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理念导向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空间优化模式
2015-01-23石英
石 英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为有照料需求的日托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的设施.尊重和关爱老年人为核心,保障老年人在原有居住环境的生活质量[1],并按其服务功能、规模有不同的分类等级.
“复合”理念是指将不同空间功能群体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复合,旨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节约成本[2],将设施发展成为一个小规模多功能的密集型、基础型养老服务单元.
1 复合化设计的趋势与必要性
复合空间让本来使用的人群受到其他空间活动的刺激,从而激发使用者更多的活动可能.目前复合设施类型繁多,并在未来有着继续增加的趋势.复合化的发展路线,对于整合资源、拓展日间照料中心在社区的适应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日间照料中心的复合主要包括使用者的复合和功能构成上的复合,通过复合,不仅让服务类型变得多样,也增加了各种各样的意味.在建筑用地内并设和复合建设福利设施的实例有增无减,这种情况的产生原因有用地紧张和设备共用产生的经济效果等外部理由,但是也是因为在福利服务合作上有必要,以适应多样化的需求.日托系列设施的复合,希望能够越过不同的设施种类的界限,带来跨越代沟和障碍上的交流,成为不限制使用者的小规模基础福利设施.
2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空间复合化设计原则
2.1 资源集约、空间高效原则
应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优质资源,需要严格按照居住区规划和老年人设施规划相关指标的要求,与社区其他的公共设施统筹布局与规划[3].
2.2 空间适应性原则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该保持持续化、动态化的变化,即随着社区居民的人群特征、生活习惯而发展变化.并同时考虑建筑结构的适应性、空间布局的可持续发展[4],预留今后日间照料中心的调整或改建空间.总之能够根据需求花费较少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进行适度改造[5].
2.3 互动与启发性原则
功能复合化可以很大程度提供功能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复合化设计中,保障每个功能空间的独立功能时,也适当加入单元之间的互动[6].
3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空间优化模式
3.1 总体规划层面空间优化模式
3.1.1 垂直式复合
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形成日间照料中心的垂直式复合型[7].垂直型复合的布局形式是在有限的用地上竖直方向展开.例如位于东京多摩的中泽老年设施,是一个综合的老年设施,包含了老年住宅、社区医疗以及短期照顾.其建筑面积7 336 m2,共有7 层,可以同时居住老年家庭56 户.
图1 东京多摩中泽老年设施垂直式复合功能图Fig.1 The older facilities for the aged with vertical function
老年设施的四个主要功能是失智老人护理组团、小规模多功能护理、非医保短期照护以及居室,分别位于不同楼层.一层主要是社区医疗站、访问看护站、食堂、前台和停车场,二层是多功能间、失智老人护理组团,三层是会客室、和室以及小规模多功能护理,四层是会议、讲座、非医保短期照护,五六七层主要是居室.将日间照料中心与基层医疗直接垂直式的分区布置,使得建筑在有限用地下实现复合功能的最大化.
3.1.2 水平式复合
在用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合院的形式进行水平方向复合.如图2美国康涅狄格州新迦南Waveny失智照护中心,该设施与西南的社区健康医疗中心相接.两个设施水平展开,可以确保老人能够得到周到的检查、护理和及时救治.对外,它面向全社区人群服务;对内,社区健康医疗中心一层与失智照料中心连接,在第一时间可以为有急性病老人进行诊治;一条绿色通道可以在1 min内将公寓里的老人推进医疗中心.同时水平展开式的复合方式可以营造庭院空间,为老人提供舒适、亲近户外的空间环境.
图2 水平式复合实例Waveny失智照护中心总平面Fig.2 The complex horizontal type — Master plan of Waveny care for the dementia people
3.1.3 多层裙房复合设计
对于新建社区可以考虑在商业或住宅多层裙房进行整合设计[8].高层建筑柱网结构可以一定程度上灵活地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基本功能单元提供相适应空间[9].也可以考虑在上层裙房设置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在多层裙房的底层.这种设置方法一方面可以增加多层裙房上层用房的利用率[10],另一方面实现护理设施的有机增长和拓展,在社区老年护理需求较低时,可以将用房用作商业、办公进行租用,当社区老年护理、照料需求高时,转化为福利用房,形成空间功能的弹性置换[11].
3.1.4 圈层复合式
圈层复合式是在一定服务圈层内以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基础,在周边建设老年医疗护理设施等合理圈层的复合设计,当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预留用地有限时,在合理圈层内为社区不同老年设施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保证.可以考虑建立15 min医疗圈的方式,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护绿色通道,以保证老年人在设施里的健康.如在日本“夕秀里之里”社区,在前期规划设置中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各种日间照护需求.在统一圈层内设置了老人医疗设施、护理老人之家过渡到保健设施,系统化的对社区老年照料设施进行了规划设计,实现了社区老年医疗、健康保健、护理一体化的需求.
3.2 建筑内部层面空间优化模式
3.2.1 功能单元之间复合设计
当代生活观念的转变,老人们已经从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到精神生活需要转变[12].相近的功能单元在设置中可以考虑同层布置或垂直交通上下层布置.如图3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郊Cuthbertson Village老年设施中公共活动空间,包含杂货商店、电影院、宠物商店、咖啡厅、园艺商店、理发店、水疗室围绕中庭布置,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减少老人移动.
图3 功能单元之间复合设计Cuthbertson Village老年设施Fig.3 The complex planning between function units—the older facilities in Cuthbertson Village
3.2.2 功能单元与公共空间复合设计
对于失智老人群体来说,护理尤其重要,为了让护理人员高效的进行照料与看护,加强功能单元与公共空间复合设计很有必要,中泽老年设施就是将护理人员的工作站和起居间复合成为一个大的起居空间,在走廊与起居间的连接处设有开放的洗漱池,保证了工作站与起居间视线畅通(如图4),有位工作人员帮助运动机能有障碍的老人漱口,因要花费较长时间,像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老人洗漱的同时,方便护理员观察其他老人,从而达到降低事故的概率,提高工作效率.
3.2.3 交通空间内部复合设计
基于目前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很多老年护理单元都是改建而来,公共走廊作为老年人直接对外的公共空间应主动性改造[13].
主要包括三种优化方式:
(1) 通过墙面空间设置双廊扶手设施,让可行走和轮椅老人都可走出各个功能单元,参与一定的锻炼[14].
(2) 利用地面空间设置步行导向训练系统,在走廊设置30~60 min的步行训练区,这样的设计可以鼓励患病、或恢复中的老年病人进行小范围的活动训练,以最简单的方式加强老人训练,增强老人对生活的信心.
(3) 利用天花板空间.天花板空间利用主要为天轨系统,这套系统能够帮助行动不便的病患在病房里进行位移;通过遥控,让病人实现从床上到卫生间到公共空间的移动.通过不同类型的吊架以及吊轨,让患者保持最舒适的体位进行转移,免除手动搬动造成病人身体上的不适;可以实现多个房间、康复室、淋浴室之间的链接,还可以实现康复单元与其他功能单元的有机联系.
图4 功能单元与公共空间复合设计Fig.4 The complex area planning of public space and function unit
3.2.4 功能单元内部复合设计
(1) 健康训练单元
由于健康教育通常是定期举办,房屋利用率很低,可以考虑和办公会议单元合并设置[15],实现时间上的优化复合设计.通过对健康教育单元的内部空间家居组织形式的变化,同时实现会议功能和健康教育功能,对健康教育功能单元的时间互补,增加空间的高效利用.
(2) 门厅空间复合
设置灵活的公共开放空间,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模式,尽可能地创造多层次的交流空间[16].我国的多数老年设施门厅只单纯设计服务台亦或值班室,而日本却大多将办公区设计在门厅旁,例如真寿园,门厅内部的接待台与开敞的集中办公区毗邻,工作人员与老人或其家属容易交流.细部如接待台的设计,就会有高低之分,低位的是方便轮椅老人与护理员的交谈.除此以外,在接待台的侧边设计有小型自助的商品购置机,方便老年人购买需要的食品、日用品等.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亲切与平等,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独立性,缓解孤单.
3.3 建筑外部层面空间优化模式
3.3.1 设施与幼儿园的复合
在日本幼儿园称作保育园,属于儿童福利机构,是学龄前儿童生活场所、教育场所和活动场所,主要由作为休息照看的保育室和作为多功能活动空间的游戏室构成,服务对象为父母双方都工作或因为其他原因白天无法照看的儿童.从性质上来看,幼儿园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都属于看护设施,服务于需要照料的弱势人群,为儿童和老人提供一个“白天的家”;从内容构成上来看两者与很多相同功能模块,如照料室、餐厅等,存在并建合建的可能性;从心理需求上来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幼儿园的复合模式既能够迎合老人愿意跟儿童在一起的心理,减少和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又能将养老设施与幼儿园设施统一管理,合建重复的功能模块,节约建造和人力成本[17].
图5 日本末广保育园日间照料中心Fig.5 Day care centre in Japan
3.3.2 设施与医疗的合建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1) 将医疗机构引入社区,又称作微型社区养老院,首先在社区层面,充分利用与发挥社区资源,解决好老年人疾病的防护和康复工作,为医疗机构分担一部分压力;
(2) 将养老引入医疗机构,结合医疗配套做好养老设施的细化及人性化设计的考虑.目前有部分医疗机构开设的养老设施有着细化、专业化的趋势,例如分专业康复、护理及健康管理.养老设施与医疗机构的合建,老人一旦患病不用往返于家庭、养老设施和医院之间,解决了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不能养人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年人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老人如果遇到突发病症能及时治疗,不耽误病情.
bisasi日进町是日本一个老龄者住宅与医院复合的案例,是一个包括了85 张疗养病床的民间医院和老龄者住宅55 户、面向一般人群的租赁住宅10 户的复合建筑.医院配置在1~3 层,住宅部分在5~11 层,其中4 层设置的日间照料中心和康复中心,属于医院和高龄者住宅两个功能对接和交融的空间,提供看护和照料服务.
3.3.3 设施与住宅楼的合建
随着日间照料中心发展,原有的收容性质的大型养老居住设施开始向小规模的养老设施转变,让老年人的生活回归家庭化,在普通的居住环境中度过晚年,延续老年生活,使得老年人这一群体不再特殊化.随着这一养老理念的转变,带介助服务的住宅楼开始出现,这种住宅楼的建设多是利用居民住宅底层进行改造,转化后的养老设施主要由8~10 人的老年人居住用房、共用的餐厨空间和起居空间、生活援助人员用房和储藏、洗衣等生活辅助服务空间构成.
3.3.4 设施与其他类型的合建
除以上提及的设施复合外,还存在与各种其他类型设施的合建,例如,位于日本江南市爱知县的小规模多功能Urara设施,与其南边的铁板烧餐厅相结合,并在二者之间导入一条公共散步廊道.餐厅不仅方便老人与来探望的家人一起聚餐,而且也吸引周边居民自然而然地汇集到设施周边.公共散步廊道上行走的居民可以看到坐在设施露台上的老人,老人也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行人,他们相互点头致意.正是基于这些自然发生的日常交流,老人们不再被当作特殊群体对待,实现了老人与社区之间自然的、可持续的密切联系.
4 复合化空间设计方法总结
4.1 紧凑集中、创造共享空间
日间照料中心内部复合化一般都是以组团的形式出现,优点是提供共享空间,缩小护理单元,使得居住形式类似住宅,让居住在其中的老人相识.与此同时,护理人员也便于关注每位老人的生活情况,进而针对性的对其护理.并且紧凑集中的共享空间增加了接触、对视与交流,打破了空间界面的封闭化,整个空间通透连续,产生流动感,仿佛是一个大剧场,每一个活动场地都是一个舞台.
4.2 强化节点,消除走道单调
适宜尺度的放大空间节点,赋予节点多义性,并作人性化的设计考虑,消除单一空间的单调乏味,营造更为舒适的交通节点,使之形成舒缓的过渡,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
4.3 综合尺度,营造多层次空间
多层次空间的营造,让老人们有更多选择性,在大空间中综合尺度的考虑,分散布置交流与休闲空间,扩展空间的兼容性,营造多层次的、适宜老年人心理需求的、舒适自在的环境氛围,让空间更为活跃.
4.4 虚化界面,强化空间联系
采用玻璃或是格栅等材料分隔、划分空间,通透性强,可以虚化空间的边界,这种处理手法不仅有利于采光和通风,还能使空间相互渗透,强化空间中不同功能之间的联系.能感受内部服务空间的延伸,从而消除了空间的封闭感.
5 结语
作为养老设施的发展方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相关的社区养老服务承担越来越重的角色,养老健康的照护职能,亦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新动向.本文通过介绍为老年人提供复合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计模式,让老人们在已有生活环境里能够得到高效系统的全面服务.这些复合理念和设计关键点对我国倡导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规划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分析与借鉴.
References
[1] 石英. 关于“社区化”城市养老建筑空间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4(10): 106-107.SHI Ying. Research on space of Urban community buildings for old-age care[J].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2014(10): 106-107.
[2] 石英, 汪俊旭. 黄土高原粮仓建筑的设计研究: 以陕西丰图义仓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3(8): 80-81.SHI Ying, WANG Junxu. Research On Granary Design In The Loess Plateau: Fengtuyicang In Shaanxi Province For Example[J].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2013(8): 80-81.
[3] JB 143-2010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S].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1.JB 143-2010 Construction Standards of the day care center in community for the older[S]. Beijing: China Planning Press, 2011.
[4] GB 50867-2013. 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GB 50867-2013. Design code for buildings of elderly facilities[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 2013.
[5] 秦艳玲. 新建商品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计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QIN Yanling. The design research of the community day-care centers in new commodity community[D].Xi’an: Xi’an Univ. of Arch. and Tech, 2015.
[6] MOORE K D, GEBOY L D, WEISMAN G D. Designing a better day: Guidelines for adult and dementia day services centers[M]. JHU Press, 2006.
[7] MAGNUS G. The age of aging: How demographics are changing the global economy and our world[M]. John Wiley & Sons, 2012.
[8] KOCHARD Lawrence E, RITTEREISER Cathleen M.Foundation and Endowment Investing: Philosophies and Strategies of Top Investors and Institutions[M]. 2008.
[9] GANTENBEIN M, MATA M A. Swiss Annuities and Life Insurance: Secure Returns, Asset Protection, and Privacy[M]. John Wiley & Sons, 2008.
[10] FEDDERSEN E, LÜDTKE I. Living for the elderly: a design manual[M]. Walter de Gruyter, 2009.
[11] KAYE L W, MONK A. Congregate housing for the elderly: Theoretical, policy, and programmatic perspectives[M]. Haworth Press, 1991.
[12] CARSTENS D Y. Site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the elderly: Issues, guidelines, and alternatives[M]. John Wiley &Sons, 1993.
[13] SINGH D A.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M]. Jones & Bartlett Publishers, 2014.
[14] OTHMAN A R, FADZIL F. Influence of Outdoor Space to the Elderly Wellbeing in a Typical Care Centre[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70:320-329.
[15] WEICHT B. The making of ‘the elderly’: Constructing the subject of care[J].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013,27(2): 188-197.
[16] SHI Jing, ZHOU B Y, TAO Y K, et al. Incid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for Single and Recurrent Falls among the Elderly in an Urban Community of Beijing[J].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4, 27(12):939-949.
[17] BACON V, LAMBKIN C. Buildings design and the delivery of day care services to elderly people[M]. HM Stationery Office,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