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经验考察借鉴

2015-01-23汪建兵张丽

人民论坛 2014年36期
关键词:组织传播实践

汪建兵 张丽

【摘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加强先进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引领当代青年发展方向;重视理论学习和教育,提升当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素养;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切实发挥新时期引领和凝聚青年的作用;强化社会实践,使青年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当代选择。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传播 教育 组织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年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国梦的实现取决于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长期坚持,归根到底,取决于广大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培养马克思主义者是紧密结合的。考察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对当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借鉴。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时代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战略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带来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冲突,特别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低潮,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兴盛起来,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危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对我国实行政治思想文化渗透的重点转向了青年一代,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带来的严重挑战必须从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战略高度加强对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理论教育,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①

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需要,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需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全面向前推进,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最终必然要落到青年一代的身上,这就需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能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并把它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紧密联系起来,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人。因此,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年人具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知识面宽、思维活跃,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是青年人的特点和优点。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青年人人生阅历还不丰富,还没有广泛地接触社会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对错误思想的分辨力不强;青年人往往比较理想化,认识问题容易出偏差等,这与担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使命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青年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历史经验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产党开始有组织、有策略地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不同时期,无论革命的形势、任务发生怎样的变化,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一任务始终未变。每个时期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方式和手段都有所不同、有所侧重,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成了中心工作,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利用教育为手段,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一批有志青年树立了马克思主义观。

利用文化传播,引导和教育青年,解决青年的方向问题。先进的文化是旗帜,对青年发展和培养具有引领作用,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举什么样的文化旗帜,就意味着走什么样的道路。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先进的文化是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的基石。青年人需要先进的文化去引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先进的革命者注重对青年人的宣传,青年人有知识、有理想、有文化、有担当、能够最早最快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担当救国救民的重任。早期优秀的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利用报刊等传播媒介,去引导和教育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观。当时的《每周评论》和《新青年》在青年人中影响很大,在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中,李大钊起着重要的作用,1919年,他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刊发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全面的、系统的介绍。在共产党成立后,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更加系统,对刊物的创办更具有组织性和完整性。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深入,最直接的成果是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在持续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共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越来越多的青年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重视教育手段,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培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一种方式,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一经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以后,毛泽东等创办了第一所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学校—湖南自修大学,还有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安源党校等,在培养青年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土地革命时期,基于革命形势迫切需要,以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央苏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及青年培养体系,结合革命实际建立了各级各类培训机构集中展开教育。苏维埃大学和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于1933年成立,此外还建立了军事教育学校。

在延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成为一种社会潮流,被大家普遍接受,教育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中央陆续建立了一批政治性极强的专门性教育机构,如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等,通过系统的培养和教育,大批党的领导干部及马克思主义者和宣传者脱颖而出。自我教育和开展学习运动是教育的两个主要途径,青年群众通过自我教育和加强自我修养的方式来树立马克思主义观。当时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青年群众的自我教育,要求青年要做到“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②延安时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是马克思主义一种风气,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手段。这场学习运动的开展,是中共历史上提高干部理论素养、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的一次创造性的成功实践。通过学习運动的开展,使全党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普遍提高,更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其去解决实际问题。

依托组织,把青年凝聚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解决青年人的归属问题。彼得·圣吉指出了组织的魅力,组织有共同的愿景,它能使成员真诚的付出。组织能使成员有归属感、有共同的目标、组织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他提出:共同愿景指的是一个组织中各个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目标,在一个团体内整合共同愿景,将自己与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联系在一起,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③在早期,共产党人就十分注重建立组织,把青年人团结在组织的旗帜下,在共产党成立以前,李大钊、陈独秀等就创办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等进步团体,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等人创办的新民会在中部地区产生广泛影响,为共产党的创立作出了积极贡献。针对不同的群体还建立起不同的组织,在工人群体中,建立工会;在军队中,注重党组织的建设。1920年8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其后,北京、天津、汉口、长沙等地成立团的组织,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地青年团组织团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参加实际斗争,培养了一批后备力量。

积极投身实践,解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问题。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曾经说过:“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④马克思主义的本質特征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的,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也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早期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就十分重视实践,号召青年要敢于实践,积极投入革命运动,做革命群众的先驱,革命运动应与劳动群众结合,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亲自担任苏维埃大学校长,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之外,注重理论学习与革命实践相联系、教育培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各类学校组织青年深入乡村开展调查、参加劳动,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增进与工农情感。抗日战争期间。在抗大,毛泽东多次强调青年干部一定要参加劳动,增强劳动观念,要改造思想和作风,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增强同人民感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深入群众中工作、学习和生活,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和好评。

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选择

加强先进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引领当代青年发展方向。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思想观念相互影响、相互激荡,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这必然对青年人产生深刻影响。“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广大青年将失去前进方向。我们应在尊重文化多样,包容差异同时又要大力倡导社会主流价值,大力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面精神旗帜,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必须与青年文化相结合,必须吸取青年文化的新元素,用青年的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用青年人善于接受的方式、方法传播马克思主义。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青年文化,形成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与青年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重视理论学习和教育,提升当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素养。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青年人的思想行为发生很大变化,一部分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动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新时期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方面要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发展的理论解释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用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当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教育青年,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真正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广大青年所感知、认同、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实践的自觉行动。

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更新教育观念,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改变教育方式,探索各种生动活泼、贴近青年、贴近现实的方式。同时要发挥青年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让青年人学会自我教育,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切实发挥新时期引领和凝聚青年的作用。团组织及党组织的建设,团结和教育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解决了青年人的归属问题,组织的愿景又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动力和奋斗目标。党团组织自建立以来,带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较好的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各项使命和任务。然而,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和青年群体思想认知的深刻变化,新时期必须准确把握青年群体的新变化和党团组织的新特点,探索新形势下党团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作,首先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发挥党组织及党员的先锋作用,重视党建带团建,积极开展网络党建,利用新媒体,使党组织成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阵地和摇篮。加强社团组织的影响力。注重依托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强化理论性社团作用,发挥社团组织对青年感召和影响作用。共青团组织依托职能的发挥,创新形式和内容,强化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养团员对组织的认同感,进一步发挥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作用,切实履行执政党青年组织的根本职责。

强化社会实践,使青年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1984年胡锦涛发表题为《立足改革,大胆突破,为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的讲话,正式提出了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这一原则被确立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方针,明确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作用和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987年以后,社会实践得到了有力发展,从组织形式看,由以共青团为主组织发展为党、政、团齐抓共管,由以学校为主组织发展为学校和地方共同组织,社会实践被纳入教育的轨道,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社会实践被纳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成为—项社会教育工程。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实践,实践同时是丰富理论的途径。纯粹的理论学习是不可能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社会实践的形式和途径很多,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三下乡活动”、挂职锻炼、参加志愿活动、民情体验等活动增加青年学生对国情、社情、区情的了解,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青年人有自己的特点,青年人有朝气、有活力,但思想不成熟,需要用正确的思想对其进行引领,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解决青年人的方向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归属问题及实践问题,这四点四位一体,相辅相成,着眼于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作者分别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河子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2XKS003)

【注释】

①王员,邬江萍:“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战略地位”,《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年第11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35页。

③[美]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

④《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5页。

责编 / 张蕾

猜你喜欢

组织传播实践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品三口而知味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