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人性化护理对策探讨
2015-01-23张晓茜
张晓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人性化护理对策探讨
张晓茜
目的探究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人性化护理对策。方法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评分, 同时针对护理满意度﹑疾病了解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以及SDS评分与观察组相比, 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11.04±2.14)分, 低于观察组的(15.58±3.9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疾病了解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 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医疗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稳定型心绞痛;人性化护理;对策
在冠心病急性心脏事件中, 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较为典型, 其是介于稳定性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之间的一种疾病,属于中间型心肌缺血, 在发病时, 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且病情有较快的变化, 可转变为急性心肌梗死, 严重时还会出现心脏猝死[1]。借助人性化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病情的恶化, 其主要是将人作为护理的中心, 借助药物治疗的方式, 同时提供优质的心理以及情感服务, 使患者得到较快的恢复[2]。选取本院收治的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8例。116例患者中男48例, 女68例,年龄38~78岁, 平均年龄(56.38±11.78)岁;病情分级:28例心绞痛Ⅰ级患者, 48例Ⅱ级患者, 40例Ⅲ级患者;按照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进行划分, 其中包括26例低危患者﹑42例中危患者﹑48例高危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吸氧以及卧床休息的治疗, 与此同时, 给予硝酸脂制剂﹑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凝, 对患者血压﹑血脂以及血糖等进行控制等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在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做好沟通交流工作, 实施感动式的护理服务,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烦躁心理,在疾病的治疗上能够更加积极乐观, 治疗的信心以及勇气能够增加。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指导, 与此同时还需要将患者服用药物的名称﹑剂量以及作用﹑不良反应等情况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 使患者对药物能够放心服用,同时对服用药物后的反应情况做好反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需要进食脂肪﹑盐含量较低的食物, 禁食辛辣及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多食用维生素﹑蛋白质以及纤维素较多的食物, 利用少食多餐的形式进食, 进食速度不应过快, 也不应过饱。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躯体活动, 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等。
1.4 疗效评价标准 分别在患者入院时以及治疗2周后借助SAS﹑SDS进行评定。同时借助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进行评分, 评价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疾病了解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 分别在患者入院后以及治疗进行4周后进行评定[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SAS﹑SDS评分为(55.38±12.92)分﹑(58.06± 11.27)分;治疗后评分为(47.43±9.01)分﹑(47.43±9.01)分;对照组治疗前SAS﹑SDS评分为(55.93±13.15)分﹑(57.14±12.58)分;治疗后评分为(42.88±7.93)分﹑(30.58±7.86)分。治疗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11.88±2.69)分明显低于观察组的(15.04±3.38)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躯体活动受限度﹑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状态﹑疾病认识程度﹑SAQ总分评分为(25.21±5.74)分﹑(6.51±1.30)分﹑(3.08±0.70)分﹑(7.56±1.71)分﹑(52.83±12.15)分, 观察组评分依次为(30.38±6.30)分﹑(5.39±0.91)分﹑(3.96±0.88)分﹑(10.36±2.19)分﹑(67.06±15.31)分, 两组比较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在患者入院后, 会有焦虑以及恐惧﹑易怒心理产生, 对肾上腺素造成刺激, 致使其出现分泌, 而患者的心脏也在超负荷工作, 导致患者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4]。此时, 护理人员就应该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借助情感服务的方式进行护理,使护患之间的感情能够得以增进, 患者也能够对护理人员更加信任, 从而将不良情况消除, 在治疗中能够更加配合, 且情绪能够保持稳定, 保证治疗效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常伴有心律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 在用药上,同时服用降压﹑降糖以及降脂等功能的药物, 患者会因药物重复服用﹑过量服用以及漏服等情况, 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医疗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1]唐国英, 唐翠英. 不稳定型心绞痛120例护理分析. 中外医疗, 2010, 29(33):24-25.
[2]陈永凤, 杨铁君. 人性化护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的影响.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0, 16(2):238-242.
[3]朱爱红, 刘艳芳, 李晓丹,等.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开展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研究.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 24(3):1485.
[4]季红.人性化护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的影响.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3, 11(10):21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157
2015-08-10]
114014 辽宁省鞍山市职业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