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CFST系杆拱桥静动载试验分析研究
2015-01-23卜志鹏
卜志鹏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43)
由于建造桥梁的材料性能、结构效应等影响,使得实桥结构的各关键参量与理论结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为研究大跨度桥梁结构的运营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工作状态,荷载试验[1]作为最直接的测试方法被广泛应用.荷载试验是通过对桥梁结构直接加载,并进行实时测试与分析,获得实际结构的特征效应值及关键参量,将其评价结果作为实桥结构性能评价和判定主要依据.
文献[2-5]对不同跨度、不同形式的系杆拱桥的成桥进行了荷载试验分析和研究,但是针对大跨度单跨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1座主跨跨径128m的CFST系杆拱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桥静动载试验研究,旨在检验该新建桥梁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确定其工程可靠性.此外,通过对比静动载试验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为对桥梁有限元分析模型修正提供可靠的静动载试验数据.
1 工程概况
跨黄延高速大桥是包西铁路跨越黄陵至延安的重要铁路工程,主桥位于线路平均纵坡为7.73‰的坡道上,按照正拱斜置设计.主桥上部结构为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拱轴线方程为:Y=0.8X-0.006 25 X2,矢跨比 f/L=1/5.横桥方向设置两道拱肋,拱肋中心间距13.05 m.拱肋截面为外径130 cm,壁厚26 mm的钢管混凝土哑铃型截面,拱肋截面高 3.5 m,上下弦管中心距 2.2 m.拱肋上下弦管间缀板厚 26 mm,缀板间距70 cm,缀板间除拱脚面以外6 m范围及吊杆纵向1.5 m范围灌注混凝土外其余均不灌注混凝土.拱肋间共设7道一字型横撑和2组K形对角撑,各横撑和对角撑均为空钢管组成的桁式结构.横撑上、下弦管外径850 mm,壁厚16 mm;K形对角撑上、下弦管外径600 mm,壁厚12 mm.横撑和K形角撑之间的腹杆分别采用外径500 mm,壁厚10 mm和外径400 mm,壁厚8 mm的钢管连接.两片拱肋共设17对吊杆,吊杆中心间距6.25 m,每处吊杆均由双根73丝φ7 mm的平行钢丝束组成.主梁为预应力混凝土单箱三室简支箱梁,全长 131 m.主梁顶板宽16.35 m,底板宽13.69 m,梁高3.0 m.该铁路大桥拱肋内填混凝土和主梁混凝土等级均为 C55,钢管材料等级为 Q345qE,吊杆材料是抗拉强度标准值为1 570 MPa的光面钢丝.铁路桥面布置为双线,铁路等级为国铁Ⅰ级,设计荷载为中-活载,设计行车速度200 km/h,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 g.桥梁结构立面图如图1所示,其中A-A~G-G为测试截面.
图1 桥梁结构立面图 (单位: cm)Fig.1 Bridge structure elevation (unit: cm)
2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静动载试验方案
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为模拟大跨度CFST系杆拱桥在静动载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工作状态,全面综合评价该类桥梁结构的静力及动力性能,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主桥空间计算模型.由于试验荷载作用下结构各构件常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为便于分析,将主拱拱肋、横撑和主梁均简化为空间梁单元,忽略钢管与内填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效应,采用BEAM188单元进行模拟.拱肋单元截面采用强度和截面特性等效的哑铃型混凝土截面,主梁截面为实际的单箱三室截面,混凝土弹性模量 Ec=3.55×104MPa,泊松比v=0.2,密度ρ=2 600 kg/m3;通过对吊杆钢束进行等效强度换算,采用LINK10杆单元进行模拟分析,钢束弹性模量Es=2.05×105MPa,泊松比v=0.3,密度ρ=7 800 kg/m3.为考虑节点刚域效应,将拱肋与横撑间的连接用刚性连接模拟,吊杆与拱肋和吊杆与主梁间的连接用弹性连接模拟.由于拱脚与主梁连接处刚度较大,应力分布均匀,因而可通过局部增大单元刚度方法来模拟拱座处单元的连接.下承式系杆拱桥在拱脚与主梁的连接为设计关键点,为避免在该处出现破坏薄弱点,通常会加强处理,因而在分析中可通过将拱座处拱肋单元和主梁单元的刚度提高3~5个数量级用以考虑局部刚性区域效果,忽略结构在该处变形和内力分布的影响.结合原桥结构支座设置,在包头侧设置固定铰支座,西安侧设置沿纵桥向的可动支座,用以模拟系杆拱桥为简支结构的力学模型.全桥共划分为945个单元,3024个节点.图2为ANSYS有限元分析模型.
图2主桥有限元模型Fig.2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main bridge
2.2 静载试验方案
(1)荷载工况根据下承式系杆拱桥的结构特点,结合有限元静力分析结果,为便于静载试验的顺利进行,取主桥西安端半桥跨结构进行静力加载.静载试验包括偏载加载和正载加载;各加载工况,先进行偏载试验,再进行正载试验.以DF8B机车牵引C70货车作为荷载实体对结构进行加载.主桥静载试验工况如表1所示.
(2)测点布置及测试
测试项目及测点位置如下:主拱拱肋L/4、L/2、3L/4附近吊杆处以及主梁L/4、L/2及3L/4附近各布置 2个挠度测点,上下游侧对称布置,共计 12个测点.A-A~C-C单侧拱肋每个截面顶部和底部处各布置2个应力测点,侧面顶部下65 cm和底部上65 cm处各布置2个应变测点,两侧拱肋应变测点对称布置,单侧拱肋共计24个测点;D-D截面及E-E截面顶板下缘各布置6个应变测点,底板上缘各布置6个应变测点,共计24个测点.全桥共计72个应变测点.
表1 静载试验工况Tab.1 Conditions of the static loading test
2.3 动载试验方案
(1)荷载工况
动载试验主要针对静载试验选取的半桥跨结构进行,工况选取截面 B-B、C-C、E-E进行.动载试验主要包括脉动试验、行车试验和制动试验.行车试验时按20、40、60、80 km/h的速度工况进行,制动试验时按40、50、60 km/h的速度工况进行.
(2)测点布置及测试
测点布设位置及测试项目如下:B-B和C-C各截面顶部和底部各布置1个动应变测点;E-E截面顶板下缘布置2个动应变测点,底板上缘布置2个动应变测点.全桥共布设动应变测点12个.
3 静载试验及有限元结果分析
3.1 静载作用下结构挠度分析
根据预定静载试验荷载工况,分析各挠度测点数据.图 3给出了工况Ⅰ状态下各测点挠度及吊杆伸长量实测值及有限元计算值,挠度数据向下为负.
由图3可知,各测点实测结果略小于有限元计算结果,这主要是由于有限元方法的系统误差造成,有限元计算结果偏于安全,计算结果有效.对各静载工况作用下桥梁结构测点结果分析表明:桥跨结构挠度的实测值与有限元计算值校验系数为0.52~0.91,吊杆伸长量校验系数0.70~0.91,符合规范[6]限值要求,表明桥跨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
图3测点挠度实测值与计算值Fig.3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values of deflection
3.2 静载作用下结构应力分析
根据应变测点布设,将测试得到的应变换算为应力,以结构最不利承载状况的静载工况Ⅰ,Ⅳ为例,试验截面部分测点应力结果如表2所示.
分析各测点应力结果可知,测点应力较小,桥梁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此外,桥跨结构应力实测值与计算值吻合较好,结构应力校验系数介于0.60~0.90之间,满足规范[6]限值要求.
表2 应力实测值与计算值Tab.2 Measuredand calculated values of the stress
4 动载试验及有限元结果分析
4.1 结构自振特性结果
主桥自振特性测试及有限元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从实测结果可以看出:
(1)主拱横向基频0.830 Hz大于规范[1]中规定简支梁基频的限定[f]=90/L=0.703 Hz,实测横向基频大于规范规定值,表明该桥梁结构横桥向刚度较大,结构稳定性较好.
(2)频率计算值与实测值较吻合,且实测值均大于计算值,表明有限元计算结果偏于安全.实桥结构阻尼比的实测值介于0.023~0.059,符合桥跨结构实际情况.
表3自振特性测试结果Tab.3 Test results of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4.2 加速度响应分析
通过对对动载作用下结构测试点加速度响应结果分析知,1#墩制动激振类型引起的结构加速度响应较大,对比各测点测试结果以E-E截面加速度响应最大,图4给出了主梁E-E截面处的竖向和横向加速度正、负响应峰值.由图4可知:
(1)E-E截面下行线附近处桥面竖向加速度响应介于-1.26~1.11m/s2,横向加速度响应介于-0.39~0.41m/s2;
(2)结构加速度响应峰值随机车制动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制动速度在40 km/h时桥跨结构横向加速度响应在跨行总桥面处达到最大值0.41 m/s2,该响应小于规范[1]中规定的横向加速度限值1.4 m/s2,表明桥跨结构横向动力性能良好.
图4E-E截面实测加速度Fig.4 Measured acceleration at E-E cross section
4.3 振幅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对主桥各测点振幅测试结果分析,D-D截面处竖向振幅和E-E截面处横向振幅相对较大,图5给出了该两测点处竖向和横向的振幅幅值.
根据规范[1],参照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梁E-E截面横向最大振幅应满足:Amax≤L/9 000=14.22 mm,其中L=128 m为桥梁结构计算跨径.实测E-E截面横向最大振幅为0.41 mm,小于规定限值,满足规范要求.桥梁墩顶横向振幅通常值应满足:当车速≤60 km/h时,Amax≤H/30+0.2=0.57 mm;当车速>60 km/h时,Amax≤H/25+0.4=0.84 mm;其中H=11 m为墩高.经检算,不同时速下的桥梁墩顶横向振幅满足检定规范要求.
图5 E-E截面振幅及D-D截面横向振幅Fig.5 E-E vertical amplitude and D-D horizontal amplitude
4.4 脱轨系数及应变动力系数结果分析
通过对各动载工况作用下钢轨脱轨系数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不同车速和激振工况下机车作用的脱轨系数为0.07~0.15,货车作用的脱轨系数范围0.05~0.18.结合规范[7]规定的脱轨系数限值,该桥跨结构的实测脱轨系数远小于规范规定限值 0.8,满足行车安全性要求.
根据动载工况作用下各应变测点实测结果分析知,主拱拱肋 L/4截面各测点应变动力系数为1.01~1.14;C-C截面各测点应变动力系数为1.01~1.09;E-E截面各测点应变动力系数为1.01~1.17.此外,结合实测数据分析得到在制动速度为50 km/h的动载作用时,桥跨结构E-E截面的冲击系数达到最大值 1.17,实测应变冲击系数较大,表明行车制动对桥跨结构的冲击作用较明显.
5 结论
本文对包西铁路跨黄延高速公路单跨128 m的CFST系杆拱桥制定和实施荷载效率为0.58~0.74的静动载试验,测试并研究了桥跨结构关键参数,通过与ANSYS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静载工况下,结构挠度和应力校验系数均处于合理范围,表明该桥跨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满足桥梁设计要求.
(2)动载作用下的测试结果表明,大跨度CFST系杆拱桥横向刚度较好;机车制动对桥跨结构的制动作用明显;桥跨结构跨中最大振幅和脱轨系数均小于规范规定,满足规范变形要求和行车安全性要求;桥梁墩顶横向振幅最大值满足规范要求.
(3)结构各关键参量的有限元计算值与荷载试验实测值吻合较好,有限元分析方法能够准确反映结构静力和动力性能.
综上所述,跨黄延高速公路单跨 180m CFST系杆拱桥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动力性能良好,能够满足设计的荷载等级和运营要求;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结构实测结果较吻合,可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反映桥跨结构的静力及动力性能.
References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运函[2004]120号. 铁路桥梁检定规范[S].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The ministry of railway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rains letter [2004] No. 120. Railway bridge verification code [S]. Beijing:China Railway Press, 2004.
[2] 高晓燕, 张浩, 张晓炜, 等. 蒲山特大桥静动载试验及质量评定[J]. 中外公路, 2010, 30(4): 360-364.GAO Xiaoyan, ZHANG Hao, ZHANG Xiaowei, et al.PuShan bridge on static and dynamic load test and quality evaluation [J]. Journal of China and Foreign Highway,2010,30(4):360-364.
[3] 孙建平. 大跨度铁路系杆拱桥静动载试验研究[J]. 铁道建筑, 2012(9): 29-32.SUN Jianping. Long-span railway arc bridge static and dynamic load test research [J]. Railway Engineering,2012(9): 29-32.
[4] 陈昀明, 韦建刚, 陈宝春. 泉州百崎湖大桥静动载试验分析研究[J]. 公路工程, 2009, 34(5): 104-108.CHEN Yunming, WEI Jiangang, CHEN Baochun. Static and dynamic tests and analysis of baiji lake bridge [J].Highway Engineering, 2009, 34(5): 104-108.
[5] 丘弋. 下承式系杆拱桥的荷载试验分析[J]. 中国勘察设计, 2012(8): 84-89.QIU Yi. The load test analysis of a tied arch bridge [J].China survey and design, 2012(8): 84-8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YC4-4/1982大跨径混凝土桥梁的试验方法[S].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2.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YC4-4/1982The test method of long-span concrete bridge [S]. Beijing: People's Traffic Press, 198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建设函[2005]285号. 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S].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5.The ministry of railway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ailwayconstruction letter [2005] No.285. New 200 km/h mixed collinear railway design regulations [S].Beijing: China Railway Press,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