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贫血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
2015-01-23王力孙志军
王力 孙志军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贫血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
王力 孙志军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与贫血的相关性。方法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2476例, 采用单向方差分析、χ2检验及Logistic分析观察血红蛋白(Hb)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以成年男性Hb<120 g/L, 成年女性Hb<110 g/L 为贫血诊断标准, 贫血患病率在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 7.9%、22.7%、30.8%、33.1%, 总体贫血率为24.5%, 不同分级贫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单变量分析时, 慢性心力衰竭组的Hb水平明显低于非慢性心力衰竭组(P<0.001);且按心功能分级分为亚组后, 亚组间Hb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 调整了多种潜在影响因素后, Hb作为连续变量时OR=0.950[95%CI(0.926, 0.974)], 通过ROC曲线获得的Hb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危险性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灵敏度为71%, 特异度为53%, 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0.727, 0.792)]。以此界值划分血红蛋白水平为二分类变量, 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OR=0.475[(95%CI(0.245, 0.920)]。结论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严重程度评价的独立危险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级别越高, 贫血患病率越高。
心力衰竭;慢性;贫血;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
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组报道的我国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35~74岁成人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 其中男性为0.7% , 女性为1.0%, 我国2000年成年人中约有400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在美国, 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达500万, 且患病率逐年增加, 5年死亡率达50%, 重度慢性心力衰竭年死亡率可达50%。在管理患者的过程中发现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合并贫血是非常常见的,但是长期以来, 慢性心力衰竭与贫血之间的关系一直被忽视,直到最近数年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资料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2月~2012年1月本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贫血患病率, 并进一步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与贫血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2007年2月~2012年1月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2476例,入院时已依据 NYHA 心功能分级标准评价其心功能水平, 心功能Ⅰ~Ⅳ级。按排除标准排除121例, 最终纳入2355例患者,其中男1204例, 女1151例;心功能Ⅰ级592例, Ⅱ级321例,Ⅲ级880例, Ⅳ级562例。
1.2 方法 本研究属回顾性调查设计, 以查阅病历的方式,进行回顾性调查, 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包括一般情况、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指标及相关物理检查等。其中实验室指标均为入院次日清晨空腹取外周静脉血检测的结果;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入院3 d内测定的超声心动图结果。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 心功能Ⅱ、Ⅲ、Ⅳ级分别定义轻、中、重度心功能不全。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 多组资料之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血红蛋白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危险性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此时, 灵敏度、特异度最大), 并以此界值将血红蛋白水平划分为二分类变量;用四等分法将血红蛋白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 不同等级间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采用趋势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心力衰竭组与非慢性心力衰竭组的基线情况比较 年龄、总蛋白、白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肌酐、尿酸、血钠、左室射血分数、脑尿钠肽(BNP)水平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空腹血糖、入院时收缩压、吸烟史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以成年男性Hb<120 g/L, 成年女性Hb<110 g/L 为贫血诊断标准, 总体贫血率为24.5%(577/2355), 在 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7.9%(47/592)、22.7%(73/321)、30.8%(271/880)、33.1%(186/562), 不同分级贫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慢性心力衰竭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单变量分析的OR值 年龄、肌酐、尿酸对慢性心力衰竭的OR均>1, 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OR均<1, 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
2.3 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血红蛋白浓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OR值
2.3.1 潜在的混杂变量均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调整, 包括年龄、血红蛋白、肌酐、血钠等。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作为连续变量、二分类变量和等级变量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其他危险因素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OR=0.950[95%CI(0.926, 0.974)], P<0.01, 提示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是慢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2.3.2 作为二分类变量时, 采用ROC曲线法获得血红蛋白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的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 此时, 灵敏度为71%, 特异度为53%。以127.1 g/L作为二分类变量时, OR=0.475 [95%CI(0.245, 0.920)], 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0.727, 0.792)]。
2.3.3 血红蛋白浓度作为等级变量对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OR值是由各等级分别与Ⅰ等级相比求得;以127.1 g/L界值划分血红蛋白水平为二分类变量, 作为二分类变量, 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OR=0.475[95%CI(0.245, 0.920)]。
2.4 不同等级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的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 把血红蛋白浓度(g/L)按四分位数分为四个等级后, 分别为Ⅰ级(≤114)、Ⅱ级(114~129)、Ⅲ级(129~141)、Ⅳ级(141~), 各个等级水平的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分别如下:Ⅰ级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 10.3%、25.9%、29.7%、 34.0%;Ⅱ级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 23.6%、26.5%、28.5%、23.7%;Ⅲ级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 27.7%、25.5%、22.2%、22.8%;Ⅳ级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 38.3%、22.1%、19.7%、19.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检验, P<0.01)。
3 讨论
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合并贫血是非常常见的, 但是长期以来, 慢性心力衰竭与贫血之间的关系一直被忽视, 直到最近数年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既往的相关研究显示[2]:贫血与高再住院率、死亡率及致残率有关, 严重降低了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且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相当常见。
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之间具有相关性;且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 调整了多种潜在影响因素后, Hb作为连续变量时OR=0.950[95%CI(0.926, 0.974)],通过ROC曲线获得的Hb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危险性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 灵敏度为71%, 特异度为53%, 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0.727, 0.792)];以此界值划分血红蛋白水平为二分类变量, 作为二分类变量, 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OR=0.475[95%CI(0.245, 0.920)], 说明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发现了慢性心力衰竭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慢性心力衰竭组, 且血红蛋白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的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 以此界值划分血红蛋白水平为二分类变量, 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OR=0.475[95%CI(0.245, 0.920)];说明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文结果显示, ①慢性心力衰竭 住院患者贫血患病率在 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7.9%、22.7%、30.8%、33.1%, 总体贫血率为24.5%;②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③血红蛋白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的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
[1]顾东风, 黄广勇, 何江, 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0(1):3-6.
[2]Maggioni AP, Opasich C, Anand I, et al. Anemia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prevalence and prognostic role in a controlled trial and in clinical practice. J Card Fail, 2005, 11(2):91-9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9.019
2015-05-15]
116033 大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王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孙志军)
孙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