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辨证论治规律探析*
2015-01-23郭鹏远代金豹范军铭
郭鹏远,刘 华,代金豹,范军铭
(1.河南中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08;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神志科,河南 郑州 450004)
·临床经验·
焦虑症辨证论治规律探析*
郭鹏远1,刘 华2,代金豹1,范军铭2
(1.河南中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08;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神志科,河南 郑州 450004)
焦虑症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两种类型,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等症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对精神卫生的重视,焦虑症的就诊率普遍增高,临床关于其治疗方法的文献多种多样。从“气”“痰”“瘀”“虚”辨证论治,并将其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现将心得整理如下,仅供同道参考。
焦虑症/中医药疗法;临床经验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焦虑症、失眠、抑郁症等心境障碍越来越普遍,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显著地紧张不安,过分警觉;或兴趣缺乏,快感缺失,思维迟缓。本病的病理变化复杂,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至今对该病的研究仍在探索之中,其症状发生可能是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人格因素、社会经历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本病的治疗,主流精神医学领域治疗多采用化学合成的抗焦虑制剂,有效率约为60%;但至少有60%的患者在首次治疗中不能完全缓解,且副作用明显。笔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焦虑症的研究,认为此病存在“气”“痰”“瘀”“虚”的病程变化,治疗初期以清热理气祛痰为主,后期以祛瘀补虚为主,并配合针刺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1 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学对焦虑症并无专一病名,根据病因和症状,多将其归为“郁病”“脏燥”“百合病”“卑惵病”“梅核气”“惊悸”等范畴。《素问·本病篇第七十三》曰:“忧愁思虑即伤心。”明确提出郁病的病机,认为情志变化是产生郁证的重要原因。《金匾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创立了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笔者在总结先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多由情志所伤,素体本虚,或久病耗伤气血所致。该病病初多为实证,因情志刺激,肝失疏泄,气机郁结,病势日久,郁久化热,灼津为痰,患者或气郁痰凝,或气虚血瘀,心神不宁;病久多为虚证,由气及血,心、脾、肾俱虚,阴虚火旺,上扰心神,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或气血亏虚、心失所养。
2 中医基础治疗
在治疗上,按照“气”“痰”“瘀”“虚”的病程变化,总体可以划分虚、实两类。以焦虑不安、心烦易怒、两胁胀痛、痛无定处、善太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气郁结证,治宜疏肝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若有口干口苦、便秘、失眠、多梦等肝郁化火表现,治宜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临床上常见青中年女性在以上症状基础上又有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不适,此证多提示痰气郁结,治宜化痰散结,方用涤痰汤或温胆汤加减;若痰热上扰明显,心烦易怒,心悸,惊惕不安,痰多呕恶,少寐多梦,胸胁痞满,口苦口黏,头晕头胀,治宜清热化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若病程日久,表现为焦虑,烦躁易怒,便干溲黄,心烦不寐,形体肥胖,口苦口黏,胸闷胸痛,辨证属痰瘀互结证,治宜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若多思善疑日久,则易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此属心脾两虚证,治宜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方用归脾汤、八珍汤加减;若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则易水火不交,心肾阴虚,治宜滋养心肾,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若见以健忘耳鸣耳聋、畏寒肢冷、腹痛便溏为主症的阴阳两虚证,治宜阴阳双补,方用地黄饮子汤加减。
在临床上,针对患者复杂的症状表现多采用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在主穴的选定上,考虑到脑为元神之府,是机体思维活动的场所,故选择与脑有密切联系的督脉经穴、头部的经外奇穴,以及与心、肝等脏腑有密切联系的心、肝经等穴位,组成了针灸主穴,即百会、四神聪、印堂、内关、合谷、三阴交、太冲。督脉入络于脑,为阳脉之海,与脑和其他脏腑关系密切,百会配四神聪,能调整阴阳、宁心安神;百会配印堂,可安神定志,激发经气,解郁除烦;内关为心之络穴,善治心、胸、胃之疾病,泻之能清心宽胸,安神定志;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能调和肝脾,益肾安神;合谷为大肠经之合穴,能泻火除烦,配太冲穴可疏肝调肝。诸穴相配,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气血,使机体阴阳归于平衡。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35岁,2013年10月11日初诊。主诉:焦虑、入睡困难1a余。患者1a前因精神压力过大,出现情绪焦虑紧张、入睡困难等症状,未经正规治疗。现症:烦躁易怒,情绪紧张,健忘,心悸,善叹息,脘腹痞满,纳差,便秘,口干苦,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每晚可休息3~4h,舌红,苔黄,脉弦数。西医诊断:焦虑症。中医诊断:脏躁,证属气滞痰凝。治宜理气化痰。给予黄连温胆汤加针刺治疗。处方:法半夏10g,竹茹15g,柴胡10g,黄芩10g,黄连10g,党参30g,合欢皮30g,白术10g,枳实10g,甘草6g。7剂。1d1剂,分早晚温服。针刺取穴:百会、四神聪、印堂、内关、合谷、三阴交、太冲等。百会、四神聪留针4~6h,余穴留针30min,均采用平补平泻法行针。二诊:患者烦躁、紧张不安症状较前改善,近2d大便略溏,余症状如前。守上方,去黄芩,改黄连为6g,加酸枣仁30g。续服14剂,继续针刺治疗。三诊:患者诉仍有烦躁易怒症状,但可自行控制,近期月经量少、色淡,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疏肝养血。给予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牡丹皮10g,栀子10g,柴胡10g,白术10g,当归10g,白芍12g,茯神30g,薄荷6g,麦冬10g,百合15g,柏子仁20g,炒枣仁30g,甘草6g。14剂。1d1剂,水煎服。同时按照以上方法继续针刺治疗。四诊:患者焦虑不安情绪明显改善,失眠症状基本改善,每日可睡6~7h,无早醒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稍弦。上方续服14剂,暂停针刺治疗,后改用中成药逍遥丸续服2个月。随访6个月,未复发。
4 小 结
焦虑症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患者难免受外界环境和自身病情的影响,病情总有时轻时重的变化。对于焦虑症的治疗,首先要让患者对此病有个正确的认识,意识到此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病程中时好时坏的症状都属正常现象,不必恐慌。另外,关于此病的治疗疗程,针对初次发病,且病情较轻者,可考虑用药3~6个月;对于难治性、反复发作的焦虑症患者,则应做好长期用药的准备,其疗程为6~12个月。焦虑症治疗复杂,临床中选择治疗方案时不应局限于单纯中药或针刺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对于顽固性、反复发作的焦虑症,应积极配合西药治疗,在患者焦虑症状明显缓解之后,再考虑减少西药的运用,并逐渐以中药代替。根据此指导思想,笔者临证时往往取得显著疗效,且发现综合治疗较单一治疗效果更稳定,可有效缩短疗程。
(编辑 马 虹)
《中医研究》杂志投稿邮箱:zgzyyj@126.com
1001-6910(2015)04-0041-02
R749.7+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4.21
范军铭,主任医师,fjmfjm222@sina.com
2014年度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中医综合治疗焦虑症临床方案优化及疗效评价研究(2014ZY01005)
2014-12-21;
2015-02-13