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特林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5-01-23史丽琴
史丽琴
【摘要】威廉·魏特林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致力于社会制度设计,构建和谐自由的社会。虽然他的共产主义思想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但其中的一些思想也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全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自由的统一。
【关键词】和谐 自由 共产主义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威廉·魏特林(1808~1871)是德国早期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总的来说,他的共产主义思想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但是,其中也不乏真理的光辉,这些积极的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代替。魏特林认为,进步规律是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不容许损害进步而坚持旧传说、旧学问、旧原则、旧制度”①。他指出,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状态、奴隶制社会(包括古代奴隶制和现代奴隶制)、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三个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属于现代奴隶制度,必然被和谐与自由的社会所代替。他认为,思想是随着一代代人而不断进步的,因此,作为“过去的思想的一种现实化”②的组织制度也必然不断改善。“社会秩序必须和思想的发展和日趋完善在一起齐步向前发展和日益完善。”③他还指出,欲望是人类社会的原始要素和动力,能力就是满足欲望的手段。社会中存在着人类欲望与能力之间最美妙的平衡,即人类能力总和永远等于欲望总和。但是,个人的能力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人们只有在协作中进行能力交换才能满足彼此的欲望。所以,“凡是和进步的自然规律抵触最少的那种不同个体进行能力交换的方式,也就是最好的社会组织。”④诚然,资本主义社会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压制多数人的欲望,违反了自然法则,与人类进步相抵触,必然被更美好的和谐与自由的社会所取代。值得肯定的是,魏特林指出,“只要世界存在一天,就永远不会有一个社会制度被一切世代、一切个人认为是亘古不变的最好和最完美的”⑤;“最高的完满理想是人类所永远不会达到的,否则就必须假定人类精神进步上的一种停滞”⑥。所以,他把设想的未来社会仅看作提供讨论的题目,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更不是历史的终结。
全面深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魏特林指出,“私有财产是一切罪恶的根源”⑦,建立在财产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病态”的社会和“破旧的烂摊子”。资本家为了获取利益,用尽一切手段榨取工人,“如果不是怕你们饿死,他们必须自己从事他们所不能忍受的劳动的话,他们将不会给你们任何东西”⑧。所以,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筑在重利盘剥制度上的,在本质上与古代奴隶社会相同。他还对财产私有制的标志—金钱深恶痛绝。人们对金钱的狂热崇拜和追求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切罪恶和腐败现象。所以,魏特林认为,“企图通过分配资本来实现的和金钱仍起主要作用的任何社会改良,都不能说是完美的。”⑨他还以犀利的笔调批判资本主义商业、道德和法律。资本主义商业是吮吸人民膏血的大水蛭,是恶棍的赌场和强盗的天堂。资本主义道德是资本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随心所欲制定的,是剥削制度和暴政的最巩固的支柱,是“一句神圣化了的‘永远保持旧观念!'而已”⑩。资本主义法律将资本家对民众的掠夺公开化和合法化,民众却无权制定和了解法律,“永远完全生活在奴隶般的恐惧之中”。所以,为了使资本主义社会这一腐朽的建筑物从整体上完全崩溃必须破坏资本主义的商业、道德和法律。
致力于社会制度设计,构建和谐自由的社会
魏特林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是和谐自由的社会。在那里,没有政府、法律和刑罚,没有私有财产、金钱和商业,人人平等,全体成员的能力和欲望達到充分和谐。他还设计了一系列制度来保障未来社会的自由与和谐。
财富的共有共享制。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种种罪恶和不公正,保证每个人的生存和福利不受侵犯,魏特林认为理想社会应该实行“共同劳动、共有共享”的制度。但是,他指出:“财富的共有共享决不是沉湎于宴乐和游手好闲的特权,而是整个社会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长久幸福中的共同权利,大多数人决不会试图破坏这种权利,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权利,即大多数人的权利。”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工人阶级的贫困是机器的罪过”的观点,魏特林说:“人们往往在自己的周围寻找贫困的原因,其实这原因是在宫殿里、在王位上、在柔软的地毯上。”即现存的社会制度把可以减轻劳动、加速进步的机器变成了加强剥削和扩大贫困的工具。他认为:“如果人类一旦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生活在财富共有共享之中,机器是能造福于人类的;因为它们能使人类获得它本来所无法达到的力量和速度,在机器的帮助下可以大大节省劳动和精力。”
知识领导的管理制度。魏特林认为:“社会的管理既不能委托给一个君主,也不能委托给一个独裁者,也不能委托给一个共和制的选举多数;所有这些政府形式都只是为了管理个人的利益并且是通过个人的利益而掌握政权。”为此,他设想未来社会将永远革除暴力的统治,依靠知识来管理,把特权人物从政府里排除出去。
首先,在社会管理组织结构方面。理想社会的最高管理机构是由最伟大的哲学家及同时具有优秀医学、物理学和机械学知识的人组成的“三人团”;整个社会知识核心是由大思想家、天才和哲人中选出最杰出者组成的中央技工团;各省、地方和区各级技工团是各级地方管理机关和能力、学识中心。
其次,在社会管理组织职责方面。理想社会的管理机关负有“为了社会的福利而调度一切人的欲望和能力并使它们和谐”的责任。平等和防止特权是未来社会“必须永远十二分严格注意的主要的大事”。管理机关“在平均分配生活资料时不得享有特权,它们履行职务的时间同其他人的工作时间一样长”,“那些由于他们的特性而适宜做管理人员的个人,绝不容许因此而比其他人享有丝毫更优越的地位,他和其他一切人完全一样,有同一的使用他的能力的义务”。
最后,在社会管理人员具备的条件方面。社会管理人员不仅具有最完备的知识、更完善的能力,还必须对于一切人的欲望和能力的自然趋向研究有素,且在研究里取得最大的知识。
能力选举制度。魏特林认为:“必须把管理的领导交付给那些具有最大的天才、最大的才能和最好的理想的人。但是这些人,人们将只是通过他们的能力来识别他们。”所以,他规定未来社会管理机构的成员必须通过以悬题应征和送审选举试验品为方式的“能力选举”。由知识代表大会或科学院提出各种以社会福利为核心的问题,应征者把关于这些问题的想法以书面或试样的方式送交中央技工团、各技工团或科学院。由科学院对收集来的作品进行审核,并把某一管理职务交给最优秀的应征者。
交易小时制度。魏特林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民众辛勤劳动却缺乏最必需的食物、住宅和衣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劳动分配不平等以及由此产生的产品分配不平等。”所以,他主张在未来社会除了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者外,人人必须参加劳动。劳动分为两种:一是人人必须参加的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劳动即必要的和有益的劳动;二是“每个人在规定的共同的劳动时间之外又志愿完成劳动小时或者说交易小时”。可见,魏特林设计的交易小时制度已有了按劳分配思想的雏形,“如果他们同意分担,那你们也应当让他们分享劳动成果;如果他们不愿意分担,那你们就不让他们分享,因为不劳动者不得食。”他试图凭借交易小时制度既超越平均的共产主义,又防止少数人的特权统治,“使人们的各种爱好在不侵犯别人的权利的条件下尽可能获得供天生的自由本能活动的天地”。
学习军教育制度。魏特林非常重视未来社会的教育问题,并设想了学习军教育制度:“一切儿童、男女青年都属于这个学习军,直到他们在劳动和科学上取得了进入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的年限为止”;“学习军要学习一切科学和艺术并且习惯于作一切劳动”;“一切男女学生在他们离开学习军之前,必须经过一次关于他们在社会里必需具备的学识和能力的考试”;“凡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得在学习军里继续学习一个时期”。魏特林不仅重视未来社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非常重视人才的身体健康状况,完全健康的体格是学员离开学习军的基本要求。学习军教育制度把学习和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启示
全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魏特林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霸占着一切,“凡是他们喜欢的,一切都是他们的”。所以,他所设想的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实行财富的共有与共享,“对所有的人实行平等的劳动分配和平等的生活福利享受”。他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保证改革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其次,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指以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最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以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重要前提。要想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来就必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魏特林的思想中充满了对科学的敬仰和对人才的尊重。他把科学分为必要的科学、有益的科学和令人舒适的科学。不同的科学作用不同:必要的科学“没有它进步就会陷于停顿,并从而引起社会的解体”;有益的科学“可以有益于社会的福利”;令人舒适的科学“能为社会提供一种舒适度,一种娱乐和消遣”。他认为未来理想社会应由科学来领导社会秩序。众所周知,科学的发展依赖于人才资源。列宁指出,人是“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江泽民也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为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首先,在思想上要深刻认识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其次,在实践中既要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紧培养选拔各类优秀专业人才,又要优化人才群体的结构,实现人才的流动与更新,推进人才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最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才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魏特林非常重视学习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是人类所应该永远全力以赴的事”。他的学习军教育制度提示我们要谋求国家的发展,必须倡导全民学习的理念,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2001年5月,江泽民首次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随后的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强调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持久性,强调人的潜能的连续性开发和人的不断自我完善,通过终身学习,不断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其次,积极推进学习实践的开展,“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再次,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取向和最高价值。学習型社会的深层内涵一方面在于一种特定的教育价值选择;另一方面在于整个社会架构的价值取向不是侧重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是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最基本的品格在于为民众提供理想的学习、创新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所以,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根本制度,是将终身学习落到实处的关键。
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自由的统一。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严重的不和谐状态,一切都被财产私有制、金钱和利益所异化。广大人民就连基本的言论自由都没有,而“如果说在不平等的制度里言论自由都不可能,怎么还有出版自由!”。魏特林还指出,选举自由只是资产阶级欺骗广大劳动人民的把戏。因此,他在设计未来社会制度时既强调社会整体的和谐,也重视个人自由,指出:“全体的和谐!以及在全体的和谐中的每一个人的最大可能的自由,这就是我们所要努力完成的任务”;在未来和谐社会里,“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享有最大限度的行动和言论自由”,并且社会“向每个人充分提供发挥和完善其精神和肉体天赋的自由和手段”。也就是说,社会是由个人组成,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充分彰显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个人自由的合理张扬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也要尊重个人合理的利益诉求,保障个人的自由。
(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思政与基础教学部副教授)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⑩[德]威廉·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70页,第170页,第159页,第163页,第158页,第159页,第74页,第153页,第168页,第170页,第168页,第168页,第177页,第222页,第222页,第222页,第222页,第113页,第172页,第172页,第172页,第161页,第247页,第192页。
⑧⑨1[德]威廉·魏特林:《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页,第13页,第4页,第11页,第8页,第8页,第19页,第5页,第31页,第5页,第31页,第18页,第19页,第19页。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页。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43页。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7页,第223页。
江泽民:“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共促亚太地区发展繁荣”,《人民日报》,2001年5月16日。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2页。
责编 / 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