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及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分析

2015-01-23况燕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9期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白蛋白

况燕飞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及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分析

况燕飞

目的研究感染性休克疾病的致死危险因素, 从而找到临床治疗所采取的相应措施。方法121例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 按治疗结果分为治愈组54例, 死亡组67例。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病史、手术史、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血液感染及生化指标, 开展病死危险因素的研究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 年龄、APACHEⅡ评分、SIRS例数、MODS例数、血液感染比例、平均动脉压、白蛋白及24 h尿量8个指标,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 其中APACHEⅡ评分、SIRS例数、MODS例数、白蛋白4个指标为感染性休克的独立致死因素。结论APACHEⅡ评分、SIRS例数、MODS例数、白蛋白4个指标是感染性休克的独立致死因素, 在临床可采取综合预防性措施降低其死亡率。

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治疗措施

在ICU的各种危重症中, 感染性休克病因复杂, 临床症状纷杂, 故致死率所占比例非常高[1]。国内外学者对感染性休克的研究始终热度不减, 对其病理、生理、治疗、护理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抗生素的应用、临床综合护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但目前对于ICU医生来说, 如何能有效降低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然是工作中的难点[3]。作者对本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ICU收治的12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采用Logistic回归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方法, 分析致死的危险因素与可能采取的临床治疗措施, 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ICU收

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21例, 其中男69例, 女52例, 年龄34~78岁, 平均年龄(49.00±9.32)岁;63例患者有慢性病史,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18例, 糖尿病13例, 慢性肺病19例, 慢性肝炎5例, 慢性肾病8例。

1.2 分组与方法 按治疗结果将121例患者分为治愈组和死亡组。治愈组指治疗存活时间>28 d, 或好转出院, 或痊愈出院者;死亡组指经治疗无效死亡, 或放弃治疗死亡者。治愈组患者54例, 死亡组患者67例。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病史、手术中、APACHE Ⅱ评分、MODS、SIRS、血液感染及生化指标, 开展病死危险因素的研究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治愈组和死亡组患者性别(男/女)、住院时间(d)、慢性病史、手术史分别为(31/23) VS (38/29)、(7.3±3.2) VS (8.1±3.1)、50.0% VS 53.7%、27.8% VS 28.4%;经分析, 4个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组和死亡组患者年龄[(42.5±4.7)岁VS (54.7±5.9)岁]、APACHEⅡ评分[(20.1±3.4)分VS (26.9±4.4)分]、SIRS例数[(1.5±1.3) VS (4.5±2.1)]、MODS例数[(1.4±1.3) VS (4.2±1.7)]、血液感染比例(46.3% VS 62.7%)、平均动脉压[(59.5±11.2)mm Hg VS (43.7±5.5)mm Hg, 1mm Hg=0.133 kPa]、白蛋白[(32.6±4.3)g/L VS (22.7±5.4)g/L]及24 h尿量[(3.3±1.7)L VS (2.3±1.4)L]8个指标,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多因素分析 对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8个指标, 继续进行多因素分析。年龄、APACHEⅡ评分、SIRS例数、MODS例数、血液感染比例、平均动脉压、白蛋白及24 h尿量8个指标的sig值分别为0.080、0.015、0.024、0.005、0.151、0.365、0.008、0.224, 说明APACHEⅡ评分、SIRS例数、MODS例数、白蛋白4个指标为感染性休克的独立致死因素。

3 讨论

3.1 病死率分析 感染性休克常发生于手术后或其他重症后继发感染, 引起多器官的急性功能损伤, 血液中出现快速增高的白细胞, 患者会表现出心跳速度过快、意识不清楚及体温较高等症状, 致死率很高[4]。感染性休克病因多由机体感染病原微生物后释放大量炎性介质从而产生, 在临床也称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严重者引起器官功能衰竭, 引发休克。在本项研究中, 121例患者, 有67例死亡, 死亡率达55.4%。可见其病死率较高,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治疗难度较大,研究其病死危险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病死危险因素分析 本研究在单因素分析时, 发现年龄、APACHEⅡ评分、SIRS例数、MODS例数、血液感染比例、平均动脉压、白蛋白及24 h尿量8个指标在治愈组和死亡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其与致死因素相关。经多因素分析, 发现APACHEⅡ评分、SIRS例数、MODS例数、白蛋白4个指标是导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APACHEⅡ评分是反映ICU患者各器官功能紊乱程度的客观指标, 本研究表明, 当感染性休克患者各器官功能发生紊乱的同时, 伴有MODS或SIRS, 则病死危险急剧增高。虽然感染性休克的病因是感染, 但机体各种炎症因子、促炎症因子的释放, 引起SIRS, 继之机体免疫功能快速下降, 产生代偿性抗炎反应, 在错综复杂的作用下, 机体出现全面失衡。患者在严重感染时(如出现低蛋白血症), 则更会增加死亡危险, 因为白蛋白含量的减低会引起组织水肿, 导致感染进一步加重、扩散。

3.3 临床措施 降低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 在临床必须以预防为主, 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首先高度重视各种感染的预防工作, 去除病因, 采取综合治疗手段保护各器官功能。提早进行维持血压[5]、补充血容量、抗感染、血液流动力学监测、动态观察各项指标、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适当予以补充生长因子和蛋白质。可见, 积极的预防性调控、密切观察、综合治疗在降低感染性休克病死率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1]雷涌, 江利黎, 陈萍.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及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分析.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33):41-43.

[2]巩固.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及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当代医学, 2015, 21(2):29-30.

[3]吴家玉.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30-32.

[4]李忠勇, 包新月, 廖培军. 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7):1662-1664.

[5]程山凤, 严长苏, 郑秀珍. ICU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3):595-59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9.024

2015-05-11]

472100 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感染性休克白蛋白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思考心电图之177》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