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现状与思考

2015-01-23王一晶

中医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痛风性高尿酸流行病学

王一晶,赵 敏

(1. 河南中医学院2012级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院脑病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综 述·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现状与思考

王一晶,赵 敏

(1. 河南中医学院2012级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院脑病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痛风的发病率呈日渐上升,给患者们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医学对痛风的病因病机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优势。

痛风;高尿酸血症;痛风关节炎;中医药;综述

痛风(gout)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瞟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1]。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风重要的生化基础,但是痛风的患病率远低于高尿酸血症。近20a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进食高蛋白、高脂肪和高嘌呤食物增多,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也随之增多。多个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2-6]。痛风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尤其是发作期出现的剧烈的疼痛,往往令人不能成眠,次日行走困难。西药治疗痛风虽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较多,常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痉挛性腹痛等不良反应;而中医药治疗痛风效果好,副作用少。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痛风取得较好疗效,报道颇多,显示一定的优势,现概述如下。

1 古代文献对痛风的记述

现存中医学古代文献中“痛风”一词最早记载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7],曰:“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痛风》[8]中言:“彼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书中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其所著《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9]曰:“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又曰:“肥人肢节痛, 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张景岳将痛风归为“风痹”,并认为其病因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外由湿邪袭人皮肉筋脉所致[10]。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认为体质不同病机有异,曰:“形怯瘦者,多因血虚有火;形肥勇者,多因风湿生痰。分析病因为痛多痰火,肿多风湿[11]。可见古代医家对痛风已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认为其与风、湿、痰、火有关。

2 现代医家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现代医家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对痛风的病因病机、中医证候特点、辨证论治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与认识。施仁潮[12]认为:痛风的发病与痰湿相关,而痰湿为阴邪,有流注下趋之性。姜良铎[13]教授认为:痛风病属于中医学的“白虎历节”,其发病原因或禀赋不足,或调摄不慎,嗜欲无节,过食膏粱厚味,导致脾胃功能紊乱,积湿生热生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王今觉[14]认为:痛风病的主要病机为在阴虚或气虚的基础上,湿、痰、郁、热、血瘀病邪阻滞于脏腑经络,内风走窜。国医大师朱良春[15]认为:痛风主要病机为湿浊内生,瘀滞经脉,而非寒湿外侵。

3 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概况

3.1 辨证论治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痛风分为湿热蕴结型、瘀热阻滞型、痰浊阻滞型、肝肾阴虚型。但笔者通过文献学习发现:临床报道中医家辨证并不拘于此4型。朱老[15]认为:痛风之为患,乃缘浊毒瘀结,又与脾、肾2脏清浊代谢的紊乱有关,治疗应恪守泄化浊瘀的原则,并择时调益脾肾,标本兼治;急性期泄化浊瘀,可以排泄尿酸,消肿止痛;慢性期和间歇期,在此基础上配合调益脾肾,起到降低尿酸、改善内环境的作用。伤寒大家陈亦人[16]则认为:痛风治疗当依其病机,采取相应措施,杂合以治,以清化通阳凉营为基本大法;清则为清热、解毒、利湿之谓,采用相应药物,以除湿热毒邪,化痰、化瘀之举,即使用化痰活血之品,以蠲胶痰、除瘀滞、利血脉、缓筋急;通阳之品,可使络通痹开,有助于邪散病解。以上说明临床医家并没有把痛风拘于哪些证型,而是在治疗大法的基础上,根据病因、体质及发病情况治疗。

3.2 专方专治

不少医家选择在经方的基础上随证、症加减治疗痛风亦颇有疗效。贾金进[17]运用四妙散加味(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防己、泽泻等)治疗28例痛风患者,结果治愈16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郝满霞等[18]将148例痛风患者随机分成五苓散组、苯溴马隆组、空白对照组,治疗20d后,五苓散组有效率为88.09%,苯溴马隆组有效率为92.10%。施仁潮等[19]采用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32例,有效率为87.5%,中医证候有效率为93.75%。笔者认为:相对于西药的单一靶点、副作用较为突出,中医药复方以其多靶点、无不良反应、可长期服用甚至达到治愈的特点,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3.3 中药外治

中药外治则更是中医的一大特色。痛风石的形成是由于单钠尿酸盐沉积于足背、足跟、踝、膝等关节所致,局部用药更易使药物透过吸收到皮肤基底深层组织,可起到镇痛、杀菌、消炎、改善局部皮肤组织营养代谢的作用。宋彩霞[20]运用三黄散(大黄、黄连、黄柏、栀子、冰片) 外敷治疗痛风,结果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7.5%。刘光珍[21]采用蠲痹洗剂(泽兰叶、片姜黄、当归、防风、五倍子等) 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3.75%、95.00%, 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 针灸等治法

采用中医学特有的针刺方法对痹症患者进行治疗,可根据其性质选用不同的穴位以达到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经络的目的。王春秋等[22]采用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把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火针治疗组、秋水仙碱治疗组,结果表明:火针治疗能明显降低急性痛风大鼠关节肿胀度,抑制滑膜和关节软骨中的MMP-3表达,减轻炎症细胞的浸润。潘乾根[23]运用针刀治疗痛风,结果显示:治疗1次达显效138例;2次治疗42例, 有效率为100%。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针灸可以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加快损伤组织的康复速度。

4 小 结

近年来,痛风成为世界高发疾病之一。临床中大量有效的中医药治法以其疗效好、副作用少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但中药复方及外治法等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病因病机亦缺乏临床共识,辨证分型较难统一。对“已病”患者进行治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有调查显示:痛风与遗传、环境、精神、生活方式(饮酒、饮食、体育锻炼)、用药史、手术史等因素相关,其中生活方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24]。因此,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宣教,指导其调整饮食结构并合理的体育锻炼,是目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有不少文献报道体质与痛风的相关性,认为痰湿体质是痛风发病的内在基础[25]。如果可以从正常体质中筛选出具有相关体质的高危人群,通过积极改善体质、进行早期干预来预防痛风发生,对指导痛风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6):410-413.

[2]邹晋梅,杨静,董建玲,等. 北川羌族人群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流行病学调查[J].当代医学,2011,17(31):12-14.

[3]朱维平,宋彩霞,赵云升.原发性痛风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与中医“证”的相关性研究[J].光明中医,2007,22(7) :9-12.

[4]王庆文,陈韧,杜丽川,等.原发性痛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内科杂志,2001,40(5):28-30.

[5]苗志敏,赵世华,王颜刚,等. 山东沿海居民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5):421-425.

[6]樊培新.深圳地区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 8(31):7807.

[7]王吉耀.内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86.

[8]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81.

[9]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78-182.

[10]朱震亨.格致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5.

[11]孟昭亨.痛风[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4.

[12]沈知行. 施仁潮应用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36(3):215-216.

[13]张永生.姜良铎教授治疗痛风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25(2):61-62.

[14]王今觉.痛风病中医治疗体会[J].中医杂志,2013,54(6):528-529.

[15]田华,顾冬梅.朱良春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0,42(9):132-133.

[16]张喜奎.陈亦人教授医话[J].国医论坛,2001,16(2):13-14.

[17]贾金进.四妙散加味与秋水仙碱治疗痛风疗效比较[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47-48.

[18]郝满霞,王秀萍,史东恒.五苓散治疗痛风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6):199.

[19]施仁潮,叶新苗,陈钦,等.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32例观察研究[J].中医中药,2011,49(25):109-111.

[20]宋彩霞.中药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8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2):142-144.

[21]刘光珍.蠲痹洗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04,13(6):4.

[22]王春秋,洒玉萍,文绍敦.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作用机制[J].青海医学院学报,2012,33(3):191-194.

[23]潘乾根.针刀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80 例疗效观察[C]//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2008年度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集.天津:出版社名称,2008:117-118.

[24]朱君,余军文.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191.

[25]邵明伟,苏友新.痰湿体质与痛风的相关性浅探[J].福建中医药,2009,40(6):52-54.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5)04-0076-02

R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4.37

2014-11-28;

2014-12-22

猜你喜欢

痛风性高尿酸流行病学
高尿酸患者用药多讲究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昆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调查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四黄散外敷联合平衡罐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芹菜素-钐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小鼠高尿酸血症研究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