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在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斑块性质中的诊断意义
2015-01-23王可
王可
磁共振在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斑块性质中的诊断意义
王可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斑块性质中的诊断意义。方法42例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 均给予磁共振检查, 实施手术治疗, 并取相关动脉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42例患者中, 共存在66支颈动脉狭窄, 轻度狭窄16支(24.2%)、中度狭窄26支(39.4%)、重度狭窄22支(33.3%)、闭塞2支(3.0%)。磁共振共检出斑块内纤维帽个数为24个。本组患者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到的硬斑块15例, 软斑块10例;通过磁共振观察到的硬斑块13例, 软斑块11例。经统计学检验, 采用磁共振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斑块性质(软斑块和硬斑块)诊断,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在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斑块性质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应用。
磁共振;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
研究表明,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发生动脉粥样斑块, 可影响到颈动脉血流, 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因素[1,2]。动脉粥样硬化斑达块容易发生破裂脱落等改变, 破裂脱落的斑块可随血流到达远端而阻塞远端动脉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动脉粥样硬化时, 可导致管壁增厚, 血流量减少。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以及颈动脉斑块患者, 采用磁共振检查, 观察磁共振在此类患者中的检查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2例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 有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有半侧肢体运动障碍。男23例, 女19例;年龄45~81岁, 平均年龄56.9岁。患者均同意并参与本实验, 均能够完成磁共振检查。
1.2 方法 所选患者均给予磁共振检查(磁共振型号为GE HDE 1.5T), 采用GRE序列对患者的两侧颈动脉进行定位。对颈动脉实施全程扫描, 以颈动脉分叉处为中心实施横轴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分别为3 mm和1 mm), 对颈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实施薄层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分别为2 mm和0)。扫描过程中要扫查到斑块的上范围和下范围, 观察相关情况。扫描所得图像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整理分析。本文所选的42例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 并取相关动脉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1.3 颈动脉狭窄评定标准 根据有症状颈动脉切除术实验对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分级, 分为5个级别:正常(无狭窄存在)、轻度狭窄(扫描后计算所得的颈动脉狭窄率<49%)、中度狭窄(扫描后计算所得的颈动脉狭窄率在50%~69%)、重度狭窄(扫描后计算所得的颈动脉狭窄率在70%~99%)、闭塞(扫描后计算所得的颈动脉狭窄率为100%)。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划分 根据磁共振下测定的纤维帽厚度情况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软硬度进行划分, 分为软斑块[磁共振下测定的纤维帽最薄处的厚度低于(0.6±0.2)mm]和硬斑块[磁共振下测定的斑块纤维帽的最薄处厚度超过(1.2±0.3)mm]。软斑块比硬斑块更容易脱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2例患者中, 共存在66支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各不相同)。66支颈动脉狭窄中, 轻度狭窄16支(24.2%)、中度狭窄26支(39.4%)、重度狭窄22支(33.3%)、闭塞2支(3.0%)。42例患者中磁共振下共检出斑块内纤维帽个数为24个, 根据斑块内脂质情况共检出22个。本组患者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到的硬斑块共15例, 软斑块共10例。通过磁共振观察到的硬斑块13例, 软斑块11例。经统计学检验, 采用磁共振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斑块性质(软斑块和硬斑块)诊断,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磁共振对相关疾病实施检查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 检查过程中不产生辐射损害, 能够在不同平面呈现, 可以清楚显示出血管壁以及血管腔内的病情情况[3,4]。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狭窄患者行磁共振检查, 能够较清晰的显示出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情况, 如斑块分布部位、斑块范围大小等[5-7]。磁共振检查时能够确定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情况。本文中, 42例患者有66支颈动脉狭窄, 但狭窄程度存在差异, 轻度狭窄16支(24.2%)、中度狭窄26支(39.4%)、重度狭窄22支(33.3%)、闭塞2支(3.0%)。所以磁共振检查能够清晰的显示颈动脉狭窄情况, 能够显示颈动脉血管腔病变情况。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面, 本文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 磁共振检查下确定的斑块性质(软斑块和硬斑块)和病理组织学检查下确定的斑块性质,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磁共振检查下确定的斑块性质和病理组织学检查下确定的斑块性质相似。上述结果提示, 磁共振检查下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具有显著优势, 对了解斑块的破裂脱落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斑块容易脱落增加了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会, 判断斑块是否容易脱落有助于做好临床防治)。此外, 磁共振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等优点, 所以重复性检查具有优势[8,9]。
总之, 磁共振在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斑块性质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应用。
[1]杜志华, 李宝民, 王君, 等. 磁共振灌注检查在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8(12):1261-1264.
[2]王嵇, 赵辉林, 曹烨, 等. 磁共振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放射学实践, 2012, 10(12):1320-1323.
[3]朱祖福, 韩伯军, 王庆广, 等. 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磁共振波谱改变. 江苏医药, 2011, 12(22):2664-2665.
[4]周璐, 于薇, 张兆琪, 等. 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系统评价. 疑难病杂志, 2013, 10(7):493-496.
[5]霍敏中, 衣利磊, 梁彤. 超声造影、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联合评价颅外段颈动脉狭窄. 吉林医学, 2014, 11(14):2989-2991.
[6]刘刚, 李薇, 任际光, 等. 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在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临床荟萃, 2014, 12(5):528-530.
[7]任国星. 磁共振成像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意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6(27):3053-3055.
[8]张兆, 张千. 磁共振灌注成像结合脑血管造影评估颈动脉狭窄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的应用价值. 微创医学, 2014, 5(4): 414-416.
[9]卢洁, 李坤成, 王晓怡, 等. 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颈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图片工作记忆.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7(12):2239-224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9.020
2015-06-05]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核磁共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