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四部医典》对医生职业素质与修养的要求
2015-01-23包呼格苏朝鲁门图门乌力吉
包呼格 苏朝鲁门 图门乌力吉
(1.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乡卫生院,内蒙古 兴安盟 137712;2.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研究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3.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四部医典》是藏医学经典著作,藏名为《华丹据悉》,是宇妥·元丹贡布于公元8 世纪著成,后传入蒙古地区,对蒙医药学产生了重大影响[1]。《四部医典》全书结构宏大,共有4 部组成。第一部《总则本》,共6 章,概括介绍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第二部《论述本》,共31 章,详细介绍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卫生保健知识、药物性能、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第三部《密诀本》,共92 章,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四部《后疗本》,共28 章,介绍脉诊和尿诊,各种方剂的配方、功效和用途以及外治疗法等[2]。《四部医典》第二部《论述本》第31 章为“医者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做为一名医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修养,当今随着社会公众法制意识的日益增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就该章中主要内容阐释如下。
1 医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四部医典》第二部《论述本》中的“医者”一章记载了医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智慧、善良、目标明确、医术精湛、工作严谨、态度端正,又称“医德理论六主张”[3],是藏医学关于医德修养最精辟的论述之一[4]。
1.1 有智慧:所谓智慧是指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准确诊断。应熟练掌握常规及复杂的诊疗技术技能。应精通医学理论,谨慎治疗,善于总结经验。
1.2 心地善良:所谓善良是要求医生对患者具有善心和同情心,理解患者,有为众生造福的热忱。对患者应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体恤患者的苦痛,全力为患者服务。
1.3 目标明确:目标明确包括以下3 个内容:(1)“六谨记”听从师长指点,虚心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精读医书,钻研业务;诊治疾病要有医学根据;视病人为亲人,不厌恶患者脓血等秽物。(2)医生时刻把自己当做战士,医疗器械当武器。(3)掌握药物的功效,熟悉配方,对症下药,并保证药物的清洁卫生。
1.4 医疗技术熟练: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手法娴熟,技术精湛,语气平和,态度和蔼,表达清晰。能够吸引患者注意力,尽量减轻患者痛苦。
1.5 工作严谨:所谓工作严谨是指医生应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饱读医书,虚心求教,善于汲取经验,刻苦钻研业务,用精湛的医术治愈患者。
1.6 态度端正:作为医生,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刻苦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到对每一位患者都要精心治疗,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念。
2 医生优劣的评价
对一名医生而言,如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临床经验丰富,目的明确,诊治准确,态度端正,减轻患者的的痛苦,并具献身医学的精神,可堪称为优秀的医生。与此相反,不合格医生又有哪些呢?既不懂理论,又缺乏经验的医生往往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无理论知识的医生,对疾病的诊治如同盲人视物般分不清,难以正确施治;无临床经验的医生如同不识路者上路一样,自己都不知道要走向何方,诊治疾病具有盲目性;不知诊断方法的医生就如一个人在荒野中迷路般难于下正确诊断;不会脉诊和尿诊的医生如同放哨者无的放矢,难于分辨寒症热证;不懂外治法的医生如同黑洞内放箭般无准确性;不知饮食治疗的医生容易使疾病复发,患者消耗体力;不知平法的医生就像不懂农活儿的农夫一样常造成治疗上的过、少、错而不能除病;不知泻法的医生如同在沙漠上倒水损耗身体般无效;无药物和器械的医生就像没有武器的战士不能战胜敌人;不懂放血和灸法的医生易致寒热相混而不能除病。以上所举几类不合格医生都因理论知识不过硬,医术欠精湛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总之,完成于1200 多年前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精华于一体的藏医药学术权威工具书,被誉为藏医药百科全书[5]。书中不仅对藏医基础理论、药理学、方剂学、诊断学以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有较全面的阐述,而且对医生职业素质与修养的论述也如此全面系统,充分证明当时对医生医德修养的重视程度。《四部医典》的传统医德思想莫定了藏医学的伦理基础,它所提倡的医德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医风医德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1]巴·吉格木德.蒙古医学简史[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55.
[2]宇妥·元丹贡布.马世林译.四部医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玉珍.藏医学传统医德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当中[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06 :77 -78.
[4]王永莉.从四部医典看汉、藏医德学之渊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6(22),97 -98.
[5]赵健民.从四部医典中看藏医对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34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