秦叔逵.晚期胃癌化疗的现状和新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24(12):213-214.
[2]雷冰心.胃癌术后放化疗后失败模式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21(4):256.
[3]蔡琳.东亚地区癌症负担和预防策略[J].肿瘤,2008,28(5):41.
[4]王文辉.动脉灌注化疗与全身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疗效对比观察[J].西部医学,2012,9(24):1731.
[5]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